https://mp.weixin.qq.com/s/2O-8fcKS2l_zIAelo6Ev_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风
▽
提起中国风,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九曲三弯的雅韵旗袍,
最耀眼的的名片-瓷器,
雨后江南那错落有致的飞檐青瓦,
烟波浩渺、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还是流传百千年,依然璀璨的的诗词歌赋...
文明的大河奔流五千年,
承载中华文化的元素有太多。
关于中国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用说的、唱的、写的、手作的...
各显神通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
今天这位爱画画的插画师-婉子,
她选择以诗入画,画出触动人内心的中国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式微式微,胡不归
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诗经”
▽
随着诗词文化类节目的热播,
不少人也是重新燃起了对古诗词热爱的心。
也许丰富学识,涵养气质;
也许是兴趣与追求,对抗生活的单调与乏味。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而《诗经》便是这段璀璨文化的开端,
每年春天,采诗之官摇着木铎,
沿着乡间的田陌,深入民间
采集民歌,最后汇集成了诗。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
梁启超说,“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
直到现在,《诗经》仍是最受喜欢的文学形式,
它产于民间,而且从未中断,
历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它的滋养哺育。
始终备受推崇的《诗经》
并没有想当然般的晦涩与深奥,
它以常人熟悉的草木花鸟虫鱼兽、
珍贵的情感、农耕生活等现实题材入诗,
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诗的又一座丰碑-“楚辞”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说《诗经》植根于乡土,是生活化的,
《楚辞》便是自我的,
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
它与《诗经》并峙,是另一座诗的丰碑。
但它们相同的意境韵律之美,
都深入人的脑海心底,
给人以无限美的联想。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
▲举世皆醉,我独醒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中国独有的时间观-“二十四节气”
▽
“春则觉醒而欢悦,
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
感受时光的有形流逝,
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在天地运行间,华夏先民
从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中,
渐渐得出季节的感知与美的领悟。
同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演变而为了一种
“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
早在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体系开始订立,
汉代时已完全确立,
我们今天所遵循的时令、气候和物候,
跟两千年前在黄河平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先民并无二致。
它是中国独有的、诗意的时间观,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不仅是指导农耕、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更让中国人懂得生活,
一年365天,顺着美妙的四季轮转,
在平淡安稳的日子里,
找到对生活、对美好事物恰到好处的感知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知我者谓我心忧有,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在词穷时,我们总能脱口而出,
诗词似乎就流淌在我们血液中。
且远远不止于诗词,
节气、手艺、戏曲、建筑、音乐、绘画等等,
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美好事物
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千年的文明早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如此,许多人对中国风的审美与喜爱
也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