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点儿哲学:再谈生死

本帖于 2018-11-08 15:10:4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stonebench 编辑

记得有句话叫作“向死而生”,是一位哲学家讲的,当年俺听过好多次,应该属于高大上的话题。

但俺承认,这句话对俺没有冲击力,因此也没有读原文的动力,因此也没有读这句话的上下文,更别提原文了。

要说对生死的态度,当然要先看定义:什么是生,什么死。而如果我们仔细检查对生与死的定义,就会发现,我们一般基于经验与观察的理解,其实相当地经不起推敲-----生与死并不是两个完全分开,完全对立的概念。严格地说,它们是存在的两个面,是同时存在,互相定义的。

纯逻辑上的:我们定义A,就是把它与非A区分开。所以,我们肯定A的同时,就是在肯定非A。老子说有无相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死,我们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定义生。如果我们定义了生,就同时定义了非生----死,他们不完全相同,但我们基本把两样等同起来用。比如,固定不动的东西,我们也说它是“死的”。

从实质来看:我们说死,其实指的是最后的那一个转变。但最后的那个转变并不是突然凭空出现的,它是一个“负积累”的结果。而这个负积累是一个过程,从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并且一直伴随着生。显示为生还是显示为死,就看那个势力更强大。

比如喷泉,水喷出来再落下。落下是因为重力。如果说水落地为水花之死,那么其实死只是重力作用到一个点的表现,而重力是一直存在的,在水花出现时有,上升到最高点时也有,落下来时也有。而且,这三个其实是一个。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重力这个相反的作用,水花根本无法形成。在这个意义上,生与死是互相定义,同时存在的。

如果把死定义为最后的一瞬间,生与死当然不是同时存在。但如果把死定义为与生相反的属性,则两者必然同时存在-----如同水的张力一样,两个相反的力同时存在。看细胞也可以,看意识也可以,任何存在,只要你认为有“个体”的存在,它就必须是生死同时的。

只不过,生死同时不是静态的,而是两者都在发展变化。假设生是扩张力,死是抑制力,对于生命来说,前一半生力大于死力,后一半死力大于生力。死力大到一定程度,“啵”地一下,生命现象就完了。

生命作为具体的现象,因其具体而必死。不需要等到最后那一刻才是死。

圣经说,善恶知识树的果子不可吃,吃的日子必死。不是吃完了有一天会死,而是吃的日子就死。

为啥这么严重?上帝为啥这么狠?

其实不是上帝狠,而是真实与现象的差别就是这样。知识树的意思就是分别,分别好坏善恶你我,一分别,就昧失整体。如果把真实生命定义为整体,那么昧失整体就是迷失生命。迷失生命就是死。

这个解释说得通吗?

我们可以看圣经的教导。中文译圣经,把sin 译为原罪,其实本义是“偏离标靶”。偏离什么?偏离神的道德或者精神训诫吗?在偏离之前,神有这样的训诫吗?其实偏离就是偏离真实本来的样子。比如把点的连续看成线,这就是对点的偏离。把线看成图案就是对线的偏离,把图案当成实际形象的代表,是对图案与实际形象的偏离。如果我们看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就可以看出来,“赎罪”(解决偏离)的办法,就是从个体向整体的回归(行为准则是忍让放弃自我,精神修养是仰望神)。与上面的理解可以互相印证。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诸多理解中的一种,应该也说得通。

如果真相是生命本身,偏离就是昧失真相,当然就是死。

就人而言,偏离就是把自己执着的局部以及这种执着形成的身体当成“生命”。对整体真实而言,这种执着本身就是“死”。不需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算是死。

对已经陷入偏失的人而言,因为已经迷失了本来的真实,又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了生死另一种定义:以肉身有活动为生,无活动为死。但是这对分裂对立的定义反映的正是人的知识与判断的局限性------最根本的智慧真的没有表现出来。

何以故?

第一,如前贴所说,生死本质上互依,不是分段的对立的。

第二,人的执着来自割裂,人的判断也多是基于割裂。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梨树还是先有梨籽这种伪问题。如果人有整体观,就会知道鸡与蛋是同一物种的不同阶段,梨籽与梨树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状态 。如果问先后,应该问:鸡这个物种是怎么产生的?梨这种东西产生以前是什么样子的?而后面这种问题,正是真正的智者(比如禅宗,唯识论)思考的问题。

回到人上来,也有两个层次。

第一,是肉身生命的生死。上文生力与死力的比喻应该可以解释两者如何同存。

第二,是肉身(死)与真实生命(生)。其实上文也说了,比如线与形象。画出一只狗,我们更容易看到狗而不容易看到线,容易看到线而不容易看到点,容易看到点而不容易看到有与无的对比。这是肉身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肉身因割裂而生,喜欢与割裂的现象感应(死)。但无论人如何容易陷入形象或者现象的圈套,他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离开本身(生)。如果画出来的狗是现象(死),那么构成狗的线就可以看成是本体(生)。两者其实同在。

本贴是两个回帖杂糅而成,有些啰嗦重复,没有时间贯通,倒也符合俺一惯的特点,姑且另立一贴发了,以期吸引更多眼球:)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