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蒜(外一篇)

本帖于 2017-10-19 08:56:3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朱之谓 编辑
前日那个装洋的帖子,明眼人蓝蟹(Blue-Crab)看罢,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看你像是装蒜。
看到这个回帖,我沉吟了好一会。
先是感叹——感叹汉字里,字大约颜值极高。为啥呢?因为字极具亲和力,组词能力极强。许多其他汉字,都愿意与其结对成双。一查新华字典,发现带字的词汇,或以开头,或以结尾,或中间带,分为三大类,共计达300多个。
感叹过后,好生奇怪——奇怪如此多的,为何单说我装蒜?蒜是一种蔬菜,以蔬菜论,也还有装葱、装姜、装韭菜,抑或我的强项——装苕。顺便指出,此处装苕,是说我家频食苕,腹中装苕之谓也。特此说明,以免误解,坐实了说我装蒜。
说到底,装蒜怎么解?带着这个疑惑,我上网做了一番研究,还顺带自我解剖,做了相应的检讨。
 
其一,装蒜这个词,比较古典。说出来,时人不大相信。古人喜欢装蒜,或在兜里揣颗蒜,或在袖里藏颗蒜,更有甚者,干脆戴个蒜项圈,说是用以扶阳固本。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生理机能之本,是新陈代谢之始动力。阳气盛且充足,五脏六腑得以温养,四肢七窍得以维护,故而身强体壮;阳气虚而不足,器官组织渐臻衰弱,体质状态渐臻萎靡,故而精神不振。时下说,那谁谁,畏寒怕冷,阳气不足。按中医传统疗法,那人需要装蒜。可惜人心不古,没几位,愿像古人那样,装蒜。
【检讨:在这个意义上,因我属于阳气盛那一类,说我装蒜,有点冤枉。】
 
其次,装蒜这个词,有个掌故。当年乾隆爷下江南,阳春时节,巡幸某地,看到一垄青蒜,长得绿油油的,煞是可爱。于是龙颜大悦,免不了打赏点赞一番。翌年冬,乾隆又到那里巡幸,青蒜尚未出苗。当地官吏便差遣农夫,在原地移植水仙,远远望去,酷似青蒜,又哄得皇上笑逐颜开。这便是水仙不开花——装蒜的掌故。
【检讨:这个层次上的装蒜,得靠瞒天过海,欺上瞒下的本事,可恨我布衣一身,没那个机会。】
 
再次,装蒜这个词,也有规律。鲁迅先生在面子,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一文里,赋予装蒜新的含义,指出装蒜的目的之一是不想丢脸,进而总结出装蒜的规律,亦称丢脸律。例如富家姑爷,闲着无聊,装模作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这不叫丢脸,叫装蒜。倘使黄包车夫,劳碌一天,空手而归,进门被老婆踢一脚,便躺地上哭将起来,这不叫装蒜,叫丢脸。
【检讨:这里,我既不是富家姑爷,也没到黄包车夫的地步。自食其力,过平常日子,不丢脸,也无须装蒜。】
 
又次,装蒜这个词,亦有误区。既然讲面子也属于装蒜的范畴,那是说面子本身是一种名誉、一种约束、一种责任。比如众人上馆子聚餐,吃完喝完,最后一道程序是埋单,也是装蒜的敏感时刻。有钱没钱,都抢着埋。最终该谁埋,大家心里有数,有个默契。只要拿捏好那个度,装蒜的尽管装,挣面子的尽管挣,各得其所,大家心里舒服就成。不过,假若当中有位翩翩君子,看到这一团和气的剧情,指不定会嗤之以鼻。试想,如果埋单的不容没埋的装这个蒜,或者没埋的不让埋单的挣这个面子,剧情又会怎样发展?
【检讨:上次务工单位lunch out,因忘带钱包,吃完喝完,我既不敢挣面子,又不好意思装蒜,只得借高利贷抵账,落下一P股债,利滚利,至今仍脱不掉干系。(详见《没饭吃》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312/201708/11731.html)】
 
另次,装蒜这个词,还有洋装。有人说,装蒜是中国人的发明。如今,这门技术走出国门,飘洋过海,被推广到中为洋用的新阶段——洋装蒜。洋人装蒜,起点更高,在某些领域,已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不提别的,仅以“混蛋”一例佐证。月初,本埠菜市场的鲜鸡蛋,battery-cage的,12枚一盒,售价0.39刀,赔本赚吆喝;而一盒放养蛋(cage-free eggs),涨到2.99刀。生产商眉头一皱,把养鸡的大棚,一般是23层的结构,稍加改造,每层增建一条开厰的balcony,以便让圈在棚子里的鸡,到阳台上遛达遛达。于是,battery-cage eggs立马变成cage-free eggs。如此洋装蒜,装出混蛋的高超水平,让人不服不行!
【检讨:周末逛菜市场,我随手从冰柜里挑出一加仑free-range有机奶。我家掌柜的,看一眼,又还回去,重新拿起标着pasture-raised有机奶。这是我最近一次见习洋装蒜,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从装洋到洋装,前面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装蒜这个词,更有境界。第一重境界,以卖弄、做作、甚至欺骗等行为,来表现自己并不具备的某种气质、能力或品德。谓其有境界,是因为这里有个原则:既不损人,又不利己,仅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第二重境界,反其道而行之,不显山,不露水,玩低调,玩谦虚,以掩饰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免做冤大头;第三重境界,见得多,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扮个怂,卖个乖,耍个赖,装个傻;为紧张的工作或平淡的日子,找些乐趣,添点幽默。因不伤大雅,不怀恶意,不伤及他人,围观者也很宽容,不忍揭穿,爱装善装由他去。生活中少了此等货色,委实显得平淡枯燥。
【检讨:装蒜装出境界,并非易事。这里头学问大,水也深。若装到老成持重,那便是老庄孙子——老子、庄子、孙子。】
 

(外一篇)装洋
(一)

装洋,俚语也。百度作装聋卖傻,或装糊涂解;南方话里含有满不在乎,二了了的意思。此处仅作字面解读:装——假装、冒充;洋——洋人、洋鬼子。

问题来了,谁在装?

话说上月中旬,风云突变,一夜间,气温骤降。正好赶在周末,早上喝碗南瓜汤,外出嗨啃(hiking)。开车到附近公园,甫开车门,我家掌柜的,感到一丝凉意。再看我,一条短裤,套件爹爹衫。她忙说,不行,回去加件衣裳。我就想,这算什么?人家洋鬼子,大冬天,雪花那个飘的,也是短裤、短衫,今儿我偏要装一回。于是摆个pose,像大力水手,一边亮出arm上的肌肉,一边斩钉截铁地说:

I’m strong

话音未落,打脸了。隔天闹sore throat,接着把感冒的所有症状,轮番表演一回。生龙活虎般的一条汉子,蔫巴了。将近个把月,也懒得上WeChat刷屏。直到中秋节过后,才又活过来。更亏的是,连月饼也没让好好吃。看来,装洋是要付出代价的!
 

(二)

论起来,在装洋方面,我算是比较资深的。

上大学时,主修的是路桥工程,毕业后,从事的是交通工程专业。那还是80年代初,天还是蓝色的,武昌城还是小巧的。街道上很安静,车辆、邮件都慢;也没几辆车,没几盏信号灯。那时,交通工程刚从国外引进,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一个空白的领域,一个装洋的行当。

因差阳错,我进了这道门。进了门,要当差。刚开始,除了当教书匠,还抽空码字,拼凑些而今看起来直教我欲抱琵琶半遮面paper。备课也好,码字也罢,干的都是装洋的勾当,其中最大的苦恼,是缺乏洋资料。记得第一本专业教科书是北工大的肖秋生老师编译的《交通工程学教程》,书中有些交代不清的地方,让人抓瞎。上课时,每当学生质疑,我便客串一回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有机会漂洋过海,由装洋到留洋,念起洋学堂。似一条饥渴的鱼儿,游进一片文献书刊的海洋。洋学堂里,有多幢图书大楼,而且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专业图书馆。不仅如此,每个系每个研究所,也都有更加专业化的library 

泡在文山书海里,反而感觉有所迷失。图书馆里不光资料丰富,而且版本齐全。像Highway Capacity Manual,从1950年仅有147页的初版,到而今的三大卷上千页的最新版,每个版本,一应俱全。后来得知,这种行业规范或标准之类的大部头,均有一个编撰委员会,经由几代人通力合作,薪火相传,一以贯之,不断增补修编,以致于卷帙浩繁,案牍如堆。

翻开此类著作,在其扉页,往往能了解到一些编撰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以及他们与这部著作难以割舍的渊薮。  

 

(三)

这让我对洋学者们的文牍功夫,钦佩之至。一项研究,自始至终,所有的数据文件进展过程,事无巨细,全部存档归案。这或许是,自19世纪以来,西洋文明全面超越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因素之一。君不见,从政治到艺术,从文学到工程,无论那个学科,那个行当,洋人都毫无悬念地代表着领先、高超和一流。

“I’m strong他们有底气如此自豪。

可是,有几个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为什么西方古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消失了?换句话说,既然洋人的文牍功夫如此了得,为什么西方古文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还有,欧洲经历过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紧接其后的短短几百年间,西方文明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才得以井喷式发展,为什么?
   
直至上个月,我因为又一次装洋,被打脸后,sick leave在家,无所事事,上网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乔治城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Haddlebury教授宣布:他和另外二十多位历史学、古人类学、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学者,彻头彻尾地捏造了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明基石的整个古希腊史,包括荷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及杠杆原理、修辞学、伦理学等全部古希腊文明。这位历史学家在大庭广众之下,依然装模作样,用满不在乎、二了了的语气说道:当初从未想过,我们装文明会装得如此离谱。那时年轻,刚开始职业生涯,需要弄点经费。
 


 

(四)

可惜的是,这条消息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因为这是发表在The Onion上的一条fake news。不过,其炮制者却刻意剥开了包在洋葱里面的真实:当今社会流行的许多现象、理念、甚至价值观的背后,也许有一批推手。他们为了经费和职业生涯,在诸如平权法案、非移庇护、中东难民、气候变暖、全球化、碳排放、胆固醇、动物油、转基因等许多领域,不惜无中生有,制造争论,甚至弃简就繁,把原本只有147页的课题,非要做成三大卷上千页的巨著不可。

有趣的是,在原版只有147页的Highway Capacity Manual的指导下,从50年代初开始,纵横整个北美大陆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仅用十多年时间便全部建成,创造了人类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从那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再未得到大规模扩建。随着那本著名的手册越编越厚,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堵塞与事故,倒是越来越多。

打脸的是,这个装洋的行当,也是我的职业生涯。如今上下班,我都没脸走高速。只好坐在火车上,码字、练功一一练洋人的文牍功夫。不为别的,只为——

把装洋进行到底!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