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文革时期可笑的改名浪潮

[ZT]文革时期可笑的改名浪潮


转一篇和文革兄凑热闹

来自天涯: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32323-1.shtml


为了显示“革命”,破“四旧”开始后,红卫兵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改名浪潮。 

改名运动早在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就已经开始了。这天,穿着旧军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宋任穷之女宋彬彬把一枚红卫兵袖章给毛泽东戴在了左胳膊上。宋彬彬几天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她给毛主席戴红袖章的经过。 

在天安门城楼上,宋彬彬突然想到应该让毛主席也参加我们的红卫兵。有了那个让她怦然心动的想法后,她找到了主持大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想献给毛主席一个红袖章。在过去的集会上,经常有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事情,所以工作人员也就很痛快地把她带到毛主席身边。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宋彬彬回答后,毛泽东说: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说要武嘛。从此,她改名为宋要武。 


此后,一些人纷纷效仿,把所谓带有“封、资、修”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竹、云”、“春、夏、秋、冬”的,或者带有孔孟之道特征的“仁、义、理、智、信”等等,都改为“革命化”的名字,例如“红旗”、“文革”、“红岩”、“卫东”、“向东”、“继红”、“永革”、“东风”等等。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则以“报则速批”为原则,表示了对这种“革命行动”的支持。上海某工厂有个人,早先是资本家,名字叫“养民”。红卫兵说他的名字意思是说资本家养活了人民,反动透顶。全厂日批夜斗他,并勒令他将名字改成了“民养”。有位中学教师名“念修”,那不是“想念修正主义”吗?全校大会批斗后,学生把他押到派出所,改成了“仰东”。 


除了改人名外,地名、店铺、公交车站、单位名称,都掀起了改名风潮。在北京,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全被红卫兵涂上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改掉旧站名,建立新站名”的标语。同仁医院被改成工农兵医院,协和医院改成了反帝医院,东安市场改成东风市场,长安街被改为“东方红大路”,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西交民巷改为“反修路”,越南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所在地“光华路”改为“援越路”,北京崇文织布厂改为“北京东方红兴无织布厂”,清华附中也改为“红卫兵战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则改为“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部”,著名的老字号、卖国画的“荣宝斋”,被改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二门市部,等等。
在破“四旧”运动中,位于前门大街享有盛名的全聚德烤鸭店,也受到红卫兵的“革命”。8月19日晚,上千名红卫兵闯进了全聚德烤鸭店,将挂在店门口已经七十余年的“全聚德”的招牌砸烂,换上了由红卫兵事先写好的“北京烤鸭店”的牌子。红卫兵把原来挂在店铺里的山水字画全部撕毁,换上了毛主席画像,又推举出10名红卫兵当烤鸭店的“治安员”、“服务员”、“毛泽东思想宣传员”,长驻店铺。8月20日一大早,经过红卫兵小将“革命”的新型烤鸭店诞生了。前门贴着一张醒目的标语:“欢迎工农兵进餐”。 


8月24日,北京红卫兵和工人造反派组织了数十万人参加的“反修路”命名大会。“反修路”原为“扬威路”,是苏联驻华大使馆门前的一条马路。狂热的造反者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的吼声中,一致赞成把“扬威路”改为“反修路”。把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易名为“反修路中学”。 
几天功夫,北京市大街小巷,南城北城,工厂农村,面目全非。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大字报、大标语、倡议书,到处是红旗、红袖章、红喜报、红毛选,《革命造反歌》、《红卫兵战歌》、《毛主席语录歌》成天放个不停,大街上无论男人女人一律是军服、解放鞋。 


面对这热火朝天的“造反”运动,北京市的居民纷纷把四合院大门上的“福”字和一些表现吉祥如意人丁兴旺的对联刮掉、砍掉,或者用时兴的对联遮盖住。拥有私产房的市民纷纷跑到房管局申请上交房产,当时房管局里每天都排着长队。 


改名浪潮也迅速波及到全国其它城市。造反的学生和工人称之为:“横扫千军如卷席。” 


改名运动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云南一个古城叫宣威,有人说这“宣威”的古意是“宣大汉之威”,得改。于是革委会通过决议,宣威县就改成了永丰县,意思是永远丰收。仅就立意而论,这也还不算太坏。但问题却来了,因为宣威县改名了,宣威的特产——著名的“宣威火腿”就不得不跟着改成“永丰火腿”。接着有外国客商在广交会上订购十万条名扬海外的“宣威火腿”,谁知货送达后,订货的外商拒收,因为他坚持要“宣威火腿”而不是“永丰火腿”。改动一个著名商品的名称,就要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革委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可否“复古”事宜。“复古派”说,必须立即恢复宣威地名,否则火腿卖不出去,赚不到外汇是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反对“复古”的则坚持“封资修”的名称必须坚决取缔,这是原则问题。僵持中,幸亏有个聪明人站出来说:“宣威宣威,也可以是宣无产阶级司令部之威嘛”。一个“原则性”的危机,居然就被这个文字游戏化解了。

破“四旧”运动带来的全国性地名、路名大改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造成信件难以投递,电报无法送达。不仅外来人员找地方难,即使是当地人也常常被搞得晕头转向。后来,改过的地名和路名不得不又恢复原来的名称。但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