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
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大约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
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
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其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
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的一部分。
约夏.贝尔(2007年在地铁里演奏)
实验结束后,《华盛顿邮报》提出了几个问题:
一、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下,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
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
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最后,实验者得出的结论是: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呢?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赶路,不断的前行,以至于我们没有留意沿途美丽的风景,我们像个陀螺一样,被时尚的鞭子所鞭打,不停地旋转,我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或者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如果匆匆赶路只是茫然地随大流,那么,是否应该暂时抽出身来,看清这个“大流”“时尚”,是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在这个“大流”中,感到了随波逐流的快乐吗?
我们是否应该慢下来,安静下来,在发现风景时停下来,反观下自己的内心:这样匆忙是为了什么?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忘记了生活中除了财富,还有健康、亲情、友情、山水、艺术和修行,等等,如果我们把追求财富当成了生活的全部,那我们就错过了太多太多,最后只剩下了活着而不是生活,没有了生的乐趣和灵动,活着:成了一种机械效应。如果一个人活在财富和对财富的追求中,那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质量呢?没有了生命的本质精神,那还叫人生吗?
能够安静下来,让自己慢下来,这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
约夏.贝尔 (Joshua Bell) :美国小提琴家,出身于印第安纳,受业于吉戈德(Josef Gingold),1981年14岁就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在科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与美国各大乐团合作协奏曲,也参加室内乐演出,其演奏追求音色的表达与细腻的层次显示,在室内乐方面似有更好的表现. 。他曾赢过“古典音乐超级巨星”这一极少人能企及的头衔。
贝尔是索尼古典唱片公司独家签约的艺术家,他以多样的演奏风格和对曲目的大胆选择而知名。他录制的唱片内容丰富多彩、曲目形式各异,最近发行的作品包括柯瑞格里亚诺创作的《红色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约夏?贝尔精选集》及《小提琴的情歌》。其中《小提琴的爱情》被“公告牌排行榜“评为"2004年度古典CD”,他本人还被评选为“年度古典艺术家”。
著名指挥大师、古乐专家罗杰·诺灵顿就赞扬过贝尔是目前唯一可以用“纯音”(不揉弦)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主流小提琴家。竟然能以“不揉弦”的古板指法演奏贝多芬,绝对的一流功夫。把自然练就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处理声与力的过程中,“身心”处于主导地位,也是人们在惊叹之余的感动与赞赏。
生长在非洲的:杜兹肺鱼
一条鱼的起死回生
在距非洲撒哈拉沙漠不远处的利比亚东部,有一个叫杜兹的偏远农村,这里白天的平均气温高达42摄氏度,一年中除了秋季会有短暂的雨水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骄阳似火。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世界上最奇异的鱼,它能在长时间缺水、缺食物的情况下,忍着不死,并且通过长时间的休眠和不懈的自我解救,最终等来雨季,赢得新生,它便是非洲的杜兹肺鱼。
每年当干旱季节来临时,杜兹河流的水都会枯竭,当地的农民便再也无法从河流里取到现成的饮用水了。为了省事,当他们在劳作时口渴了,便会深挖出河床里的淤泥,找出几条深藏在其中的肺鱼,肺鱼体内的肺囊里储存了不少干净的水。
农民们将挖出来的肺鱼对准自己的嘴巴,然后用力猛地挤上一顿,肺鱼体内的水便会全部流了出来,帮他们方便地解渴。然后,农民便会将其随意地一扔,不再顾及它们的死活。
有一条叫“黑玛”的杜兹肺鱼就不幸遇见了这样的事情:当一个农民挤干了它的水分后,便将它抛弃在河岸上。无遮无挡的黑玛被太阳晒得直冒油,生命垂危。好在它拼命地蹦呀、跳呀,最后终于跳回到了之前的淤泥中,重新捡回了一条命。
但是,不幸远没有就此打住。很快,又有一个农民要搭建一座泥房子,于是他开始到河床里取出一大堆的淤泥,好用它们做成泥坯子。不巧,黑玛正好就在这堆淤泥中。于是,它又被这个农民毫不知情地打进泥坯里。泥坯晒干后,那个农民便用它们垒墙,黑玛很自然地便成了墙的一部分,完全被埋进墙壁里,没有人知道墙里还有一条鱼。
此时墙中的黑玛已完全脱离了水,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它必须依靠囊中仅有的一些水,迅速进入彻底的休眠状态之中。
在黑暗中整整等待了半年后,黑玛终于等来了久违的短暂雨季,雨水将包裹黑玛的泥坯轻轻打湿,一些水汽便开始朝泥坯内部渗入。
湿气很快将黑玛从深度休眠中唤醒了过来,体衰力竭且体内水分已基本耗尽的黑玛,开始拼命地整天整夜地吸呀吸,好将刚进入泥坯里的水汽和养分一点点地全部吸入肺囊中——这是黑玛唯一的自救办法。当再无水汽和养分可吸之时,黑玛又开始新一轮的休眠。
很快,新房盖好后的第一年过去了,包裹着黑玛的泥坯依旧坚如磐石,黑玛如同一块“活化石”被镶嵌在其中,一动也不能动。黑玛深知此时再多的挣扎都是徒劳,唯有静静等待。
第二年,在自然的变化以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泥坯彼此之间已不如之前密合得那么好,它们开始有了些松动。黑玛觉得机会来了,它不再休眠了,而是开始日夜不停地用全身去磨蹭泥坯,生硬的泥坯刺得黑玛生疼,但它始终没有放弃,在它的坚持下,一些泥坯开始变成粉末状,纷纷下落。
在黑玛昼夜不断的磨蹭之下,第三年它周围的空间大了许多,甚至可以让它打个滚,翻个身了。但是,此时的黑玛还是无法脱身,泥坯外还有最后一层牢固的阻挡。
改变命运的转机发生在第四年,一场难得一见的狂风夹带着米粒般大小的暴雨,终于在某个夜里呼啸而至,更可喜的是,由于房子的主人已在一年多前弃家而走了,这座房子已年久失修,在暴雨和狂风的作用下,泥坯开始纷纷松动、滑落,直至最后完全垮塌。此时,黑玛用尽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与暴风雨内应外合,一个巧劲,一条鱼破土而出了!
沿着满路面下泻的流水,重见天日的黑玛很快便游到不远处的一条河流中,那里有它期待了四年的一切食物和营养——肺鱼黑玛终于战胜了死亡,赢得了重生!这是杜兹,也是整个撒哈拉沙漠里的生命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名字显然便叫坚持和忍耐!只有坚持和忍耐,机缘来到时,才能获得新生。
和我们人生是一个道理,无论是深陷现实的逆境或精神苦海,我们都要坚守自己,都要参悟、反思和等待,一个人的信心会带来奇迹,每经历一次逆境,都会带来身心的通彻,给我们带来思考,都是一次觉悟生命的机会,都是通向自由的旅途……
善良:是我们走出死亡的路标
撒哈拉大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进入沙漠者很多都是有去无回。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队终于打破了这个死亡魔咒。
当时,荒漠中随处可见逝者的骸骨,队长总让大家停下来,选择高地挖坑,把骸骨掩埋起来,还用树枝或石块为他们树个简易的墓碑。但是,沙漠中骸骨实在太多,掩埋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队员们抱怨:“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来替死人收尸的。”但队长固执地说:“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们的同行,怎能忍心让他们陈尸荒野呢?”
约一个星期后,考古队在沙漠中心发现了许多古人遗迹和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物。但当他们离开时突然刮起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接着,指南针也失灵了,考古队完全迷失方向,食物和水开始匮乏,他们才明白为什么从前那些同行没能走出来。
危难之时,队长突然说:“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树起的墓碑,最终走出了死亡之海。
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的采访时,考古队的队员们都感慨:“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网络图文,礼敬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