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看不见黄金屋,看见的是生活。优渥的生活容易过,穷困的生活才考验人,特别是当家女人的智慧。年轻时,我爱读三毛,看她在沙漠里白手起家,一派清风明月。中年的我,喜读杨绛先生的书,学习她的人生经验。
杨绛先生出生于大家,在书里,她写算命先生从后门来,提及苏州的娘家,“我家的前门后门之间,有五亩地的距离,”。她的父亲叔叔是留美的,父亲做过民国政府的官,京师高级检察长,后是闻名江浙的大律师。一个姑母是留日又留美,哥大毕业,任北京女师大的校长,我们语文课本上,“反动”的杨荫榆。(她最后是在苏州为保护妇女,被日寇杀害。)
在牛津,杨绛先生在与钱钟书先生的合影里是穿裘皮大衣的,金童玉女郎才女貌都当得。但他们依然在抗战风云起始时,回到故国。钱钟书先生沦陷在上海的时候,想写《围城》。杨绛先生为了省俭,兼做灶下婢。之前,她已经为了柴和米,在小学代课,写剧本。他们蜗居在钱家租住房子的亭子间里共八年,杨绛先生处处俭啬。抗战末期,上海物价昂贵,她用父亲给的一两黄金,换得一石白米和一箱洋油。因为要用洋油炉,省点煤球。而煤炉熄灭后,“放上水壶,还能利用余温赚些温水。”“凉菜只需凉拌,中午吃剩的菜,就在洋油炉上再煮煮,很省事。”杨绛先生写的自然,我读的敬然。
我喜欢看杨绛先生老年的照片,褪去了青春容颜的她,仍是眉清目秀的。她和钱钟书先生在北京三里河的家没有什么装修,阳台是不封闭的。生活里的两个老人互相剪头发,衣着整齐,气质安逸。他们把稿费捐助给清华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在九十年代后期,杨绛先生先后失去了她最宝贵的亲人,钱先生和唯一的女儿。她是忍着痛,坚强地活着。她在书里说她自己要打扫战场,整理钱先生的笔记。她又写出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充满深情与睿智的书。
她是我心中高洁的女性作家。在我为了柴米做着低薪卑微工作的时候,我也要微笑感激生活。因为我有杨绛先生这样的女性做自己的榜样。
在很多人探讨存多少钱才能退休的今天,不妨学学豁达的杨绛先生。
想到1911年生的杨绛先生还健在,虽然她也有很多老年疾病,是我们读者的福气。
兼做灶下婢的杨绛先生
所有跟帖:
•
赞。喜欢这样的小文。
-简丹儿-
♀
(40 bytes)
()
03/01/2015 postreply
19:39:05
•
谢谢你,我因为上次有人说杨绛“不淡定”才决定要写的。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3/02/2015 postreply
08:34:09
•
其实我更喜欢她的幽默。处处显示。
-茅斌骚客-
♂
(0 bytes)
()
03/02/2015 postreply
04:11:34
•
是的,她比起张爱玲,幽默。但也会不显山水说到别人。实在聪明。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3/02/2015 postreply
08:37:09
•
杨绛年轻时也不失好惹的,被称“笑面虎”,她俩口和邻居打架。。
-薄皮大馅儿-
♂
(0 bytes)
()
03/02/2015 postreply
11:14:08
•
要不她就拿不到钱钟书了。好强啊。
-茅斌骚客-
♂
(0 bytes)
()
03/02/2015 postreply
1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