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何家破了财,大哥大嫂这边没说什么,老二何正阁那里有闲话出来了。二嫂张氏娘家埋怨说摊上这样的小叔子算倒了霉,以后家败了都不知怎么败的。几经传话,到了何老太太耳朵里就很不好听了。
老太太一想,儿子大了,也该分家了。于是就跟大少爷何正轩说,你爹不在了,娘也不管事,你里里外外忙,到头来没准还不能落个好,干脆你和你兄弟商量一下把家分了吧。
何正轩在北京上过大学。77事变后才回乡。娶的太太是省城的大户,老丈人做布匹生意。老二何正院只在县里读过中学,媳妇是本地的一个富户。何正院不善言辞,不喜欢和镇上人交往,在乡下管管田地,收收租子倒是他喜欢的生活。二少奶奶也是勤俭持家的人,所以虽然家境富足,这两人还是过着不太奢侈的日子。大少奶奶则不同,不仅穿衣打扮时髦,还喜欢和别人打牌,出手比较阔,其实用的多是娘家的钱。何正轩知道,这次老二家里发牢骚,虽然以三少爷说事,其实很多是对着自己这边的。以前老二媳妇那里就有这样的情绪,只不过何秀才在世,他们不敢公开明说而已。
何正轩从北京回乡后,一直呆在镇上,即使是日本人在的时候。除了米行让日本人占了做仓库,其它生意还维持着。社会上读书人少,像何正轩这样上过大学的更少。加上何正轩为人低调,待人谦恭,口碑一直不错。日本人在的时候,何正轩基本上靠钱财买安宁。不仅对日本人,皇协军和维持会,就连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人他给过不少钱财。老爹何秀才虽不那么详细,但还是知道这些。何秀才对何正轩说,乱世能守就不错了,不要太注重家业。所以那几年,镇上的生意基本没怎么赚钱。
何正轩和二弟商量了一下,给了何太太一个方案。家产一分为四。老大,老二,老三各一份,老太太和姨太太一份。不过虽然分四份,但管理还维持现状,到年终按份分红。然后各家的支出算在各自的帐上。家族账目由何家老管家张麻子统管,各家支钱也由他记账。另外,老三未婚,一切订婚结婚费用仍需公摊。
老太太很满意,不过她加了一条。老太太姨太太那一份等她们百年后归入老大门下,算是延续家族长子长孙独占一份的传统。何正轩推托了一番,但老太太坚持,二少爷也没意见,所以就定了。
对于分家的事,三少爷何正庭根本就不关心。何老太太问他,你是喜欢在乡下守着田地还是到镇上做生意。何正庭说,我无所谓,只要娘你看着顺心,什么都可以,反正我现在什么都不会。
除了何家大院,何家在乡下另有两处庄屋。何正轩建议都给了二少爷,因为他住在乡下。何正轩还说,何家大院以后他不要,留给老三。其实,何正轩早有离开家乡的打算了,只不过现在老母在世,三弟未立业,加上社会不安宁,只好暂在镇上呆着。
这下更让三少爷何正庭自由了。以前从大哥那里支钱用还有些拘束,现在没有了,反正用的是自己的钱。大少爷何正轩对何正庭也不太限制,因为他知道,老三虽花钱大方,但主要是吃吃喝喝,没走歪道,赌博嫖娼从来不沾。这个也许与何秀才的严厉家教有关。何秀才在世不仅对几个儿子这方面要求严格,就连家里的佣人和长工都不敢在这方面出格。
镇上人没几个人知道为什么何家三少爷和铁匠铺的学徒扁头成了好朋友。何正庭常拿着酒和肉菜到铁匠铺找扁头。刚开始的时候,这让扁头和王文起一家都不自在。扁头一个人和三少爷喝酒,让姐夫一家看着一定不自在。而一家人加入进来扁头大姐又得做很多好菜才合适。后来,王兆坤直接跟三少爷说了,以后你找扁头喝酒就到酒店去,不过只能晚上喝,白天扁头还要打铁。三少爷一听,行呀,那以后我只傍晚找扁头。扁头不喜欢上高档饭馆,说是在小酒馆自在。就这样,扁头和三少爷十天半个月就会坐在小酒馆对饮。
扁头大姐对此还是不太高兴,怕扁头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王兆坤劝她,说你这兄弟呀,平时和谁都不说三句话,在镇上也没什么亲近的人。三少爷虽然好吃懒做,但心地不坏,和他交往,对扁头有好处。
当然除了扁头以外,何正庭还有其他玩伴。钓鱼,打兔子他什么都玩。有时他也到庄屋二哥家里呆段时日,乡间端午节划龙舟,过年舞狮子等等他也参加。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他还喜欢过去随个礼吃个饭,所以三乡四保谁都喜欢他。不过就频率而言,他和扁头的交往是最密切的。
1947年端午节后,扁头居然一个多月都没见何三少爷过来。不仅扁头心理有点犯嘀咕,姐夫王文起也都觉得有些奇怪,说:呃,怎么回事,怎不见三少爷了?要不扁头去何家大院看看怎么回事。
一天下午,收炉子比较早,扁头就到了何家大院。见了何正庭后扁头才知道,何三少爷正为自己婚事和何老太太怄气呢。
何正庭虽没订婚,但何秀才与孙破老屋的孙面匠在一次喝酒时说过儿女婚事。孙面匠的二女儿孙红桃小时候长得齐整,何秀才很喜欢,说这孩子干脆配给我家老三吧。孙面匠当然高兴,说我哪能攀你诗书人家。何秀才说,既然老弟同意,等孩子大了就过来提亲。
然后大人小孩就开始笑这两个孩子。何正庭每次到孙破老屋表叔家去玩,就有人指着孙红桃说是他媳妇。何正庭很反感,所以后来便去得少了。
如果何秀才在世,这门亲事没准就已经定了。大少爷二少爷也都是在虚龄十七八岁时订的婚。。但何秀才一死,何老太太和大少爷就没把这件事放在日程之上,加上三少爷整天晃荡,根本让人觉察不到已经到了娶妻生子的岁数。
没想到,三少爷今年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上自己看上了一个姑娘。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何老太太。没想一向脾气好的何老太太不仅立马拒绝了何正庭,还立刻告诉大少爷何正轩,立刻派人到孙面匠家提亲。
何老太太做出此决定并不是她多喜欢孙红桃,而是认为何正庭自己看上的那位姑娘和何家太不门当户对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孙家是何老太太的娘家,她觉得这样抛弃陈诺很不好。
何正庭自己看上的是私塾先生王鼎元的女儿王翠儿。王鼎元老家在王家冲,小时候家境还不错,父亲本想供他读书搞个功名。不料科举废了,连捞个秀才的机会都没赶上。后来,父母亡故,家境衰落了,王鼎元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只好在乡下办个私塾教附近儿童识字读书维持生计。
王鼎元有个坏毛病,嗜酒如命,一有钱就要喝几口,所以虽然教私塾比一般农民收入要高些,但王鼎元存不起钱。到了40多岁,不仅家里田地卖了,王鼎元连个媳妇也没娶上。后来还是他的姑姑帮他娶了猫山那里一个新寡的女人。
女人很会持家,并彻底让王鼎元戒了酒瘾。没过几年,不仅帮王鼎元把茅草屋的私塾换成了瓦房,还给他生了个女儿王翠儿。可老天偏不长眼,王翠儿四岁那年秋天,她娘就得了肺上的毛病。吃了一些郎中的汤药总不见效,冬天里便过世了。
女人走了,王鼎元的姑姑把王翠儿带去过了几年。王鼎元又恢复了婚前的一切习惯,天天与酒相伴,直到王翠儿10岁时回到自己身边时,王鼎元才再次醒悟过来,从此再没沾酒。
镇上的学校校舍虽然没有重建起来,但已经在胡家祠堂里复课了。王鼎元的许多私塾弟子也转到那里,因此他家的日子更加困难了。
后来还是何家大少爷知道了王鼎元的困境,就跟镇小学的校长说了一下,让王鼎元在那里当了个国文老师。就这样,王鼎元带着女儿也住到了镇上。
(六)
端午节那天是个温暖的艳阳天。王翠儿吃完早饭便和几个伙伴一起到镇西红马桥上找到一个好位置去看龙舟比赛。红马桥下的石拱就是龙舟赛的终点。
依照传统,三乡四保的龙舟都要到红马桥附近集中,然后由组织人安排他们比赛。起点在下游的一个叫马革的地方,那里有一些小码头,龙舟先都停在那里,划龙舟的汉子们在码头的货场上喝茶吃点心,等着赛事开始。
爱热闹的三少爷何正庭一套庄稼人打扮,身穿白土布背心,头系一条白头巾,座在何家湾龙舟队的桌子上。其实按体力何正庭是进不了龙舟队的。按本家叔叔何本旭的话说,三少爷仅有三分生劲,却没耐力。但何本旭受不住何正庭死缠硬泡,加上何秀才在家族的影响力,何本旭不好拒绝三少爷的要求,不过 他只安排让何正庭在预赛中出场,让他过过瘾。
大约10点多,龙舟预赛开始了。何家湾龙舟队很轻易地得到了决赛资格。当何家湾龙舟从红马桥划回到马革的时候,何三少爷便不见了。何本旭看着龙舟上空出的位置,心里骂道,老子说吧,这小子干什么都没个长性,比不上他俩哥哥。
其实,让何正庭离开龙舟并不是因为他的性情。一般情形,三少爷玩什么都会善始善终的,包括吃喜酒,总是要将洞房闹完才离开。这次他要求龙舟队将他在红马桥搁下的原因是他看到了桥上穿着红洋布短衫的王翠儿。当三少爷看到骄阳下王翠儿俊秀脸庞的时候,三少爷划桨的手臂便动不了了。
这之前,三少爷从不对姑娘有兴趣。他一直对父亲将比他大不了几岁的丫鬟收做姨太太很反感。那位姨太太小时候带过何正庭,当时他叫她姐姐。何正庭10岁的时候,家里摆了酒席,然后自己便要改口叫她姨娘,他很有抵触。有时他还会听到乡下一些人对他家这件事的闲话,他认为是个耻辱。
然后他便有了一个信念,以后决不能成为一个好色的人。并在发育成人的青春期中有意压制自己对异性的兴趣,远离一切可能与年轻女性的接触。
不过,这次王翠儿给他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奇怪感觉。他知道,这和好色不好色无关,他的脑子和身体燃起了一种无法熄灭的冲动,他被这种冲动彻底俘虏了,他情不自禁地要好好看看这个女孩子。
三少爷上了岸,呆呆地看着桥上的王翠儿。 忽然他想起来了,这女孩子他认识,是私塾先生的闺女。在王鼎元家读私塾的时候,这女孩还很小。没想到几年不见,居然长得这样漂亮。
16岁的王翠儿还没注意到三少爷,她的注意力被吸引在桥下龙舟的热闹上。身边的伙伴轻声告诉她:“翠儿,你看三少爷看你都看呆了。” 她才将目光移向何正庭。
何正庭没有准备王翠儿这个回视,一种尴尬让他立刻将目光移开。但那短暂的对视在他俩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感觉。王翠儿也将视线移开,她脸上升起了一种燥热,脸红了。
之后,整个龙舟比赛时间,何正庭一直关注着王翠儿,不过他加了一点掩饰。他一边佯装随着众人给河里的龙舟欢呼,一边短暂地去扫视王翠儿。王翠儿也意识到三少爷的目光。她将脸偏过去,可又情不自禁地有时会转过去用余光观察着何正庭。
虽然那天何正庭一身庄稼人装束,但肤色和气质和庄家汉子有很大的区别,中等身材的他显得某种清秀。王翠儿以前也遇到过很多后生呆呆地看她,这让她感到羞涩。可这次有些不同,三少爷的注视让她羞涩的同时,还让她内心升起了从未有过的某种躁动。
那天以后,住在小巷一个平房里的王翠儿常常发现自己能在街上遇到三少爷,有时出去买菜,有时到河边洗衣,这个三少爷总是在某处莫名其妙地和自己擦肩而过。开始几次,王翠儿全当没看见,直直地走自己的路。后来有一次,她觉得很好玩,便对着何正庭笑了一下,点了个头。三少爷居然傻了,红着脸张嘴想说话,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那次以后,何三少爷便回家给何老太太摊了牌,不料何老太太不仅给他泼了冷水,还要到孙面匠家提亲,让他和孙家的二女儿孙红桃订婚。
大少爷何正轩得知此事后,便知道遇到了难题。他是个有新派思想的人,内心支持弟弟自己选择自己的婚姻。但他又是个孝子,从小就没有违背过父母的意愿。他和三弟聊了一下,然后就对何正庭说,这事不能急。有几个事情我需要去澄清一下,至少我们要知道王先生的闺女愿不愿意跟你。
何正庭说:对呀,所以我们要去提亲呀。你不去提亲,怎么知道她愿意不愿意?这样,你先派人提亲,看她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我决不纠缠。不过,我先说了,要是家里派人到孙家提亲,到时我离家出走别怪我没先说呀。
何正轩摇摇头,安抚何正庭,说,我先帮你打听一下。你放心,我是支持婚姻自由的。不过老太太那里你先别搞僵,孙家提亲的事情我想办法拖延。
何正轩拜访了王鼎元。见何正轩来家里,王鼎元很高兴,他对何大少爷介绍自己到学校当老师一直心存感激。在学校教书虽和私塾有些区别,但教小学国文王鼎元还是没问题的。另外,教师的固定薪水让王鼎元很有安全感。
王鼎元赶忙叫王翠儿倒水沏茶。看到王翠儿,何正轩也觉得她和弟弟何正庭很般配,心里不免为弟弟高兴。
先问了一些王鼎元在学校的事情。何正轩说,日本人走后,国家百废待兴,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重视。县城中学的徐校长上次还邀请我去那里。如果我家里能丢开,我真想去教书。那样的话,我们就是同仁了。
然后话提一转,就说到王翠儿。何正轩先夸了一下王翠儿,然后问王鼎元, 这么好的姑娘,一定有很多人看上吧。
王鼎元笑,倒是有几家过来问过。一来孩子还小,二来我孤身一人,还指望能有个招赘女婿给我养老。不过这又作难了,谁愿意到我这清贫之家呀,看缘份再说吧。
何正轩顺着接话说,现在和以前不同了,年轻人追求自由。其实让他们在结婚前多点时间享受轻松的光阴也不坏。就像我家老三,按理应该让他接管一些生意了,可看他一天天快乐的样子,我也不忍心把他拉到柜中事务里去。对了,老三还是你的学生呢。
王鼎元说,三少爷资质很好,读书很灵。可惜这些年兵荒马乱,要是能像你那样到大地方学校读书,也不亚于你呀。三少爷要是有心于生意,一定没问题的。
何正轩和王鼎元说话的时候,王翠儿在厨房里忙着摘菜。说到何正庭的时候,何正轩用余光看了她一下,觉得她其实在听他爹和自己的对话。虽不肯定,何正轩感觉她的某种身体语言透着她对三弟何正庭有兴趣。何正轩心里想,估计这姑娘也看上了何正庭,要是这样就太好了。
何正轩回家立刻找何正庭谈话。让他不再在母亲面前提王翠儿和婚事,这样才能让何老太太把到孙家订婚的事情缓下来。他告诉何正庭,王翠儿那里我想办法帮你沟通。
何正庭望着何正轩,一脸狐疑。何正轩笑,傻小子,这事哥哥一定会帮你。但你自己也得改变。你想,王老师家虽贫寒,但他是个读书人。他总不会把他宝贝女儿嫁个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吧。怎么样,你是到乡下帮二哥打理天地,还是跟我在镇上管生意?
何正庭说,当然在镇上,我才不愿去干收租子秤粮的事情。
“那好,明天你跟我到中药房,跟彭叔好好学学。三弟,我得认真跟你说,花点功夫学点医药上的东西,一生你都会受用。彭叔会教你,另外家里有些医书我让人给你拿过去看。只要你能接管药店,哥哥保证你能娶上王翠儿。” 何正轩很高兴。其实,他心里对弟弟有些嫉妒,自己年轻时候哪能自己找媳妇呀。何正轩上大学前就结了婚,看到别人在学校里自由恋爱,心里只能对自己叹息。
何正庭第二天就到了何记中药房。然后何正轩到何老太太那里说了一番先立业后成家的道理。何老太太一听何正庭开始管生意,立刻高兴起来,她对何正轩说,我是妇道人家,家里的大事还是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