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欣赏(三)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
习近平最近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沁园春·忆黄山》,作者汪莘,字叔耕,号柳塘,安徽休宁人。少年时在黄山读书,中年后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汪莘与朱熹同时,讨论过天变、人事、民穷、吏污之弊。 词人多年居住黄山,耽于山水情怀。
《沁园春·忆黄山》,用典不多,通俗易懂。词中,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词的上片,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下片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这首词写山水之景是实,神话传说是虚。全词触景生情,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妙境。确为黄山词难得的神品。
《沁园春·忆黄山》 汪莘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如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黄山原名黟(yi)山,后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为“黄山”。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留给黄山的“仙气”,足可以选黄山为祖国山河的代表。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现在已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
这首词是很好的“导游词”。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层峦叠嶂,屏张锦绣,争奇斗艳,千姿百态。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黄山之美始于松”。“长锁清秋”。清字,不仅说气候清凉,也是说景色清幽。而“锁”字是神来之笔,点出清秋常在,独存山中之意。
“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写孤峰云烟、悬崖瀑布。黄山“五绝”中,云海是最具灵气的景致,云雾的起伏跌荡,展现了黄山的奇、秀、险、逸。云海的无穷变化,黄山成了人间仙境。黄山云海分成五大云区,即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天海,“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不同的景区云与山体完美的结合,形成一幅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云海大观。"黄山自古云成海",是刘伯承元帅在游黄山后留下的诗句。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素练遥挂,喷珠溅雪,争泻深潭。那峰壑间悬挂而下的千条白练,令人魂魄摇荡,心驰神往。黄山温泉,可饮可浴。 人字瀑一源两流,沿山体的左右两侧,飞泻而下,泉水喷涌飞溅,流入谷底山涧,声势宏大。以泉水为墨,将偌大一个“人”字写在了黄山。百丈瀑可以说是黄山最雄壮的瀑泉了。它位于青潭、 紫石两峰间,瀑高近百米。
词人接着写仙桃与仙草,点出黄山异景。“洞里桃花,仙家芝草”。 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毛白异色,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指此传说。“仙家芝草”,指灵芝草,服之可以成仙。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雪后春正取次游”,冬天的黄山,是一个多雪的世界。千峰万壑接受了冰雪的洗礼,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雪过天晴之后进山, 经过白龙潭时,忽然想起曾见过的奇景。于是写了“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所说“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白云溪汇众壑之水,泻入白龙潭。大雨倾盆之时,潭中之水有如虎啸龙吟,其势汹涌澎湃,如海潮翻滚 。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 相传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丹,得仙丹八粒,黄帝服其七粒,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至今,炼丹峰上,浮丘公所用的鼎炉、灶穴、药杵、药臼依稀可辨。峰下炼丹源、洗药溪,灵山仙迹,神奇动人。
词人揉合望仙、天都两峰传说,写了“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天都,即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高度略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拔地耸天,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相传黄帝、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有弦歌之声,“遥闻凤管”。“凤管”,即凤箫。黄帝在仙乐接引下驾云而去,后来就有了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之溪则因此得名为弦歌溪。
“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翠微峰位于黄山后海,为三十六大峰之一。山上古树参天,修竹遍地,郁郁葱葱,苍翠可爱,故名翠微。山下有翠微寺,为唐代麻衣禅师道场。蜃楼,指“海市蜃楼”。当翠微霜天拂晓,词人翘首仰盼,渴望幸得一见山中蜃楼奇景。
“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浮丘公提炼丹砂的石穴之色,虽依然长红,可是丹炉火尽,早已冷却了。又怎能得到仙方灵丹,赶早修炼成仙呢?“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究竟有谁知道这些服丹成仙的事呢?只有去问源头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相传浮丘公曾在黄山石人峰下驾鹤驯鹿,留下了驾鹤洞、白鹿源的遗迹。
安庆师院有一位美丽外教安娜,来自美国。她喜欢中国,还上台用安庆话演出黄梅戏。她告诉我,黄山太美,一年四季,都应该去看看。有机会再见她,一定要把《沁园春·忆黄山》介绍给给这位国际友人。
《沁园春 峰下王道者》 汪莘
家在柳塘,榜挂方壶,图挂黄山。觉仙峰六六,满堂峭峻,仙溪六六,绕屋潺湲(yuan)。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只在吾庐寻丈间。非人世,但鹤飞深谷,猿啸高岩。
如今老疾蹒跚。向画里嬉游卧里看。甚花开花落,悄无人见,山南山北,谁似余闲。住个庵儿,了些活计,月白风清人倚阑。山中友,类先秦气貌,后晋衣冠。
《沁园春 自题方壶》汪莘
春至伤春,秋至悲秋,谁在华胥。叹谪仙才气,飞扬跋扈,渊明何事,慷慨欷歔。自我少年,如今晚境,行半人间真有余。都休问,且一觞一咏,吾爱吾庐。? 南皋境界何如。舍明月清风谁与居。望蓬山路杳,万株翠桧,方壶门掩,四面红蕖(hóng qú 红荷花)。中有佳人,绰如姑射,一炷清香满太虚。尘寰外,被鸣鸾报客,飞鹤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