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欣赏(三 )《沁园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诗词中,《沁园春》词有《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
“沁园春”,是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宋·辛弃疾《沁园春·老子平生》,《沁园春·有美人兮》,《沁园春·答余叔良》,《沁园春·我醉狂吟》,《沁园春·伫立潇湘》;宋·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沁园春·粉破梅梢》,《沁园春·一别秦楼》,《沁园春·洞庭春色》,都脍炙人口。
例如,《沁园春·孤鹤归飞》陆游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从1911年到1925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那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1925年晚秋,毛泽东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词作呈现的“正能量”,至今鼓舞着青少年。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深秋,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苍茫大地,由谁来决定主宰盛衰兴废?
我和我的同学,曾经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我们在江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叹,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纵论历代人物。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美好,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以惊人的胆识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应诗人柳亚子的要求,毛泽东抄录了自己作的词《泌园春 雪》相赠。柳亚子看后大为感动,即兴和了一首。 1945年11月14日,《泌园春 雪》发表在当时重庆的《新民报晚刊》上。发表后,整个的山城为之轰动。重庆是当时的“首都”,由于文人争相唱和,毛泽东的这一首词,以及这位“土共”的文人风采和领袖气概,在当时整个中国也引起了轰动。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中正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柳亚子对此评论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意思是说,毛泽东的词《泌园春 雪》,中国有词以来堪称第一,苏东波、辛弃疾“犹未能抗手”,你们这些人就不要贻笑大方了。
毛泽东自己对英文秘书林克说:“《沁园春·雪》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
重庆谈判共进行了43天,最终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等仍留重庆继续谈判。“双十协定”公布后不久, 内战爆发。
毛泽东写下了一首七律,忆重庆谈判。《七律·忆重庆谈判》一说为毛泽东一九四五年八月重庆谈判之际会见宋庆龄、冯玉祥、柳亚子时所赋;一说为会见后所作。整首诗特别是后两联包含的意思是,我们反对内战。但我们深得民心,并不害怕战争。哀鸿遍野、满地鲜血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这也无非是出于拯救苍生的初衷。这首诗未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其出处有各种版本。
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1945年10月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墨吏:贪官污吏。哀鸿:悲鸣的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救苍生:拯救中国人民。这首诗的语言明朗通达,看似平淡无奇,内容却很丰富。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无法无天的却是你的国民。重庆当官的是贪官污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我们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夺地争城是为了革命斗争。纵便哀鸿遍地血流遍地,无非是想拯救中国人民。这首诗的特色是运用对比手法,表意鲜明;?运用成语、俗语、常用话等,言简意赅。从内容看是政论,读起来并不显得枯燥,反而富有诗意。
附《沁园春》诗词格律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例作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