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多年的书,每次到图书馆,翻开一本书,总是读不了几句便合上;到后来只想看看书名,竟然也看不下去了,后来就干脆不去图书馆了…再过十多年,有一天,陪太太和孩子们去时,在那儿实在闲得很,开始把玩手机,发现可以宽带上网,不过需要借书证号码;为了上网,无耐又重新申通请了一证。这一回,为了表达对图书馆的敬意,又一次试着找本书借,不想找了好半天,只看上了梁实秋的一本散文集,看了几页,还是放回架上去了…
看来还得自己写咯,为了自己,不然以后还是没的看。
小时候,村里没有么书,最多也就是小儿书,象智取华山之类的,一直到后来上了省重点高中,才有了借书的机会,不过图书室没多大,书也大多是课本,复习资料之类。想看一些书的话,要么去县城新华书店,要么书摊上去借,当时已经有琼瑶和金庸的小说可以租了;后来上了大学,开始有了大图书馆。因为上的是工科院校,书刊几乎全是工程或科技类的,乏味的地方。想找一些文化,历史,政治或哲学的东西,很难找到。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非同小可,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冲击更是巨大,我想图书馆以后可能会消失不见。记得钱仲书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也许这是图书馆存在的一个原因吧。我很少买书,嫌太贵不值,借吧,觉得没什么可取的,太没劲。在我这里,图书馆已经成为博物馆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