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的大众“娱乐”(多图)

 

“文革小报”寻根第17篇。

此篇有些猫腻。其中一些信息是文革时“大报”上的,但是此处大报是在美国出版的“小报”上翻印的,所以纯技术上说是“小报”就OK啦,^_^

说“娱乐”,其实有些沉闷,您要是有耐心,就跟老汉走一遭。

上小报。

下面这些是196612月广东“南方日报”上的电影海报,66年底,文革正“如火如荼”呢:









如火如荼时如何娱乐?除了一个“收租院”之外,就是拿太祖娱乐。

太祖“在一起”、“接见”、“三次接见”,“活学活用”太祖大作。66年没了太祖娱乐也就消失,所以某种意义上,太祖也是个“笑星”。最后那个还是有些另类娱乐的效果,“收购砖头碎”?不就是碎砖头吗?这广东自陈炯明起就跟咱中央“分离主义”,碎砖头都倒过来说,*_* 另一个看点是,此时以夜生活著称的老广们,文革时也入“革”随俗,电影的夜场不过是晚八点。

(附带说一个随想。宣传品与艺术品如何区别?艺术品传世,宣传品过后就垃圾了。)

下面这些是1967年七月的,原载小报“红色银幕”。北京市的“娱乐”:











 

67年夏天怎么娱乐?太祖还是主要笑星,附带些新闻的“新短片组”(包括三次核爆炸),然后有了著名的“三战一队”中的两战一队-----“地道战”,“南征北战”和“平原游击队”。另一“战”是“地雷战”,67年夏天“地雷”还没被“解放”,仍处被“关押”状态。“两战一队”不是纯宣传品,所以还是有些能传下来的“经典”。“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南征北战) “没有事喽”(平原游击队)。“既能端土八路的老窝,又能解高平据点之围。高,实在是高!”(地道战)直到现在,这些对话还能在网语里站住一足之地。

再下面这些是1969年五月上海“解放日报”的电影广告:







太祖依然是主要笑星,“平原游击队”接着上映(至此已经两年了,演“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演员郭振清,其曝光率不是现在的明星大腕能梦幻的,^_^)。另外,多了个太祖爷正式斩获刘少奇刘大人首级的“九大”新闻片,还有一个和老毛子打架的算是“记录片”吧。

最后这一组是1970二月年广东“南方日报”上的电影广告:









 

70年,太祖依然无处不在。“地道战”、“地雷战”还在 “中流砥柱”的抗日。最大的惊喜,是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出现。“海岸风雷”,“宁死不屈”,“创伤”,“广阔的地平线”。这些,在现在看来在平常不过的正常 电影,在文革那个以太祖爷为唯一笑星的时空下,是一缕生机,一种生活,一类“异常”。基本上是把井口扩大了,为井下输入些急需的空气。“你是想做个裙子不 带花边?”,“都到了这种地步了!”。一些对话40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就冲着这些电影,本老汉决定不向阿国人民讨要咱当时送给他们的大笔财产。阿国那时的电影还是有不错的艺术水准,具体的影评,不是此处重点,不多侃了。

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19661970就是这些娱乐了。“革命”进行时,不能娱乐的太尽兴。晚上笑开心了,第二天如何凝聚仇恨投入斗争?去除娱乐,去除性,都是太祖凝聚“革命热情”的重要手段。

健康的、多元的、贴近生活的大众娱乐,是独裁者操控社会干疯狂勾当的一种障碍。艺人不能自由发声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社会。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