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是基于这个愿望,才“数落”张艺谋的:),因为前20分钟的几个桥段看不到。无论是出卖还是背叛,最后因良心发现或者人性复苏,都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解释的合理,观众接受,这个过程产生的背景文化或者社会状态解释的清楚,就引领观众思考就深刻。外国有许多类似的文艺片电影。我举例英国前几年根据名著改编的《赎罪》(好像是自传体小说改编)一片。它的故事是讲一位爱好文学的小姑娘,因沉迷于幻觉,错误指证,导致她未来的姐夫走进了残酷的二战,并且给其姐姐和未来的姐夫造成伤害。这本是涉及人性的故事似乎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放在二战下,这个罪孽被放大。其姐姐的未婚夫经历了残酷的战争,饥饿与死亡时刻伴随。影片不惜用全景展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惨烈,德军的飞机狂轰滥炸,英军血肉横飞,其未来的姐夫跳跃在炮火中,随时能被战火吞噬的情景,最终死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夜。这个桥段貌似与故事本身关联不大,但导演却很好的利用了战争的残酷,成功地渲染了一个小姑娘因神经质的过错,带给亲人的苦难和内心的创伤是多么的严重的效果。同时带给观众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层次的思考,观众对人性、战争、罪孽、救赎多层面的感悟就如期而至了。张力十足!小姑娘长大后用一生救赎,并且完成了小说的创作的举动也有了注脚。
可是看看咱们的老张啊,多好的背景材料,他都不会用,或者他不敢用(?这是我深度怀疑的地方,如是,我要骂骂他,其实这也是促成我前两篇网文潜意识的成因,所以文风有怒:))。
还要讲父女第1次见面处理问题。多好的 宣泄父亲疼爱孩子的机会啊,如果张艺谋会把握,陈道明会表演,就能把一个因为恐怖时代造成父女相望而不能相认残酷事实给展现出来,对当时的社会就有了批判力度和深度,就能给当代观众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并且能触动大家去进一步审视当时的社会!老谋子处理的给人感觉几乎成了个人问题,悲哀,老谋子的悲哀!人性的褒贬,对文学来讲,离开社会背景,是逃避,是鸵鸟。这样的败笔,这部影片有许多处,令我大失所望,所以最终我放弃继续观看下去...
呵呵,恨铁不成钢哈,当然我这样批老谋子可能冤枉,他的《活着》真好!
见谅,见谅!祝好,祝好!
文艺下:听你说,影片最后部分很有张力(冲击力),这是好文艺片能带给观众的的感受。
所有跟帖:
•
他不会用,脑子不在那里。他没有好编剧就完了。
-野性-
♂
(0 bytes)
()
05/28/2014 postreply
10: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