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校要教孩子什么?当然要教中文,但究竟要教什么样的中文,怎样教呢?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教科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前者左右了学生对学中文的态度和兴趣,后者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套教材即是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编写而成的。
教科书的内容
迄今为止,在北美的中文学校里使用的教科书大致分两种:一是国内来的原装货,二是将国内的课文拿来,在国外组装而成。两者的共同点是,忽略了海外华裔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比如说,“愚公移山”和“铁棒磨成针”被当成了笑话。“凿壁偷光”呢?他们认为在墙壁挖洞就是搞破坏。这样的行为本应该受到制止,怎么反而被称赞?“三只小猪”里,大灰狼被烫死的暴力结局,并没有让他们拍手称快,反而令纯真的童心感受到了残忍。还有“田忌赛马”,那完全是不按规矩出牌,不遵守游戏规则。诸如此类不和谐的声音显然在提醒我们,华裔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的有区别,教科书需要改进。
既然文字、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那为什么学中文就一定要局限在令他们陌生、困惑的人和事呢?使本来就勉勉强强、心不甘、情不愿的他们,对中文更是疑云重重、怨气满腹。为什么不能用中文来讲述新颖、实际、有针对性的话题呢?
比如说,有些孩子慑于同辈的压力,羞于带中餐到学校。对此,第二册第二课“你喜欢吃什么?”就有这样的开导:“每个人喜欢不同的食物,就像喜欢不同的颜色一样。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黑色。你喜欢的颜色和其他人的不一样,你会认为很正常。那么,你的午饭和别人的不一样,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鉴于有些华裔介意父母们乡音未改的英语和某些生活习惯。第五册第七课“海归”有这样的劝导:“如果他们不知道你的青春偶像,不要看不起他们,因为他们每天忙着为你积攒学费;如果他们的英语带有乡音,不要嘲笑他们,因为他们的雇主都不在乎;如果他们反复向你问同一个问题,请不要生气,因为他们已经耐心地教育了你十多年。”
除此以外,这套书的课文注重从儿童和青少年的视角出发,用故事来讲道理。比如说第四册第一课“爱是什么?”就用这个故事来结尾:一位4岁的小男孩,看到邻居的老奶奶去世了,老爷爷在哭。他就走到老爷爷的院子里,爬上他的腿,坐在上面。回家以后,他的妈妈问他当时给老爷爷说了些什么,小男孩说:“没说什么,我只是和他一起哭。”
文字本身并不具备生命力,除非它们承载着文化的底蕴、民族的灵魂和普世的价值观。孩子们学音乐的时候,接触的都是经典,诸如Beethoven、Mozart等的作品。学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生命力和灵魂的文字,使我们的语言肤浅、空洞、言之无物,由此反过来导致我们产生浅薄的思想。
课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