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变成扫墓“代名词”,专家呼吁—— 别误解了清明节的本意 (zt)

来源: v5 2014-04-05 05:44: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522 bytes)
文汇报


清明节变成扫墓“代名词”,专家呼吁——
别误解了清明节的本意

  “本来想趁着清明小长假出去兜一圈,但听人说清明出门不吉利,想想作罢了。”吴小姐昨天在朋友圈留下这样一段话。
清明节怎么成了“不吉利”的代名词?专家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明节的功能日渐单一,在人们心中只剩“扫墓祭祖”和“吃青团”的形式。
李先生今年决定放弃在清明当天回乡祭祖,一来是考虑到可能会碰上交通拥堵;二来是李先生觉得清明节出门不吉利,“兆头不好,还是过些时候回乡下吧。”
记者发现,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清明节禁忌”的帖子。一篇“清明节期间八大禁忌”在朋友圈和微博广为传播,其中列举了很多条目,如“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少些娱乐活动”、“清明节期间忌买鞋”等等;还有甚者,一口气列出了更加详细的“十八忌”。
“清明节的功能日渐单一化是主因。”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表示,提到清明节,人们的惯性思维就是“清明扫墓”,特别在中老年一辈的心中,每到清明必上坟头。一般来说,申城每年新增10万死亡人口,新增的扫墓人流约为40万,今年清明期间,市民政局预测扫墓大军将超过800万人次。仲富兰表示,相比之下,踏青、郊游和开展体育活动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元素,都未被充分重视。
此外,年轻人对于清明节民俗文化的陌生,也助推了“不吉利”的感受。人人网在清明前夕针对近千名高校学生的网络调查显示,将近八成学生能立刻说出清明节的具体日期,但能记住清明节主要因为“它是一个法定小长假”。
“对先人的慎终追远,为的是让后人明德归厚;在踏青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是为了让生者领受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欢愉。”作家李宽定认为,应该将清明节的多种功能结合来看,“我们提倡移风易俗,但清明节不变的是对人和生活的感悟。”
仲富兰表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该把关注重心上升到全民关注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上来,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回归清明节的本意。
本报记者 徐晶卉

所有跟帖: 

前几天正想为什么祭祖要在春天,原来是在祭祖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让生者领受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欢愉 -明紫- 给 明紫 发送悄悄话 明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5/2014 postreply 15:25:26

谢分享。现在咱国吉利不吉利的讲究真是“深入人心”,谐音都成邪引了。问好。 -文革传人- 给 文革传人 发送悄悄话 文革传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5/2014 postreply 20:31: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