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的敌人不少,但我不得不说,你们太过于激动了,以至于根本没有读懂我关于父亲战火恋情的帖子。
我的帖子涉及“打虎拆屋”帖子,她的帖子涉及一个战争年代,卫生兵经常男女同铺的事情,并且发生一个意外,“打虎拆屋”把这个意外归类为是军中“流氓”,我读后,感觉不妥。
因为,在自己父辈发生过“同铺”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前贴提及的“战火恋情”。
尽管我们对曾经的战争的对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乃至争议。
但那个年代的兵,应该是单纯了。
大家可能知道有位大名鼎鼎的于会泳,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的原创作曲,也是与父辈同时代的胶东兵,一位才子,或许是*****的膜拜。他有个令人感叹的故事。战争年代,他在自己的口袋中放了个字条,上面写这这样的字:“如果国军士兵发现我的尸体,请讲我口袋中的钱(银元)寄给我父母。”落款是村名及父名。
另外,我的故事,是想匡正一个由来已久的误区,就是认为当年的军人,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土农民组成。这是个错误!
胶东是自古以来比较重视教育的。我们都知道《苦菜花》的作者,是位与父辈同时代的有文化的军人。还有《三进山城》的作者,也是如此。还有许多,其中许多涉猎共产党建政后的文学艺术领域。当然还出现,像迟浩田、张万年、王瑞林这样的军中翘楚。
不错,我赞赏过“打虎拆屋”的帖子。因为她真实的记录了战争的惨烈与战争中军人的真实。但这不等于欣赏她一些结论。
这里我想说,大家也许看过美国的电视连续剧《太平洋战争》(根据回忆录改编),它把视野放在战争摧残的个体士兵身上,残酷的战争异化了他们,以至于怀疑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名为《荣誉》,可是她给出的故事,却是摧残。片中的一个主角,充满理想的去了战场,但当战争结束时,回到家中,已是万念俱灰!
我做为一个经历过战争军人的孩子,从小接受许多也许与其他人不同的关于战争中军人的信息,当把这些感受通过网络,抒发出来,引发争议,是必然。
我并不奇怪。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读帖应认真,不可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