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得动,嚼得动”

这是老汉三年度荒时的非典型故事。
老汉是生出来就赶上度荒的那一茬。等到记事儿时,粮荒已过,没印象。不过,故事总有。
老汉在家里有个嘴馋的名声,据说从小如此。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家里大人散布给舆论界的这个故事。
老汉家在三个直辖市之一,享太祖户口的“恩泽”,度荒时粮紧过,但是没断。至于粮食之外,就是另一回事儿了。鸡鸭鱼肉是梦想,鸡蛋之类的也难能可贵。这些,说得都是副食店的渠道。副食店之外,那时城市里有为数不多的一些“饭馆”,在饭馆买粮食之外的其它“菜”是只收人民币不需其它票证的。老汉家附近有个饭馆,度荒早期仍然每日卖一定份数的一种“炖牛肉”。老汉是家里最小的男孩,奶奶疼爱,隔几天就迈着一双小脚早早去该饭馆排队买一份炖牛肉给孙子吃。说是牛肉,确是牛肉,不是豆腐或牛骨啥的。不过,牛肉的区别很大,凡在美国去超市采购并主厨的同胞们都懂。那份炖牛肉里的牛肉,据说是纤维丰富,蛋白有限,脂肪稀少。用穿越的概念去形容,口感有如口香糖。
故事说,牛肉放到老汉嘴里后,辗转腾挪就是不进步。奶奶见状,关切的问,“嚼得动吗?”。老汉后来被栽赃的资本主义思想是,生怕答错就没有了下一口,于是舌头一个快速后滚翻,把牛肉囫囵了下去。
“嚼得动,嚼得动。”

后记:老汉现在烧得一手朋友间闻名的烩牛肉。带共产主义出老汉容易,带老汉出共产主义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_*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