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东西”




 

语言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并且语言也都是从口头走向书面。所以,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和为什么说“南征北战”而不是东征西战(但有“东进西行”一说),或拿“春秋”代表时间而不是用“春夏”,都是约定俗成的偶然,至于中国人为什么把“things”这样一个概念发成“dongxi”这个音,和把“fire”发成“huo”,把“water”发成“shui”一样,没有必然的原因。

至于说“买东西”的出处是朱熹的朋友,则完全是后人编撰的小故事,从逻辑上讲,朱老夫子的学识不可能低于这位朋友,他不可能不知道“东西”是啥,况且“东西”这个概念在南宋之前就有了——朴素的世界,人话究竟是靠不住的”。

虽然“东西”概念的形成有偶然因素,但比较靠铺的解释有二:

一是清代学者龚伟考证,东汉时期的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是杂货的集散地,俗语中用“买东”或“买西”来代表“采购”的概念(丝绸之路是东西向,中国历来战争都是南北向);二是学者陈望道认为物产来自东西南北中,但把物产称为东西南北中则过于累赘,于是就用开头的“东西”代替。这和英文的“新闻”概念吻合:新闻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所以“news”就是北、东、西、南三个单词的initial组合。另外,英文中“家庭”也可以理解为“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话中每个单字首个字母的组合。

当然,说东西南北和阴阳五行有关联也有一定的道理,东西为金木,南北为水火。金木可以买卖,水火不必。

这里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是东西”是一句骂人的话。不知您是否认同:古代四象理论中,东代表少阳,西代表少阴。少阳少阴又分别代表男女,那“不是东西”就是“不男不女,不是人”,或者“不阴不阳”。

当然,我本人还是倾向于语言约定俗成的偶然性和语音演变分化后形成的现象。在古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things”有多种称谓,其中“物事”和“ 动使”比较多见,尤其是“动使”——和“东西”的发音是否极为相似?要知道,现代“普通话”是近代的“人造”语言,发音和古语完全不同。要考证古语的发音,一定要学会上海话哦!(沪语“东西”就是“物事”——入声念“么子”)

说到上海话,可以看到很多预定俗成的“东西”。比如有人说“窝心”台湾用法和大陆相反,其实上海话里“窝心”就是开心,高兴,温暖的意思。

还有,“谢谢你”无论在哪里都是一句好话,但“谢谢你一家子”在上海话里和“你不是东西”一样是骂人的,你说为啥?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