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宋,绕不开孙。论资历和人脉,宋自是比不过。而两人不和对宋的影响,远大于对孙的影响。宋在革命党人政治上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以联横之术,力挽狂澜,令革命党起死回生并获得政治上的胜利,其智慧和手段远超孙逸仙。
宋选择走此路我认为基于三点:1)确实想回避流血;2)军事实力不够,避实就虚;3)共和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先前国会数次否决袁的议案,其后全国各地反帝制逼袁其弃皇位就是例证)。宋以此切入,选点很好,其背后还是有精英和大众的支持。袁对此颇为头疼,但在政治上并无好的对策。在当时的背景下,宋能争取到这个结果,已经是大立了。你说得很好,政治是利益和势力的较量和平衡。较量好理解,平衡其实暗含妥协。在这点上,我认为宋和袁分寸都把捏得好。而民国之初,能争取做到实际的国会,不管谁赢得胜利,开局不错了。
宋本人照理该被严格保护起来,枪案发生在革命党人陈其美控制的上海,枪击时居然看不到保卫人员,本身就有太多疑点。
蒋以后的国民党已完全蜕变,待共产党升起时,已再无可能走宪政之路,进行政权的和平更替。毛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唤起工农千百万”,这是大智慧,也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