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闲评<活着>

《活着》我看了很多遍,我认为这是个好看的电影,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但从来没有想过写个影评。

这几天,因由张艺谋的《BX》我写了许多的评论,然后再回顾一下张艺谋的电影,觉得他真的没拍出什么出色的电影,讲故事的手法也大同小异,思想性来讲更是没有深度,只是个随风顺势的人。当然了,中国的现状注定了其跟大流的命运,也可以理解张艺谋抱怨没有好剧本。然而,一个事实是张艺谋靠他的电影再名利上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这也许是他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巅峰了。

评论中国的电影一定不能逃避其鲜明的时代色彩。中国电影分四个阶段:

解放前(-1949),百花时期,百花齐放

解放后(-1965),延安时期,朴素的共产党人电影

文革期间(1966-1976),红色左派时期,狂热的极端左倾

改革开放时期(1977-),灰色右派时期,纠左过正,过分右倾

我比较喜欢延安时期的电影,中国几乎再也没有这样的时代了。

张艺谋的《活着》是属于灰色时期的电影,有着清算文革时期的极端左倾甚至反思发生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明显立场,所以,从这部电影的思想性来讲,只是部跟风的作品,是深受当时大的国家政治大风潮大趋势所影响的。因为中国文学艺术界的整体的对文革甚至中共的气势汹汹的讨伐,所以我几乎没有兴趣看灰色时期的电影。所以看《活着》的时候,大概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

我讨厌文革时期的极端左倾文学艺术作品,我同样讨厌改革开放以后的灰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我认为,作家和艺术家应该属于思想家一类的人,应该跳出小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命运的局限。 遗憾的是,在中国我没有看到一个这样的作家。

《活着》同样逃不出时代的局限和作者/导演的局限。如何解读这部电影?普遍的评论都是控诉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的苦难的生活,能活着就不错了。我对此这么理解,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几乎是一穷二白。不论谁来领导,恐怕日子也都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以〈活着〉来控诉当时的中共是没有说服力的。

富贵一家的命运是各种机缘巧合凑合出来的,富贵没有任何挣扎,完全是被时代的大潮冲击和裹挟,所以我看到的富贵一家的生活,也算是普通人的生活了。谈不上享福,确也平常的日子。几乎是完全过得去的。所以,认真品查到底中共也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富贵一家的事,相反,解放后,和平时期到给中国人一个好日子。

富贵儿子的死亡是个意外,这比起原著的工场事故要偶然得多。富贵女儿因为高烧乏医导致耳聋,这在战乱时期也是无奈,无法把帐算到中共头上。文革时期社会混乱,医院秩序混乱也可以理解,但是死于极左并不典型。如果为了反极左和为了反共而设计剧情,则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富贵一家的命运假设没有共产党也许更没有希望。他们依然是低收入的社会底层,而且子女同样得不到合适的医疗照顾。所以,一味地为了反共而凑局设计,又怎么承担历史使命呢?

所以,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富贵一家在共产党的中国过上了普通的生活,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从这一点来看,假如张艺谋想借此反党,则是南辕北辙。而中共禁此片,那么也是中共的错误决定。张艺谋以此来控诉中共显然选错了剧本。从这一点来看,张在吃透剧本上似乎还差功力。

在这种大前提错误的先天缺憾下,张的电影的第二个大毛病是故事的发展是为了节奏和张力的需要,换句话说,是胡编乱造设计剧情。这就造成看电影时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致,但故事失去真实性和必然性。这是所有的故事片的通病。一个没有思想的作家或者导演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作品评价很低,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一种高度,一种从容和俯视的高度。在电影里,属于凑合情节的是他一儿一女的死。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但是因为张艺谋电影跨度比较大,把握故事要容易得多。但是如何让富贵足够悲惨呢,必须设计他们子女的死。讲故事语不惊人誓不罢休,可见浮于表面。

一直说张艺谋的电影讲求色彩和构图,其实是古典美学的一些底子。不是说张后来没有尝试,但是,发现使用和沉淀一个创新的表达方法对于张几乎是不可能的。有话好好说就是例子。

有人说张善于拍摄农村题材的电影,我到愿意把他看成是他仅有的一点生活的底子。按说城市的生活同样色彩斑斓,中国又是从来不缺故事,足够提供给各种水平的思想家们以养料,可是怎么就是没有中国特色的大师级别的作品呢?可见中国的电影路还漫漫长路啊。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