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好感悟。嗔恨心也关乎于人们对善恶的不同理解。

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为人父2013-02-27 08:05:56

嫉恶如仇常常是人们眼里的美德,但如果走向极端,其实就是嗔心,成了蒙蔽智慧的障碍。嫉恶如仇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是目的,未免显得浅显和情绪化,如果只是过程和手段,仇恨的情绪对抑恶扬善的作为有多少正面的作用?对于世间的恶,正义的人应有所作为,极端的嗔恨情绪往往会影响理性的行动。

自认聪明的人容易嗔心重,自认善良的人容易愚痴重。克服贪,嗔,痴,以宽厚、平和、深远才能走向真正的智慧,无比的慈悲。

人性里有善有恶,如有恶的一面,并不能定义此人就是绝对的恶人,而是去恶扬善。最近刚好看到周星驰的一部新电影《西游降魔篇》(说句题外话:我一向对周星 驰的电影有特别的感触,在无厘头的荒诞不经的搞笑的后面,往往传递着简单又深刻的因果善恶的道理)。在这个故事里,玄奘和段小姐同是象征正义的驱魔人, 只是驱魔的手段不同,段小姐用消灭的手段降妖,玄奘试图唤醒妖怪的真善美。在很多时候,段小姐的降妖手段占了绝对的上风,非常见效,比如降河妖,猪妖,还数次搭救了玄奘的命。玄奘开始怀疑自己的降妖方法,但他仍坚持信念。当真正的妖中之妖 - 孙悟空 - 出现时,段小姐已无能为力,玄奘用舍身忍耐(近乎于舍身饲虎)和对正义信念的坚持感天动地,唤起了佛性,征服了孙悟空。最后佛祖点化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 寻找大道。

影片就表达了对善恶的看法。根本就没有天生的善人或恶人,人性中的善或恶之间是互相转换的。猪妖和河妖本是善良的人,但因为他们善心被所谓善良的人误解伤害, 甚至因此失去生命,怨念一起,恶性生出,才变成恶妖,一旦妖性去除,又能寻求善念的回归。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善恶之间挣扎,而努力让自己不断 地去恶存善的呢?这一过程永无休止,是谓修行。

电影中还讲到男女爱情,段小姐对玄奘的爱,可爱而明朗,玄奘对段小姐的爱,却是别样的深沉。师父问玄奘:“你怎么看待男女之爱,众生之爱?”玄奘回答: “男女之爱也包含在大爱之中,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真正的痛苦;曾经执著,才能放下执著;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