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文化走廊看到你的第一篇大作的,根据网上礼仪,捧了两句,当然是发自内心的。
说实话,看到这篇文章我本人很兴奋,根据常年文学城居民的经验,我知道有好戏看了。所以我时不时地去坛子上看看消息,后来我发现你主要在茶坛练摊,就专心在茶坛静候了。
我甚至告诉家里人,看到一篇非常老到的文章,同时也说,我在国内的时候看够了类似这样的文章,没想到文学城里也会冒出来。然后,就看到了史迷的文章。
正如史迷自己说的那样,他是个技术出身,显然没有像你那样有极其熟练的写这类政论文的经验,他的文章看着比较散,缺少点力度,最主要的是比较温和,而且,他还为你留下了很大的议论空间,我相信,很多人肯定都去复习巩固了一下以往的知识,反正我都倒腾了几次谷歌。
第二篇文章出炉,我在你博客里看到了读者的留言,很满意,人家说出了大部分人的想法包括我的。
然后你的第三篇文章就出炉了,说实话,很意外你的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和从前的人们熟悉但已经快要忘记的扣帽子行为,我想这是一种渗到骨子里的惯习,时机合适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因为你们那部分人只学会了那一招。
还好,史迷立刻终止了他的论述,的确,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费口舌。最失望的还是你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在中国发生巨变的后这么多年没有去吸收一些从前想吸收也无法寻找的东西,最后还搭上了文品。你连三斧头的招数都没有。你应该是有这个学习能力的。
没有读过资本论,我想,这不影响我的理解力,文学城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居民素质高,大家都是玩票的,属于中国人群里有相当高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感受力的人,马克思那套东西不小也不大,把它看作不可攀得东西本身就意味着书读得还不够。要是再议论这个,你需要好好学习,像小学生一样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重新吸收,我相信再过两年你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切还不晚。
品茶小轩是曾经很喜欢的的坛子,但是,自从为人父辞了版主以后基本就不怎么来了,因为没有多少吸引人的东西了。这次算是看了一场热闹,我相信很多老网友和我一样也看到了这场热闹。就此一点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