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民间的孟子

来源: wxcfan123 2012-08-25 10:06: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701 bytes)

引子

靳羽西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对她说:“你只能当第一位登月球的人,因为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位。”

我们的很多孩子都是在争第一的心态下考上北大清华,得以出人头地的。

很多人耻为第二。

可是,第一只有一人,总有第二第三第N个。皇帝只有一个,太子只有一个,因为耻为第二,宫廷中发生了多少自相残杀的血案。

很不幸,“孔孟之道”,孟子排第二。和孔子相比,他总是一个配角,在享殿里是这样,在政治地位、学术地位上也是这样。这第二也不是他争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

很幸运,孟子是第二,他没有被官方捧得太高,所以他的形象被异化得较少,而没有像孔子那样,一副道貌岸然的神态。

与孔子相比,孟子毋宁说是民间的,这不仅指他的地位,更是指他的学说、思想。



2006年夏间,当我第一次走进孟府、孟庙的时候,觉得就像走进我们村一所大户人家的宅院一样,心里是坦然的,完全没有进入孔府、孔庙的那种压迫感。这里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琉璃碧瓦,当然更没有游人如织,甚至可以说很萧条。有一些学生,有三三两两的游客,都不是来朝拜的,而是来看望一个逝去多年的老爷子。

孟庙中桧柏森森,苍鹭呕呀,显得古幽、仙逸。陪同参观的文友孙继泉说,自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孟庙改建,县令手植三棵桧树算起,这里最古的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另有七百多年的“柏抱槐”和树干中空、可透明月的“洞槐望月”等奇观;仙风道骨的灰鹤则是从上百华里外的微山湖采食归来,在此栖息的。有一年他酒后游孟庙,发现地上有一只受伤的苍鹭,腿断了,肯定是在飞行途中被馋鸟的人击中的。这只受伤的苍鹭拨动了孙继泉心底最温柔的那根弦,同时让他为自己残忍的同胞而脸红,竟不顾游人怪异的眼神,一屁股坐在地上,搂着这只苍鹭,像搂着自家的兄弟一样,嚎啕大哭。这一场面被当天带客人参观的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邵泽水碰上了,一时传为笑谈。

我更愿意把它视为美谈。正是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孙继泉的恻隐之心,替孟子拥有这样的乡党而欣慰。

孟子的学说正是从善心、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开始的。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五十四岁的孟子来到齐国,拜见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对这位即位不久的国君,孟子是有好感的,因为他刚从一个大臣的口中听到齐宣王的一个故事,说宣王坐在大堂上的时候,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过,宣王问牵到哪里去,回答说要杀掉,用它的血涂钟。宣王不忍心看到牛痛楚的样子,就说别杀牛了,换只羊吧。

孟子肯定了宣王的不忍之心,然后开导说,你换一只羊,羊也是要死的,你难道忍心看着它死吗?你对禽兽这么有爱心,可是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感受到你的恩德呢?如果让你挟着泰山飞越北海,你说不能,那是真的不能;但如果让你给老人折一段树枝,你说不能,那是你不为,不是你不能。现在你没有推恩于老百姓,不属于让你挟着泰山飞越北海之类,而属于让你给老人折一段树枝之类,也就是说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为。

孟子理想的王道是什么呢?很简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实际上,就是把一份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扩而充之、推而广之而已。

孟子从四十多岁开始,周游任、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近20年,一直在推销他的这套王道,可是有些滞销。其间,他在齐国呆的时间最长,前后两次。第一次到齐国,齐威王当政,他的老爸齐桓公当年创立的稷下学宫,此时依然人气很旺,孟子也是慕名而来,但致力于争霸中原的齐威王对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多大兴趣,所以只给孟子安排了一个宾师的虚职,孟子在这里呆了两年,无所施展,就离开齐国到宋国去了。孟子第二次到齐国的时候,换了齐宣王当政,从表面上看,他对孟子相当重视,安排住高级宾馆——雪宫,还给了一个卿大夫的高位,但其实是有职无权。比如,有一年,孟子的好朋友滕文公死了,齐宣王派他和宠臣王驩前往吊唁。从齐到滕的路途很远,孟子和王驩朝夕相处,可是作为副使的王驩独断专行,惹得孟子很生气,连一句话都不跟王驩说。

在梁、鲁等国,情况也大致如此。国君表面上待孟子很客气,内心里却觉得他这一套迂阔而不实用。只有宋、滕这样的小国之君对孟子的学说感兴趣,可是孟子又觉得国家太小,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看来,孟子的周游列国,比当年的孔子还不如。孔子好歹做过三年的鲁国大司寇,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孟子一直是个不成功的说客角色。

有趣的是,虽然孟子的学说在国君那里吃不开,但是他的身边并不缺乏追随者。门徒鼎盛时,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这么多人,光吃喝开销就不是个小数目。好在那时像齐这样的大国霸业已成,经济实力雄厚,公款招待几十上百上千个书生已经不在话下了,所以孟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厄于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经历,相反,倒还有些收入。我们看到的记录是,孟子第一次在齐国,因反感齐威王搞霸道不行王道,离开齐国,威王送他一百镒(一镒等于二十两)黄金作为劳务费,他没有接受;第二次要离开齐国时,齐宣王想给孟子一所大房子和万钟的俸禄以挽留他,孟子也拒绝了;在薛国,为买武器防身,接受了薛君送的五十镒黄金;在宋国,接受国君送的七十镒黄金作路费。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吧。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孟子十几年的游说生涯中,日子大体还过得去,没有饿肚子的危险。

  三

为什么国君不怎么待见孟子,倒有那么多的门人追随他呢?

司马迁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是啊,天下大乱,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当此之时,谁都希望先富国强兵,而孟子却来一套义利之辩,说什么不要谈利,不要杀来杀去,要讲仁义,做王的要与民同乐,要行王道,天下才能太平。道理倒是不错,可是前提是对手也需讲仁义。如果只是你单方面施行王道,而别人一直搞霸道,那么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你。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商鞅、孙子、吴起、苏秦、张仪等人比孟子更受国君青睐,就是必然的了。但孟子偏是一个直道而行的儒者,他坚信自己拥有真理,所以永不言放弃,甚至不惜以乌托邦的描述来诱导君主。比如,他先后以完全相同的语言,给梁惠王和梁襄王描述了自己的理想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是这两个国王,前者要搞霸道,后者看上去没有国君的样子,对孟子苦口婆心的言说,一个也没听进去。

也许是周游列国受到的冷遇太多了,孟子开始给自己找退路,于是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主张,延伸开来,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修身养性的方法。这套学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可以为尧舜”。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不同意性善说,他认为人之初,分不清性善还是不善,善与恶是后天造成的;晚于孟子的荀子更明确提出性恶说。孟子很聪明,他不去论证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只举了一个小例子,“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因为小孩的眼睛最亮,所以足以证明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提出的性善说,并不是说人可以一劳永逸,后天不再需要努力,相反,更应加强自我修养。怎么个修养法呢?一个是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再具体一点,就是养夜气。孟子注意到很多人在白天做着不道德的事情,他们的善心就像用斧子砍木头一样一天天被砍伐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夜间养气,那么这个人就和禽兽没什么差别了。第二是养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养心莫善于寡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第三是爱人:“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经过这样一番修炼,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仁义而已。“仁者无敌于天下”;“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老实说,这套学说所宣扬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构成,它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走向是完全一致的。治国时,固然需要商鞅、孙子、吴起、苏秦、张仪等人那些好勇斗狠、纵横捭阖的方略,可是谈到个人修养,如果还是那一套,就会为君子所不耻。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外有别。正是由于这个因素,孟子的学说在君王那里吃不开,在士人君子那里却受到普遍欢迎,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追随他的门人。



我们谈民间的孟子,重点不在于他的性善说,而在于他的民本思想,他的民间立场,这正是他高于孔子的地方。

孔子是很自信的,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的抱负更大,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是两人面对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王如不接受孔子的主张,孔子不会与王据理力争,而只会对弟子发牢骚;孟子不然,他当面让王下不了台。

“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个典故就发生在孟子身上。他先给齐宣王下了一个套,说有个大臣要去楚国旅游,临行前把自己的妻子托付给朋友,等他回来时,发现妻子挨冻受饿,问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宣王说:与他绝交。孟子接着问如果狱官不能管束自己的下属,怎么办?宣王说:罢免他。孟子最后问如果四境之内治理得不好,怎么办呢?齐宣王听了,这才“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这个人很好玩,他一点都不虚伪,守着孟子,明确说自己有病,有什么病呢?有好勇、好货、好色之类的毛病。孟子也不虚伪,告诉宣王这是人之常情,但做一个王,就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样才能长治久安。也许因为两人都是性情中人,我们发现孟子有很多“狠话”都是对着齐宣王说的。比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有一次齐宣王问臣杀君可以吗?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还有一次给齐宣王讲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区别,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这是贵戚之卿;“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去”,这是异姓之卿。讲这段话时,宣王吓得脸色都变了,可是孟子一点都不避讳。这些话和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辅相成,不说当时,就是在今天听来,也有些骇人,简直可以扣上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之类的帽子。每读这些话,我常击节叹赏,觉得孟子在思想家这个头衔之外,实在可以封一个杂文家的称号。

总体而言,孔孟的王道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在很多具体事情上,孟子善于换位思考,即站在民众的立场看问题。比如,宋国的戴盈之问孟子,说古代的税收标准是十一税,即总收入的十分之一纳税,现在则高于这个标准,因为关税和商品税无法免除,准备先减轻一些,等明年国家财力雄厚了再实行十一税,可以吗?孟子说: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之道,他回答说,那我减少一点,一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就不偷了。这和国家收税不是同样的道理吗?知道税收负担重了,就赶紧停止,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来年呢?这和孔子一惯宣扬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类的愚民政策是大相径庭的。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六十二岁的孟子结束自己的游说生涯,从薛经鲁返邹。此后一直在邹或邹鲁之间著述、讲学。周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八十四岁高龄的孟子在邹病逝。这一天是冬至日,按习俗老百姓应吃饺子贺冬,可是为了纪念孟子,当地老百姓废止了这个节日,并延习至今。

孟子身后,远没有孔子那么显达。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得到推崇,后普及到民间,最后才得到朝廷的提倡。第一个发现孟子价值的是东汉的赵岐,他的《孟子注》开辟荒芜,功不可泯,并始称孟子为“亚圣”;之后是唐朝的韩愈,他说孟子“功不在禹下”;北宋在王安石建议下,《孟子》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成“四书”,成为历代王朝钦定的必读经典;明朝时《孟子》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清康熙撰写《御制孟庙碑记》,雍正分别为孟庙、孟府题写匾额“守先待后”和

“七篇遗矩”,乾隆派遣官员致祭孟庙五次,亲自到孟庙拈香行礼两次……

反对的声音也有。先是荀子、后是王充,他们反对的是孟子的性善说,这只是学术上的争论。真正的危机出现在明朝朱元璋时期,这就牵涉到政治了。一开始,朱元璋对孟子是有好感的。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走进白虎殿,见案上摆着《孟子》,就问大臣许存仁这书的主旨是什么?许存仁回答说是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朱元璋听了,感慨地说:孟子专讲仁义,这很好,假如当时有个贤明的国君听从孟子的学说,那么天下岂不就定于一尊了吗?可是到洪武五年,他读到《孟子》中“草芥”、“寇仇”等句子时,不禁大怒,说这怎么是一个臣子应该说的话呢?下令罢去孟子在庙中的配享,还下诏说谁敢反对,就以大不敬论处。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抗疏上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当时朝中大臣无不为钱唐的性命担忧。朱元璋感佩他的真诚,没有治他的罪,不久又恢复了孟子的配享,但还是组织文人班子删节孟子,这才有了《孟子节文》,一共删去八十八章,约一万六千多字,其中孟子对齐宣王说的那些“狠话”无一幸免。对比《孟子》全本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多字,删得可真够狠的。

可是,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孟子节文》今安在?徒增笑柄而已。相反,读者如有兴致,专研被删节的文字,当会感觉孟子的形象尤显高大,可称顶天立地大丈夫也!

  六

读其书,想见其人,孟子就是这么一位。我歆羡他的浩然正气,更佩服他的“犯上作乱”。走在孟庙、孟府,我一直在想,他的民间立场,与其平民出身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是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大。为了给他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孟母三次迁居;为了激励他学业有成,孟母曾经断机教子。

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以便认识孟子更加丰富的人性侧面,于是我读到了“孟子出妻”的掌故。孟子十九岁的时候,由母亲做主,娶妻子田氏,两人的感情生活是否甜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四年之后,即孟子二十三岁的时候,发生了他要休妻的事件。起因是孟子进入房间,看见自己的妻子两腿分开,坐在那里,一点也不雅观。他出来就对母亲说:“我媳妇没教养,请老娘给我换一个吧。”母亲问:“为什么呀?”孟子就讲了他看到的情况。母亲说:“不是媳妇没教养,是你没教养。这么个大热天,媳妇穿得少点,你不敲门或者打个招呼就进去,看到了不雅的场面,不怪你怪谁呀?”孟子听了,深深地自责起来,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推想孟子的妻子绝对是个平民,教养肯定一般,孟子嫌妻子没有坐相其实是个借口,也可能因为妻子长得不太好看,或者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总之,和他的理想婚姻有不小的差距。但孟子是个大孝子,他听从母亲的教诲,没再和妻子闹什么别扭,两人相伴一生,直到孟子八十二岁时,田氏才去世。

孟子还有一些好玩的故事。比如,有一次孟子准备去拜访齐宣王,宣王派人以“有寒疾,不可以风”相推辞,让孟子第二天临朝办公的时候再来见。孟子听完来人的话,说:“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第二天,孟子真的没去上朝,而是跑到东郭氏家吊孝去了。齐宣王见孟子没上朝,就派人带着医生来看孟子。他的弟子孟仲子一边以谎言搪塞使者,一边派人告诉孟子赶紧去上朝。孟子听到这个消息,就躲到景丑氏家过了一夜。景丑氏责备孟子说国王对你这么敬重,你却对国王大不敬,这是违背人伦的。孟子生气地辩解说:“这是什么话!齐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人跟国王讲仁义之道,难道他们认为仁义是不美的东西吗?不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心里在说咱们的国王是不足以与他谈仁义之道的。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大不敬啊。像我孟子,不是尧舜之道我绝不向国王陈述,这么说来,齐国没有一个人比我更敬重国王的了。”

读着这些故事,我越发觉得孟子的和蔼可亲,对他的平民出身也更感兴趣。由于这个缘故,在参观完位于县城的孟庙、孟府后,我执意要去孟子的出生地看一下。那时已是傍晚,我们驱车来到东凫村,发现孟子故宅大门已锁,从墙头望进去,可见院内柏树蓊蓊郁郁,同样栖息着几只苍鹭。院墙东面是一条小溪,这符合吉宅近水的理念;高高的院墙上有一条很长的裂缝,像在诉说年久失修的窘况。这独门独院的孟宅,和孟庙、孟府比起来,要寒伧得多,但它满足了我还原孟子的渴望。在这里,我特别想和孟子的乡亲们聊一聊,正好,旁边有一老农在干农活,我们走上前去。
“老乡,这就是孟子家吧?”

“是啊。”

“孟子真的出生在这个村吗?”

“那还有假?孟子就是俺这村的人。”

“他的后代还有哪些人?”

“俺也说不好,反正这村里绝大多数人都姓孟。”

这就够了。“孟子就是俺这村的人”,听这口吻,绝不像是在说圣人,而像是在说村里一个尚健在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似的。



写到这里,我们还要感谢孔子的一位后裔,他就是北宋年间的官员孔道辅。史籍记载,孟子死后与妻子合葬于四基山麓,但是由于他身后寂寞的时间太久,坟墓早已不知,荒芜难辨。1200多年以后,即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知兖州时,到孟子老家寻访,这才找到孟子坟墓,并于第二年建成孟庙,后来几经迁徙,于公元1121年定址于邹县城南道左,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孟庙的位置。孔孟的后代以这样一种形式延续了两个世家的交情,实在让人感慨系
之。

前面说过,孟府、孟庙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琉璃碧瓦,那是因为在历次扩建维修中,虽有朝廷拨款,但多数是地方官吏、士民主动捐资,协力而为。今址的孟庙,就是邑士徐绂和乡人共同捐资迁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也是属于民间的。

“我们村的”孟老爷子就讲到这里吧,如读者有兴趣,不妨先读其书,再到邹城去看看,你一定不会失望的,说不定也可以搂着一只苍鹭(不是受伤的),像搂着自家兄弟一样倾诉衷肠呢。

作者:徐怀谦。

所有跟帖: 

试试看,能不能耐心的读完这篇长文。 -wxcfan123- 给 wxcfan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0:20:55

作者:徐怀谦。 -wxcfan123- 给 wxcfan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4:20:56

可惜,自杀了,还没真懂。 -miat42- 给 miat42 发送悄悄话 miat4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0:34:28

想要像孟子那样修练,又摆托不了世俗的功利,还走火入魔。 -wxcfan123- 给 wxcfan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3:36:31

这些读书人,都被儒家思想给害了。 -storit- 给 storit 发送悄悄话 (53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2:02:52

是没真懂儒家思想。 -miat42- 给 miat42 发送悄悄话 miat4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2:20:45

算不上什么才气,他学的就是这些东西。人如果总是想自我价值是要撞墙的 -by心言- 给 by心言 发送悄悄话 by心言 的博客首页 (208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8:53:44

人没有自我价值,因为自我本身就是一个幻觉。 -miat42- 给 miat42 发送悄悄话 miat4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9:51:24

当一个人放弃了追求自我价值,谦卑就是他了,此刻,真正的价值就在眼前了。 -miat42- 给 miat42 发送悄悄话 miat4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9:53:07

的确如此,人的精神追求必然要经过这道坎。所以我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完全是不入门的玩意儿,只能用来讨论欲望需求。 -玄野- 给 玄野 发送悄悄话 玄野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7/2012 postreply 08:44:09

你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好! -miat42- 给 miat42 发送悄悄话 miat4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7/2012 postreply 08:57: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