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耶稣想表达自己悟道的这个境界,但语言有限,当时听众的文化程度更有限。耶稣知道“空”,“无为”这些终极的道,但这些小学文化都没有的徒弟能听的懂吗?
不得已,耶稣采取了作比喻的方法,把自己说成是天父的儿子,基本上是采取天父的儿子的地位,希望徒弟们听道。在托马斯福音里,他提醒了徒弟们,这个‘天父’和‘儿子’是可以赌咒的,但圣灵不可以赌咒。(托马斯第44 条)。圣灵是什么?就是佛说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影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或非存在)。
问题就出在这些比喻上了,真理并没有什么‘父’‘子’的概念,这些是耶稣不得已的比喻,是一个指向真理的手指。但后来的教徒们停留在字面理解,把指向真理的手指比喻,当成是不可赌咒的真理本身了。
随着时间的推演,几千年过去了,‘父’的比喻逐渐变成了独神。这就是现代基督教误解的基础。
耶稣出于方便,把难以表达的真理,用人类可以接受的‘父’‘子’来比喻。这个方便,没想到成为后代宗教矛盾的根基。
佛祖没有提出‘父’和‘子’的比喻,原因是佛祖当成的徒弟很多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修道士,国王,文化人。这些修道士本来已经请心寡欲,但不得要领,没法悟道,佛祖点醒了他们说,你们追求的境界本身都不存在,何必追求?要人们放弃无谓的追求。所以佛祖的教育方法一开始就切入要点:现实是既存在也非存在的,无对立的,等等。 试想一下,耶稣面对的没有文化的农民们,可能听的懂这种切入要点的教导?
归纳为,宗教的差别,不可能来源于开创的圣者,而是来源于后代没有开悟的学生。
我们从托马斯福音13条看出,耶稣不要当MASTER,完全没有创立宗教集团的意愿。但目前基督教文化已经遍布全球,集团化,体制化了,耶稣如果看到这个,只有感叹了。
对精神感兴趣,可以看我的博克: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2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