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计论]

来源: 二野 2012-07-30 19:45: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8375 bytes)
[智能设计论]

李永刚

前言
  今天我们相信航空母舰必然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复杂、规则、有目的并且集成了多学科的多种技术,一艘顶级的航母绝对是人类顶级技

术的集大成。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自认为理性的人们同时也相信纵使集合了人类最顶尖的技术我们也无法造出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有机生命却不

是智慧的产物。
  今天我们相信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们使用了统一、规则的代码,因为它们充满了逻辑的智慧,更因为它们使用了

嵌套、循环、判断、子函数、继承等等这样复杂的编程技巧。然而同时我们却也相信比它们更复杂、更充满逻辑、并且同样使用了规则编程语

言编制的基因程序却不是智慧的产物。
  我们相信艺术是智慧和灵感的产物,美丽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综合素质修为的外在表现。没有人相信一个毫无素质的白痴会创造出绝世的艺

术品。但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却相信那些美丽的花儿那些灵动的生灵,那些艺术家一遍遍临摹的绝世艺术品却源自毫无意识的大自然。从蕨类

植物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那些生灵不但在功能上日趋完善强大而且在外观上也越来越美丽。自然选择的结果?可是那些花花草草、那些

水母、珊瑚……它们并不具有审美意识甚至它们没有眼睛!。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进驻了历时8年,耗资1 .5亿美元修建的用于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

问题而修建的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在物质上闭环,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然而这项实验仅仅进行了21个月便宣告失败8名科

研人员不得不离开生物圈2号。原因是物质及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且不可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修复。然而远比生物圈2号复杂的多得多的地球生物

圈,却已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平稳运行了数十亿年。为了维持这个生物圈的运行不但要考虑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而且需要考虑大气循环、水循

环及碳循环的平稳运行!。
  进化论者相信是一次又一次幸运的错误生育造成了物种的进化,物种的进化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体、声音、皮毛、器官、组织……事实

上不同的物种之间甚至极少有相同的蛋白质(人类大约有10万多种蛋白质)。据信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物种大约有10亿种,但其中99%以上是在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之后产生的距今仅5亿年,期间地球上还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平均每次都造成了当时近90%物种的灭绝,考虑到这些因素

要想完成这么多物种变化所需的幸运,平均下来几乎要求每时每刻都有这样幸运的错误生育才行。而事实上另一个客观现实是自有文字记载以

来我们人类未曾记录过一种新物种的产生,相反我们记录了十多万种物种的灭绝。甚至还有批评者认为区区5亿年甚至不够大自然利用随机的幸

运产生一个大一点的功能性蛋白质(功能性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空间构造的一段程序)。
  在人类的前夕,恐龙曾是我们这个美丽星球的霸主,虽然在很多技术细节上它们远不及哺乳动物先进,但毫无疑问它们拥有比我们哺乳动

物强得多的武力,恐龙的存在俨然已经成为推广哺乳动物,使人类登上地球的历史舞台最大的阻碍。然而在我们人类即将登场的最后一刻,一

颗恰到好处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说它恰到好处是因为它再大一些将会伤害到地球而它若再小一些只会成为那夜夜空的一个点缀,它的大小恰

好彻底毁灭了恐龙而留下了对哺乳动物没有伤害的物种,又是巧合?
在元素周期表上一百多种元素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氢、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

建生命,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会是碳 氢 氧。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

轻盈、灵活、高效。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们便是优化的结果。
我们的宇宙是由四种基本力在空间的组合所决定的,我们的生命则是由四种基本的基因代码在空间的组合所决定的,这是一种巧合还

是同一种设计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延展??
  我们的身边不乏智能设计的痕迹,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却从未认真理性的分析过它们,它们真的源自设计吗?如果它们源自设计那么是谁

设计了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有那些?这样的设计思想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关于造物主的探讨我们似乎一

直在走极端,在达尔文之前宗教所宣扬的神创论统治了社会的主流思潮,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宗教不惜利用国家强力机关镇压任何反

对神创论的思想。今天毫无疑问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的无神论已然战胜了宗教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和科学权威,但同宗教类似的是今天的科学

界也似乎容不得任何特创论的思想。对待智能设计我们似乎总不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理性的对待,它总是和意识形态上的争斗联系在一起。笔

者并非宗教人士,也不是科学家。本书力图以现代科学发现为基础客观理性的分析探讨我们的世界源自设计的可能性、过程、目的及可能所采

用的技术手段。
  关于造物主的起源、发展及创世本书提出了自己的假说,笔者并不指望这个假说会是最终的答案,实际上笔者认为对于造物主的正确认识

和理解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两个人或一两本书可以做到。对于本书所提到的假说笔者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范例向人们展示智能设计论的

立论之基并非只有宗教和神话传说,并由此消除人们对智能设计论的误解,使更多理性的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入到探求我们的世界另外一种起源

的可能性即:智能设计的可能性中来。
    
                     

第一部分生命的奇迹

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我们常说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因为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奇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只不过是一段文学的修饰

而已,真正能了解这段奇迹的人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少之又少。从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发现逐

渐的抹去了我们人类神圣的光环,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其实我们同猪狗猴子等这些低等的生物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认为它们其

实就是我们的祖先。
  随着太空技术的长足进步我们如今已能观测到包括银河系在内的上千亿个星系,以及难以计数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

这广袤的宇宙里必定有许多的星球生活着向我们一样高等甚至比我们更高等的生命。就我们银河系而言它大约有1000多亿颗恒星,很多的恒星

都有行星系统从概率上来说应该有很多像我们地球一样的适合高级生命生存的行星,甚至有科学家估计这样的行星可能有数百万之多,换句话

说我们的地球母亲也只不过是银河中一颗极其平凡的行星而已。这样的“平庸原则”在我们的身边不断的扩散,我们被不断地暗示我们只是一

种普通的生物我们的存在其实在宇宙间并无深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的地球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在宇宙中平凡又不起眼吗?仅靠一

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巧合就真的能进化出像我们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关于我们人类和我们所在

的宇宙不寻常的发展历程,那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巧合却分明暗示着我们另外一种答案。
故事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就让我们从宇宙的创生开始说起吧,因为它是万物的源头。
宇宙大爆炸
  如今主流的科学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发生在一个宇宙“奇点”上,之所以称它为“奇点”是因

为科学家认为在那个体积几乎无限小的点上汇集了我们现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那个点具有极高的温度和极高的质量,所有目前已

知的物理学定理在那里都失效了。科学家认为在奇点爆炸之前宇宙中不存在时空。而这个“奇点”大约在150亿年前的一天因为某个我们现在还

不知道的原因发生了爆炸,爆炸后随着宇宙温度的降低依次出现了原子和分子,进而出现了星云和恒星,最终经过150亿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现

在所看到的宇宙。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细节不知大家留意到了没有,那就是大爆炸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所看到的烟火那样将

宇宙炸成漫天的碎屑,反而是秩序的:按照夸克—原子---分子---较轻的物质----星云----恒星----星系这样的顺序逐步演化而来。并且我们

现在看到的星系也不是一大团物质的简单聚合体,它们同样是秩序的: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恒星系统绕着星系中心转,而星系

则在更大的尺度上沿着固定的轨道秩序的在运动。对此宇宙学家的解释是:我们非常幸运那次爆炸后我们宇宙的膨胀速度是恰到好处的。如下

图所示:

  如果当初爆炸后宇宙膨胀的速度太慢,那么宇宙将会在它产生出来后不久就又重新坍塌,那么就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演化出恒星。即使它是

在经过了将近100万年以后发生坍塌,它也会一直是不透明的,不会有热力学的不平衡状态。但是,要形成我们今天的这个宇宙,膨胀速率也不

能过快,以至于超出作抛物线运动的速率,否者,膨胀的动能就会胜过引力,早期的云团也就无法凝聚而形成现在的星系。通过这样的分析,

我们于是会产生一种印象,即初始宇宙的动力学条件必然是经过十分精细的调节。因为当初的初始条件可以有许许多多的选择,而符合诞生出

我们这个宇宙的条件却十分苛刻。如果这一切不是人为的安排而仅仅是巧合的话,那我们在一开始便是十分幸运的了。
宇宙的规则
  F=M*A(牛顿第二定律:)
  F=G*[m1*m2/(r*r)] (万有引力公式)
  E = Mc^2(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还记得这些我们从小就学过的公式吗?这些公式告诉了我们宇宙的规则,所有的物体都遵循了这些规则。实际上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了秩序

和规则的宇宙中,卫星围着行星转,行星围着恒星转,恒星围着星系转……。我们甚至可以用公式来精确的描述它们预判它们的动向。对此我

们早已习以为常丝毫不觉的有什么奇怪,但仔细想想这确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活在一个充满着规则和秩序的宇宙中?物

体为什么是互相吸引而不是互相远离?为什么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一定与相互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不是3次方或1.5次方?为什么控制我们宇

宙物质的会是四种不同力程的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并且它们控制的范围恰好互补并完整的覆盖了整个宇宙?这些问

题没有人能够回答,科学家只能泛泛的告诉我们,从最早的那个爆炸点开始,规则就创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家是一群可怜的家伙,

他们毕生都在研究各种规则,却不知道这些规则是那里来的。同时他们也是一群自相矛盾的家伙,一方面他们告诉人们我们的宇宙是以纯自然

的方式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不存在计划和目的。按常理这样的宇宙应该是混乱、随机并不可预判的,但事实上他们在研究宇宙的过程

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公式和定律这些本应该是研究秩序运动的工具。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规则,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才有了我们,正是由于我们理解并掌握了它们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的

生产力才得以了快速的发展。如果这些规则真的是产生于那次并无计划和意识的大爆炸,那我们真的太幸运了,那次爆炸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构

成宇宙的物质,并随机创建了一整套约束它们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又是如此的合理、深奥(一直以来只有我们人类顶级的科学家才能略窥一

班)。
  对于宇宙的这些规则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这宇宙是可以思议的。
  
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从太空看去地球是异常美丽的,现年73岁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感慨地回忆说:“(地球)是我们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彩色……我们生活在银

河系的一个小尘埃上。”伊朗裔美国女企业家安萨里回忆说:“地球的纯粹之美让我热泪盈眶。”然而地球真正让人们感慨的绝不仅仅是它的美

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颗有着复杂生命存在的星球,正是那些灵动的生命赋予了地球活力和别样的美丽。
  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我们人类是不甘寂寞的物种,当我们学会使用望远镜探索宇宙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

曾停止过寻找邻居。如今我们探索的目光已经可以掠过150亿光年的范围,但是依然没有任何邻居存在的迹象。从望远镜里看到的那些星球:月

球、火星、金星、木星、木卫2、土星等等,无不是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而我们得到的数据更是让我们确信那些地方根本无法让大型的有机生

命生存,纵使地球的沙漠和南极也较那些星球的环境好很多。我们是孤独的!这结论简直让人无法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浩瀚,仅我们所

在的银河系便有1000多亿颗恒星和可以预想的更多的行星,而银河系在宇宙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地球怎么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

地方?于是无数人怀着这样热切的想法,加入到了搜索外星生命的行列。在所有科学研究中受这种思想最深的大概是SETI了,SETI是代表搜索

外星智能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SETI的研究工作者利用全世界各地的无线电望远镜监听从银河系各个角落传出的电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探

测到任何智慧生命的征状。SETI的探索虽然没有得到人们预想的结果,但却启发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符合什么样条件的行星才适

合高等生命的生存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思考并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太空总署天文生物学家冈撒雷斯便是其一,冈撒雷斯和他的同伴们对

这样的行星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试图依据这些条件在银河中划定可住人的行星可能存在的范围,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可住人行星的必要条件
  液态水
  绝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水里的,水的化学特性恰好支持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生命能在水的这些特性中生存,包括溶解并传

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养料,和水吸收太阳热能的能力,这是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最关键条件。水不但是有机生命生存所必须的,而且在初期为

生命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因此对于一个可住人的行星来说,液态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但液体的水在宇宙间也是很难找到的东西,实际上目前

我们所观测到的行星中只有极少数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与恒星之间的距离
  液态水的存在实际还牵连到另一个复杂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行星与它的恒星之间的距离。美国太空总署研究科学家凯文.加拉查比喻

说:“这就像经营房地产的人常说的最重要的是地点、地点、地点,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必须处在所谓的黄金地带,它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必须

恰到好处,水的温度也要恰到好处。” 液体的水帮助我们确定了可住人的界线,如果太热水就蒸发了就不会有液体的水,如果太冷像今天的火

星一样水就结成了冰。在我们的太阳系可住人的区域是非常狭窄的,只有在远离金星的轨道之外,到火星以内的环带。如果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再接近百分之五,它的命运就会变得像金星一样:不可收拾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达到华氏九百度,相反的如果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再远百

分之二十,就会像火星一样在大气层周围形成二氧化碳的云雾。使它表面进入冰雪和严冬,会消灭一切生命。
  
  恒星的类型

  如果我们在外太空找到特别复杂甚至是有智慧的生命,那必定是在跟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附近,我们循着轨道围绕的太阳是属于(主星系

G2型光谱的矮星)正好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太阳像银河中其他百分之九十的星一样小一点,可住有人的区域也会小一点,地球必须更接近太

阳才能保持在生存圈中,这样重力加强了会锁住我们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变得同步,那样地球的一面会永远向着太阳不断受太阳光焰的煎熬而

背着太阳黑暗的一面永远被冰雪封盖。复杂的生命很难忍受如此极端的温度变化。
  处于银河中合适的位置
  美国太空总署天文生物学家冈撒雷斯说:“我发现我们必须住在星云中最恰当的地点,我们住在一个螺旋形的星云中,就是说这是很扁的

星云,中心部分鼓起,它还有螺旋状的分支,我们住在中心到外边距离中间的地方,然而银河中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居住,我们所在的

银河其实危机四伏而最危险的地方大概是银河中心部分,因为银河中心区域的星球密度非常大,而在我们银河的正中心还有很多超新星和其他

危害生命的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在我们银河的正中心,如果有颗恒星从附近飞过它将被重力撕的粉碎,然后在附近形成一个附加环并且

会发出大量的辐射能包括粒子辐射和电磁波的辐射如伽玛线、X射线等。”虽然星云中心部分有黑洞、爆炸的星球和致命的辐射使复杂的生命不

可能存活。但银河最边缘部分也充满了其他对生命的挑战,天文学家唐纳德.白郎理说:“在边缘情况比较微妙,我们住在一个以铁、镁、矽和

氧为主的行星上,当我们到了星云边缘的时候,这些较重的元素会越来越稀少。”冈撒雷斯补充说:“那就没有足够的重元素来造成像地球这

样大的行星也就不可能支持生命了。所以在危险的星云中心与边缘之间,正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区域。”冈撒雷斯、白郎理和彼得称这区域也

就是银河系中复杂生命可以居住的地带为:星云中可居住区。
  
  自从2001年他们的理论首次发表以来,渐渐得到天文生物学家的接纳。冈撒雷斯说:“我们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决定这可居住区到底有多

宽,但我认为大多数人都同意:不错,星云中的确有很多地区太危险,也有很多地区太缺乏铁和其他的重元素,以至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虽

然这些困难可以排除银河中心部分和边缘成为可居住区,但冈撒雷斯在可居住区内发现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区域,不适宜复杂的生命存在,在银

河系的可居住内还被螺旋臂分割开,那些是危险的地方因为这地区是银河系大部分超新星爆炸的地方,也就是新星诞生的地方。理查斯说:“

我们不能太接近螺旋臂,我们不但要生活在银河系适中的地区也要避开螺旋臂。”
  
  原来这正是地球所在的位置,不太拥挤又比较安全,正好在银河系的人马臂与佩儿修斯臂之间。冈撒雷斯说:“位置至上,原来我们在银

河中所占的特殊位置,是危险性最低,最适合生存的,又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以造成地球。”
氧气/氮气的大气
  我们需要一个有氧的大气,而且在地球上氧气和氮气的比例又正是复杂生命所必须的条件,正如从太空所见地球大气层散发出的光辉,像

一条蓝色的丝带一样,大气只有地球直径的百分之一,它是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的含量小

于1%。总而言之,我们的大气层确保了温和的气候阻挡了太阳的辐射,并且是配合的恰到好处的气体又是液体水和复杂生命所必须的。下图为

从太空望去的地球大气层。
  
  合适磁力大小的磁场
  地球内部深处液态铁的流动产生了一个磁场,这是复杂的生命必须的保障之一,如果我们的地球稍微小一点它的磁场就会太弱,太阳的等

离子风就会渐渐剥去地球的大气层,使地球慢慢地变得像火星一样的死寂,荒凉。
  
  地壳的板块运动
  我们生活在一张纸一样薄的地壳上面,如果地球的地壳再稍微厚一点那么板块循环就不能进行了。地壳的厚度从4英里到30英里不等,它是

由十多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在不停的移动。
  
  这种动态的地质活动有着各种调节的作用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回收碳、将生命必须的元素混合等等。巴伦西亚说:“地球的板块构造使碳-

硅化物在地质年代中不断循环,大气中的碳含量得以调节,从而保持了流动水域周围的表面温度。”
  板块构造和水密切相联。板块构造不仅能通过调节温度使水流动,同时,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水促成了板块构造。
  加州理工大学的迈克.布朗说:“如果没有水,在地质学上这个行星就是死的。“水润滑了板块构造,而板块构造导致了大陆和海底之间的

显著区别,引发了地震和火山,改变了山脉的面貌。金星上没有水,没有板块构造,没有深邃的海底,没有屹立的山峰,没有大陆,可能也极

少有地震或火山。一个几乎毫无生气的地方!”
  大月球
  与地球相比我们的月亮很大,目前科学家认为没有月亮我们也不能存在。月球的大小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它强大的引力稳住了地球转轴的角

度,经常保持在23度半。这样确保了地球上有适中的四季变化,使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温和气候能维持复杂的生命繁衍的地方。
  月球使地球稳定旋转,防止地球两极剧烈运动而导致气候剧烈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要是发生这样的变化,孕育这的生命就不可能形成

或进化。同时,月球也有效地引发潮汐,科学家认为,海洋可能是早期生命开始进化得以在陆地生存的最佳环境。
  被巨大的气体行星保护着
  我们必须生活在拥有巨大行星的行星系统中,它们可以阻挡扫把星的过量撞击,巨大的行星就像就像一把巨大的扫帚,清扫太阳系中的碎

片——一旦被这些大大小小的陨星击中,生命也会戛然而止。在太阳系早期,这一保护作用非常有用,尽管当时地球仍然受到撞击,但科学家

说,如果没有木星,情况会糟糕的多。
  ……
  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多。
  地球能有复杂的生命是因为很多条件都恰到好处,专家指出的生命必要条件不断地在增加,目前最常见的清单中一般有20条之多。所有这

些条件都必须同时同地在一个星系中组合,才能有一个可住人的像地球的行星,然后才能有复杂的有科技的生命。为了估算同时具备这么多不

同条件所需要的几率,有些科学家很保守的选定了十分之一的数量作为高等生物存活所需的每一个条件。物理学家比赞.里马田说:“如果每一

个条件都要同时出现的话,你要将个别的几率相乘,这使最后的数值变得很小,你有10%的这个,10%的那个相乘就成了一个极小的数值。数值

大概是10的负15次方就是十亿亿分之一,而这个数位要与一千亿个星球的数目相比,一千亿是个很大的数目,但十亿亿分之一是一个很小很小

的数目。从数位看,这些几率说明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在银河中很不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证据领我们走的方向。” 冈撒雷斯补

充说:“在各星云中不错是有很多可能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你需要的条件太多,所有条件都要凑的正好,才能产生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像地球一

样,这一切引导我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在这星云中是绝无仅有的。”支持这种看法的科学证据与日俱增,我们的星球在这星系中是少而又少的


生命物质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种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 氢 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建生命

,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会是碳 氢 氧 氮。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轻盈

、灵活、高效。如果这个结果是随机的巧合,你应该庆幸我们一开始便中了头彩,我们的身体是由碳 氢 氧 氮这样的组合构成的而不是硅或者

别的什么元素,这样你怀中的爱人才会是柔软温暖的。
  还有一些细节是你可能不曾想过的,那就是宇宙中的这些元素是从何而来的呢?说起来这居然也是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巧合。
  大爆炸理论在解释了宇宙的由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大爆炸中不可能形成比锂更重的元素,那么,其它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科学家告

诉我们这些重元素都是从恒星中由较轻的元素通过核反应逐步产生的,但是恒星中的轻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颗恒星约75%是氢,25%是氦

,只有1%左右是较重的元素。这个比例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地球上生命的基本物质,例如我们体内有机分子中的碳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

氧,是在恒星内部生成的。然而在这些环节中第一个难题是为什么恒星一开始就是由75%的氢和25%的氦组成?这是在150亿年前宇宙诞生的大爆

炸中另一种巧合起作用的结果。
  这种巧合取决于弱相互作用的强度。为了避免在方向或其他方面失控,需要一种精确的微调——如果使弱作用力稍强一点,氢就不会转化

为氮,使弱作用力稍弱一点,几乎所有氢都会转化为氦。如果一个宇宙内的恒星最初全部是由氢组成,那么这个宇宙也许与我们不在的宇宙没

有太大的差异,但如果其中所有恒星最初都是由氦组成,那么它们就会迅速烧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氢气来构成水,也能演变出生命,

在时间上却很可能来不及形成行星和演变出生命。
第二个问题是较重的元素如何在恒星中生成的呢。天体物理学家认为,生成过程是核合成,而核反应熔合的第一步,就是两个氢原子的结合,

形成氘,氘是整个生命诞链子里的第一个和至关重要的元素,氘如果不能形成,宇宙可能除了氢以外就不会有另外的元素了,所有生命(如果

还存在的话)都会是由氢这单一元素所组成。而且,核反应失败,新星也会停止形成。?熔化和制造氘的自然力量也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种力

量并不是刚刚好这份量,而是弱了百份之十,人类生命就不会出现。如果这力量稍稍强了百份之十,生命也永远不会出现。然而,一切力量却

刚好操控在这理想的百份之十之内,因而合成出了氘。
当氢和氘被成功制造了之后,氘原子透过同样的熔化过程结合成氦原子,但氦原子必须形成更大的原子,然而问题是:氦-4原子核非

常稳定,两个氦原子的结合,是违反物理定律的,也就是说,两个氦原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在熔化的新星内部,他们却能相撞并”暂时”黏

在一块,这时它们可临时生成一种叫钹-8的原子核,但钹-8原子核极不稳定,仅有10-17秒的生命,所以钹-8原子核必须在分裂前的一刹那被第

三个氯核撞击.这样它们才能产生一种较稳定的元素,也是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碳-12,但是由于第三个氦核的到来可能把不稳定的钹-8

原子核撞得粉碎,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大量的产生碳看来并不现实。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碳是一件极其难求的事,宇宙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大量

的产生碳,但第一个碳-12的产生却似乎非得这样。1954年,霍伊尔认识到恒星内部产生大量碳的唯一途径是氦一4、铍一8和碳一12之间产生共

振。即:有谐共振。而这三种元素能发生有谐共振的条件是这于三种关键元素原子核的能级的精确微调。发生有谐共振时那三种元素的能量水

平必须配合的恰到好处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然而,一切又是刚刚好。
  在上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巧合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那就是共振恰好是在在碳-12中而不是在氧-16中发生的。当一个碳-12原子核和

一个氦一4原子核在恒星内部的适当条件下相遇时,它们有一个与两个原子核的结和质能相应的特征能量。这个能量位于氧-16某个能级上方不

到1%处。但是1%这个数就足以保证不会发生共振。的确, 在恒星生命的早期, 有些氧-16在恒星内部产生,但是与碳比较起来,数量相当小。

如果氧能级再高l%, 那么实际上所有恒星内部产生的碳仍将继续迅速转化为较重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将不会存在

。用霍伊尔的话说,仿佛“物理法则是针对这些巧合在恒星内部引起的结果而特意制定的”。此外还存在另一种相关的惊人巧合,也有助于把

宇宙变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地方。
  在恒星内部生成碳和其它较重元素只解决了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是如何在地球上形成的问题的一半。重元素是怎样离开恒星,散布于银

河系而成为构成新恒星和行星的部分物质云的呢?简要回答是,当少数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时,重元素才会离开恒星四周扩散 。除氢和我们周

围环境中的微量的氦以外,地球上的每一种元素以及你身体内各种元素都是这么来的。但是是什么使超新星大发雷霆?原来,生命物质在宇宙中

的这种扩散其关键也在于一种严密的宇宙巧合。
  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9个太阳的质量,核心温度高达l亿度以上,还会发生更复杂的核反应,反应的终极产物将是以铁-56 原子核形式存在

的最后恒星灰。恒星从核反应获得的所有能量都来源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更加紧密。在铁-56中,质子和中子紧密的程度达到了极限,

聚变不可能再产生能量。质量较重的原子核,如金、铅、银 和镭等它们的核子排列都不如铁-56紧密。从铁生成这些元素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

。这就是超新星内的情况。
  当一颗质量2O倍于我们太阳或更大的恒星耗尽核燃料时,恒星表面对内部的压力大得足以把电子和质子熔为一体,形成中子。恒星的整个

核心变成一个中子球,其排列之紧密甚至超过铁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星核的质量与我们的太阳差不多,但所占空间仅相当于珠穆朗玛峰。
  星核的突然紧缩将恒星外层约l9个太阳质量的底板向内抽拉,以致恒星外层底部骤然坍落,下落速度达到光速的15%,然后撞到新形成的中

子星上,同时从四面挤压它这就象使劲挤压原子核一样。中子物质猛烈回弹,发射的冲击波飞速往回冲击恒星。
  以上过程发生在不到半秒的瞬间内。当冲击波开始穿过恒星向外 发射时 ,它遇到了阻力,开始减速。 它力图推开这20倍于太阳质量的整

块材料,如果没有助力,它就会消亡。但是它后面跟着中微子流,中微子流是在中子星核受到挤压时产生的。减速的冲击波的物质密度极大,

竟然将大量的中微子吸收过去,而中微子很难与任何物质反 应,因此它们能够几乎不受影响地穿越充填在我们与太阳之间的铅层 。中微子的

能量加强了冲击波的力量 ,使之得以冲破含有重元素的恒星外层。
  这种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巧合有赖于关键的中微子爆发。80年代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表明,仅仅有冲击波是不能引起巧合的,必须有中微子参

加。但是中微子的各种特性必须经过精确地“微调”才行。这再次取决于弱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弱作用力决定着中微子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的强弱。如果弱作用力稍稍过强,即使是密集的冲击,中微子也能穿透,它们将从恒星中流出,不致把恒星外层驱进宇宙。反之,如果弱作用

力稍稍过强,中微子就会卷入星核内部的反应,而决不会脱身逸向减速冲击波即将消亡的那个区域。 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必须恰好使足够的中微

子先从星核内逸出,然后给冲击波一推之力。
所有这些都与大爆炸中产生 75%的氢和25的氦所需具备的条件有显著联系。倘若当时弱作用力稍弱一点,中微子就不可能促成超新星

爆发反之,倘若当时弱作用力稍强一点,氢就会更加自在地主宰宇宙,恒星内部的氦就会很少,甚至没有。一个宇宙既有一些氮,又有正在爆

炸的超新星,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此有科学家说:“与我们的前辈不同的是, 我们知道了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但是,与我们的前辈相同的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为

什么会如此。”
生命的起源
  虽然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是极度难求的,但这仍不意味着有了地球就必然会有生命。生命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产生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而言我

们仍然需要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有意思的是虽然目前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都是由进化论者提出的,但就生命的起源而言它却并不适用于进化论,因为

进化论只有在有了生命之后才能适用,在有生命之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无从谈起的,那么失去的进化的引导早期的生命该如何诞生呢

,可有的选项不多说白了就是“幸运”,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幸运。就生命的起源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幸运的小水池说”这种

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早期地球一处非常幸运的小水池中,那里有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在早期地球电闪雷鸣的恶劣环境中,某一天在闪电的作

用下凑巧生命所需的元素编码成了一个原始的生命,生命的进化历程从此展开。另一种是“海底黑烟囱说”这种假说认为最早的生命物质在海

底黑烟囱附近富集,在黑烟囱不断涌出的热水提供了能量来源并充当了搅拌器的情况下,某一天凑巧生命所需的物质编码成了一个原始的生命

,生命的进化从此开始了。
  无论这两种学说引述了多少生涩的学术用语,描述了多少页令人眼花缭乱推想过程。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假说在其许多核心的关键

部分都需要依靠极小概率的幸运才能完成。
  其一便是第一个生命基因的诞生。我们现在知道生命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其所携带的基因程序所决定的,基因程序是一段逻辑性极强的程序

。对于早期的生命而言无论它是DNA程序还是RNA程序,这段程序都需要明白无误的指示那些生命的基石-氨基酸,需要在空间组装成一个怎样的

蛋白质,并执行一个什么样具体的功能。然而氨基酸在空间能被装配成一个具有指定功能的蛋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自然共有一百多种氨

基酸而构成我们生命的生物蛋白质的只有20多种氨基酸并且全部是左旋的,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并且这20多种氨基酸在空间有几乎

无穷多种排列方式,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能执行一种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氨基酸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方式却是唯一的。

如果这一过程不靠智慧的引导而单靠随机组合的话,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你需要想像有这样一段程序:它指挥二十多种不同形状的积木有球

形、马鞍形、立方体、长方体等等,它告诉立方体要放到球形左偏上10度的位置,然后告诉马鞍形将它的一边放到立方体右侧10毫米处…….诸

如此类,最终它需要指挥这二十多种积木排成一个由数百个积木在三维空间组成的一个奇怪形状并且一步都不能差。这段程序即便是由专业的

程序师来编制也会是一段逻辑性极强,拥有较多代码的复杂程序,如果靠大自然随机来完成你能想像吗?因此有人形容蛋白质靠随机的概率形

成时说:其概率之小相当于把一个标有1-6点的骰子连掷50亿次,而每次都必须是六点。
  更糟糕的是对于生命来说并不是一个蛋白质就能解决问题的,不管最初的生命多么简单,它都要解决一些非常切身的问题,不然它将无法

生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移动?如何识别食物?如何将食物安全地纳入自己的内环境?如何消化这些食物?如何将消化食物后获取的物质和

能量分配给身体的相应器官?分配多少?如何安全地将不要的废物排出体外?身体应该长多大?身体各器官的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如何繁殖?

在不同是时刻应该依次长出的器官是什么?怎么长?长多大?等等。几乎所有的这些功能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蛋白来完成,有时甚至为完成其中

的一项功能生物体就需要有成百上千的蛋白质来配合完成。更进一步的是大多数时候生命的功能是由蛋白质精确构造所依次构成的组织和器官

来完成的,它们则很可能是一段段复杂的嵌套、循环程序。程序的复杂程度是惊人的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科学家要求大自然这个从未编过程

序的家伙,要一次完成上述我所提到的那些生命基本功能所需的所有蛋白质、组织和器官所需要的程序并且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对此进化论科

学家对大自然解释说:“你不能想像你所编制的那段基因程序有了生物可以识别食物并将它纳入内环境的功能但却不能消化它,或者消化了却

不能利用它并将废物排出体外等等,对于事关生命的一些基本功能来说,它们必须同时具备并正常运作生命才能生存繁殖。并且由于生命尚未

开始因此你不能指望着有大量试错的机会,也就是说你还不能使用我们的进化论。但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运气,去吧!”可怜的大自然。
  其二这两种理论都要求在早期极不稳定的地球表面有一处非常幸运的地点。我们知道靠大自然随机的机遇产生第一个生命是一件极度难求

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一段极长的地质时期是无人怀疑的。到底需要多长呢?其实无人能说得清。有批评者说:“一个蛋白(TPA)产生的机率是

1/10的18次幂,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机率就是1/10的36次幂……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姑且不说他说的是否夸张,但放小了说6,7亿年应该不是一件很夸张的数字了吧,但问题依然存在。生命如要存在就应当有一处相对稳定的所

在,在那里有机质是富集的并且环境的波动也不能太过剧烈。但问题是在早期地球刚刚冷却地壳还极薄,天上电闪雷鸣不断,地上地震频发火

山活动剧烈的情况下,到哪去找这么一处数亿年都不朽的“温暖小水池”或“海底黑烟囱”呢?数亿年呀!在地壳板块不断运动的情况下沧海

桑田都几多次了呢。

------------------------------------------------------
真核细胞的产生
现代的高等生物都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区别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很重要的一条便是:真核细胞有若干各具功能的细胞器,例如:线

粒体、中心粒、内织网等;原核细胞则没有细胞器。从化石材料知道,先出现原核细胞,以后才有真核细胞。那么进化论者是如何解释这些真

核细胞的细胞器的由来的呢?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理论是内共生说。按照这个假说,结构复杂的真核细胞是由以下的步骤发展而来:
大约10亿年前,一些个体较大的前原生动物被其他原始生物所侵入,或者它吞下其他原始生物。假定是好氧细菌进入了较大细胞的前

原生动物里,于是前原生动物可能受害而死亡,也可能把它消化掉,也可能偶尔由于突变而能与入侵者“和平共处”,于是逐渐发生了共生作

用。共生对两种生物都有利,前原生动物形成了有效的呼吸结构——线粒体,而共生的好氧细菌得到了安生处所。以后又发生了类似的过程,

具有鞭毛(细胞的游泳工具)的小细胞并入了上述的具有线粒体的前原生动物,并发生了共生作用,从此这个前原生动物便可以在水中自由的

游泳了。诸如此类的巧合在这种幸运的前原生动物身上又发生了若干次,终于使得这个前原生动物变成了一个结构复杂,活动能力强的真核动

物细胞。而真核植物细胞的起源则是由于那个前原生动物碰巧吃掉的是叶绿体生物(叶绿体生物是怎么来的进化论者没有详细解释,看样子不

难,虽然我们人类奋斗了这么多年仍不能制作出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设备),于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在那里也发生了共生作用,这就产生了出

了真核细胞的植物。
看完这个学说的概述后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我在一处高高的天台上打着哈欠,突然一只老鹰飞进了我的嘴里。那天正赶上我胃出了

点问题,不能及时的消化它,老鹰于是在我胃里不停的翻腾,疼的我死去活来最终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过来却突然发现自己多了

对翅膀,呼扇呼扇还能用,于是从此后我便翱翔在了祖国的蓝天上,心里那个美呀!。过几天我又吃了个蝙蝠于是我有了超声波系统,吃了萤

火虫我浑身闪闪发光。吃了个苍蝇,哇,数千只眼睛看世界还真的不一样哎!我再吃……吃不下了,太恶心了!。
生物的进化:一段奇迹大爆炸的历史
  当我们在同进化论者就某一个细节争辩如没有智能的引导单靠幸运和巧合是极难完成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你知不知道生物的进化史有40亿

年,地球已经存在50亿年,而我们的宇宙据推算更是已经演化了150亿年之久。是呀,40亿年,50亿年,150亿年!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时光数

字,似乎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没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问题是这期间要实现进化所要求的巧合不是1个2个而同样是数十亿计,那些

听来令人生畏的时间数字真的够用吗?
  在我们需要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单的回顾一下生物进化的历史看看在生物在大规模进化中大致用了多少时间,同时我们

还需要大致盘点一下生物进化到今天这种地步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之所以在这两个需要用数字说话的统计中使用了大致这个词,是因为我相

信目前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人能就上述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所幸的是即便是一个很粗的数字也足以说明问题。
  生物在地球上进化的历史大致有40亿年,在这40亿年中据估计大约有10亿种物种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然而化石证据告诉我们在这40亿年的

生物进化史中生物大部分时间是以单细胞生物的形式在海洋中度过的,时间竟有35亿年之久,直到距今只有5亿年之久的寒武纪前夕因为某个我

们人类目前还不清楚的原因,生物开始突然大规模的繁盛起来,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多细胞生物在极短的地质时间里突然大量涌现,生物分类

最高级即门这一级的生物几乎全部都出现了,也就是说生物突然在门这一级的层面上同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就是生物考古史上著名的“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关于它的起因和原委迄今仍是个迷,但这并不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关于“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在这一节我想要强调的

是现今我们生物考古所发现的生物化石99%以上都是“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及其之后所产生的,之所以大爆炸之前的35亿年里很少有生物化石,

其主要原因一是可能当时地球上生物的数量本身就很少,二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难以形成生物化石。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物种绝大多数都

是在这短短的5亿年中被进化出来的,然而就是这短短的5亿年生物的进化也并非是匀速的。生物考古的发现表明已知的物种大多数都是在地球

数次大灾变前后被灭绝或创生出来的,被记载的由大灾变引起的物种灭绝有5次几乎每一次都造成了当时地球上半数或半数以上的物种的灭绝,

其中损失最大的一次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那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据信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可能造成了当时地球上

95%的物种灭绝,整个地球的物种进化被重新洗牌。最后的一次大灾变发生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那次大灾变灭绝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当时地球上

75%-80%的物种,但在灾变过后一段较短的地质时间里地球上又重现了勃勃生机大量新的物种被创生出来,随后便进入了一段漫长的稳定时期,

再少有新的物种被创生却不断的有物种因不适应环境或别的原因被灭绝。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没有记录过一种新物种

的诞生,但据信已有数十万种物种灭绝。如果我们将上述的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物种其进化所花费的时间只

有大概1亿年左右(也就是我们假设每次灾变后地球平均需要2000万年恢复生机)。也就是说在那段神奇的日子里每年都有7-8种新物种被创生出

来(10亿除以1亿再乘以70%),达尔文相信在一种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必然有多的不可计数的“中间型”,达尔文说如非如此那将无

异于神迹。这将意味着在那段神奇的岁月我们天天出门都有可能碰见马面牛身的怪物,而像猴子变人这种事情在那时一年可发生好几次。
  从一种物种进化到另一种物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蛋白质、组织、器官、外形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联等等,甚至不同的物种间都不会有相

同的蛋白质,虽然它们可能完成的是同样的功能例如:兔子和狗的大腿肌肉蛋白质,而几乎每种物种都拥有数量惊人的独特蛋白质例如仅人类

所拥有的蛋白质种类数量就超过10万种。每一种蛋白质的编码都牵涉一大段逻辑性很强的基因程序。从前面的文字中我们已经知道靠大自然随

机的巧合来完成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产生这种极难求的巧和。但在那段神奇的时间里这种极不容易发生的巧合似乎突然

变得非常容易了,几乎每分钟都会有一种新的蛋白质被创生出来,而不像某些科学家所计算的那样“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虽然进化论

者可以说这个数字是一个被夸大的数字但每分钟都成功的产生一种可用的新蛋白质在逻辑上也是难以理解的。
生物进化一个幸运加速的过程?
  有迹象表明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下图是一张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越靠近现代,新的地质年代的时间就越短而与之对应的生物多样性,却似乎越来越纷繁复杂。这是非常令人诧

异的,因为按理说随着生物复杂性的增加,大自然依靠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所进行的进化应该是一个减速的过程,并且新的研究表明随着物种

越来越高级,物种基因中对出错的基因程序的修复机制也越来越高级,高级的哺乳动物和低等的细菌相比基因在复制中出错的概率要低数千倍

。所以说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应该是随着地质年代由旧到新,新物种出现的概率应呈指数倍数的下降才是合理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此如果

我们认定进化论是对的,那么我们就只能承认我们平常所认定的一种常识性逻辑是错误的,正确的逻辑应该是随着筛子数目的增加,被摇出全

是六点的概率也在飞速的增加。
无所不能的幸运
  在大自然千千万万的物种中几乎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些自己的小特点,其中更有一些甚至拥有高科技装备,例如:蝙蝠拥有超声波的发射及

接受分析装置;鲸鱼拥有次声波的发射及接受分析装置;蜜蜂复眼的每个单眼中相邻地排列着对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阳准

确定位,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功了偏振光导航仪;萤火虫能发出冷光;电鱼拥有发电器能产生瞬间电流(南美洲的电鳗甚至可产生900伏的电

压,人畜若踏到电鳗身上,将遭电击而危及生命。电鱼发电器是它自卫或捕食的工具,发电器受大脑支配,对其放电的强度和时间,电鱼完全

能够控制。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任何一种蓄电装置,在结构和效能上都没有超过电鱼的发电器);屁步甲炮虫自卫时能瞬间制造出100℃的毒液

,并迅速射出;蚊子头部的触角,能感受空气温度、湿度及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接受其导航,从而准确了解人体所处的位置,

采取偷袭行动。更有些昆虫的触角,能在1立方厘米空气中,觉察到一个不同物质的分子。其构造之小巧,灵敏度之高明,足以和人造的高科技

产品相媲美!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累举,对于产生这些具有异能生物的原因进化论者解释说,那是由于它们的前辈基因发生了突变碰巧使它们

拥有了这些高科技装备从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本领,而这些本领又使它们具有了生存竞争的优势从而使它们的种族得以繁盛。说白了又是幸运

使然,但问题是这些生物装备如想发挥作用则必须具有完整性,例如蝙蝠如只具有超声波发射装置而没有接受和分析装备很难想象这种半吊子

工程对它有什么好处,能使它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它们的种族繁衍下去。但如果是一次性完成的则需要同步考虑许多精巧的器官、组织

及相关蛋白质的产生问题。这样的幸运同神迹无异。
  大自然中可以为师的生物多的不可胜数,我们人类甚至专门开辟了一门新的叫仿生学的学科来专门研究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并且从中获

益良多例如:雷达、直升飞机等等。在理性上或许我们可以接受一两个如同神迹的巧合,但我相信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是难以成百上千万的如同

神迹的巧合,况且它们发生在在我们看来是不同的科技领域,并且设计精巧,它们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它们可以是千里眼顺风耳,它们可以洞

察微毫,它们可以是勇猛的武士,也可以是阴险的下毒高手,它们可以摆下八卦阵请君入瓮,也可以使用先进的化学武器强攻,它们可以使我

们陷入禅思,也可以轻易的让我们兴奋不已难以自拔,它们是如此的广袤深邃如此的无所不能。如果这一切都是源自幸运,那我只能再次惊叹

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它是如此的奇特,在这里幸运可以广泛而又轻易的发生,在这里幸运可以创造任何的奇迹。
  或者进化论者认为这些神奇的装备其实非常简单,如是如此我真为那些倾心竭力发明类似装备的科学家感到汗颜,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们都

费时费力的研究了那么久,有的甚至到现在都研究不出来。说到这里我有时真的怀疑那些进化论者究竟是不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他们

就怎么能够相信这些复杂的极富逻辑的事情是一些连文盲都不如的小动物靠幸运所产生的呢?我猜想这些家伙如当官会不会在会上大放厥词说

:“嗯,这些事情很容易嘛,你看人家臭屁甲虫随便生几个娃就搞定了嘛,从概率上说生娃创新具有极高的成功率,自然界不乏成功的先例,

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领悟。啊,这个,这个,我讲到哪了?哦,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明年的科技发展规划,科研人员就可以走了,孕妇留下……

”。
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
  今天我们能如此繁盛乃至称霸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6500万年前,那颗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

相信,如果恐龙不在那次小行星的撞击中灭绝,我们人类便不会有今日的成就。看过侏罗纪公园和金刚的朋友大多会对影片中体型巨大、奔跑

敏捷的恐龙印象深刻,没有人会怀疑如果它们还活着人类能顺利地进化到城堡时代(估计城堡只能成为恐龙大快朵颐的场所),但是如果没有

城市的发展怎么能指望人类的文明能进一步的发展呢。然而我们又是非常幸运,恰恰在我们诞生的前夜,一颗几乎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以恰好

的速度撞击了地球将我们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连同与之相关的生态链一并减灭,同时这次小行星的撞击还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环境。当新时代的曙

光再次照耀大地的时候,地球的气候已变成了适宜哺乳动物生存的气候环境,而阻碍哺乳动物生存发展的天敌已全部被消灭,哺乳动物的繁盛

已不可阻挡。
  之所以说那颗小行星是为恐龙定制的,是因为我们的宇宙中虽然运行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星体但6500万前撞击地球的那颗,无论尺寸还

是撞击的力度都绝对的恰到好处的。如果当时那颗星体积在大一些速度在快一些,就很可能威胁到我们地球的安全,但如果它在小一些,它就

只能成为那夜夜空中的一道点缀而对我们地球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我们真的非常幸运在我们出现的前夕,在0到+∞几乎无穷多

个可选项中,那夜夜空中恰好飞来了我们最需要的那颗小行星。
终极奇迹--人类
  虽然人类是进化论目前所认为的终极物种,进化论者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也是所有物种中最多的,但令进化论者尴尬的是恰恰是

人类似乎最不适合用进化论解释。例如进化论认为物种形态的变化应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竞争,这样方可进行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但从猿到人

的进化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便是猿身上厚厚的体毛不见了,然而没有体毛的保护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明显是一个劣势。有意思的一个细节

是虽然我们身上大多数的体毛都消失了,但却流下了眉毛、眼睫毛、头发、胡子、阴毛等使我们看起来更美观一些的局部毛发。
  还有就是我们人类的生育过程,我们人类的母亲需要10月怀胎才能产下婴儿并且我们人类的婴儿相较其他哺乳动物似乎需要更多的呵护并

且能独立生存的时间也要长的多。
  人类初生时,体力和智力都极其薄弱,非但不能独自行走坐卧,而且没有一种有条理、极简单的动作,也不能认识自己周围的东西,不能

趋利而避害。甚至于吃奶时还要母亲把乳头放在嘴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自己才会找乳房。
  至于猿猴,则与其它的动物一样,生来就具有相当的能力,能充分活动,省去了母猿许多养育的麻烦。它所拥有的智力,非人类的婴孩所

能梦想:它能自动地寻找乳房,能趋利而避害;在极短的时期,人类的婴儿还坐不稳,它已经能够奔走求食了;还在幼儿时代,它的智力就同

成年的猿猴一样了。
  这一切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推演,早期的人类向猿猴进化似乎比猿猴向人进化更符合逻辑。
  肉体上的变化,最使进化论者困惑的是生殖器官和性行为的急速变化与获得大型头脑的过程。例如:只有人类男性的性器官中没有骨头;

只有人类女性的性器官有处女膜;只有人类在正常时是男女面面相向的性行为;只有人类能够以性行为当做追求快乐的目的;只有人类的受精

卵附在子宫内壁生长发育等。
  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人类的大脑是灵长类中绝对值最大的,因此,人类女性的性器官比任何其的灵长类都要大得多。这种大小,大

概是为了生出拥有全灵长类中最大头部的婴孩时较为方便吧!脑本身即是人类在造化上最大之谜。
  先是它的容量。人类约始于200万年前的猿人(奥斯托拉洛比提克斯等);然后是50万年前的原人(比提康特洛普斯等);其次为10万年前

的旧人(涅安第尔泰鲁人等);再为5万年前的新人(克洛马尼奥人),已进入现代人类等阶段慢慢进化而来,其间,脑以爆炸一般速度急速增

大。
  从脑细胞的数量,也可以看出脑是如何急速发达的。类人猿约10亿个,现代人则约140亿个。单纯的比较是增加了14倍,然而智能和脑细胞

数是一种几何级数的比例,实质上,它的增加速度高达200倍。
  由于增加过于快速,使得生物学家不知如何作最适当的说明。现代的两位学者琼斯及米德曾说:“能够确切地说明人类巨大的头脑是如何

诞生的假设,至今尚未被提出来。”
  其中问题之一是,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为了生存,并不需要拥有大型脑。生物只有向其他生物作生存竞争时,能够打胜或是足以向顺应环

境变化的方向进化。如果脑部的发达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需进化到比类人猿的头脑稍聪明的地步就可以了。而我们人类据说即便是今天的

现代人我们对大脑的开发使用也不到10%,人类有对艺术、数学、音乐等才能,并对死后世界关心,及对宇宙的憧憬等等精神活动,这些都与生

存竞争或顺应环境无关。当然说的这里进化论者也许会急着搬出一堆骨头化石来向我们展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但这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现在我也能立即向你展示骆驼、驴及马的化石图片(我敢保这3种动物的诞生是有先后顺序的)然后我向你解释说马是骆驼经由驴进化过来,

我有证据你看它们的骨骼化石多相似,我还能进一步向你解释细节:由于沙漠中环境恶劣食物短缺一部分骆驼便迁至草原上来了,为适应草原

上的生存需要它们需要奔跑的更快于是它们的体型发生了变化,你看它们先是进化成了驴后来便进化成了奔跑的更快的马!。听完了这些你会

相信吗?
既然进化论不能很好的解释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而我们却有真实的存在,那我们只能再次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发生了。我们猜想当初

一群猴子不知怎么搞得就喜欢身上不长毛,整天爱胡思乱想,还爱享受一年只有发情期才能做爱怎么行呢?它们驱逐或杀死了种群中那些浑身

长毛皮糙肉厚没有生活情趣的战士(也不知是怎么做到的),同时它们也驱逐或杀死了那些能快速生育健康宝宝的母猴子。它们顶住了旁人不

理解的目光,一代又一代这样坚持着,它们心中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它们确信自己的远见及旁人的短视,最终它们成功了,它们的子孙成为

了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霸主。当然这群另类的猴子中还有一群终极幸运者,它们从非洲出来直直的向北而去,在向北的征途中它们的子代皮肤

变得越来越白,鼻子越来越高,头发越来越黄,眼睛越来越蓝,最终他们成了白种人。老实说我不知道这一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如果短兵相接

我没看出加拿大的黑人比白人到底有什么劣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真的很幸运,引用一位不知名的人士说的一句令全世界所有人

都动心不已的话:“那真是集美貌、智慧、财富、权利于一身哪!。”
第二章 完美的安排
  有机生命就像一种精致易碎的艺术品,它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极高,并且同进化论者宣扬的生命越高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的观点恰恰相反

的是,实际上越高等的生命对环境的要求越苛刻。一些低等的生命可以在缺氧、高温、高压、极寒、没有阳光的环境下长期生存。但高等生命

则不能,从生命从地球上出现的时间顺序上也能看到这一点高等生命是在地球环境逐步改善的过程中逐步出现的。上文“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向读者展示了一颗适合有机生命生存的星球都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我们看到了一连串极为苛刻的条件,甚至有人推算出在宇宙中满足此种

条件的星球出现的概率大约为是十亿亿分之一。虽然这样的概率意味数千个银河中才能有一个这样的星球但很幸运我们的地球便是这极少概率

中的幸运者,我们应该为地球而欢呼但且不忙感到庆幸,因为事实上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的条件好的让人难以想象(如果这不是源自

设计而是凑巧的话),它不但具备适合有机生命的生存所必须的所有条件而且它还拥有一些很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无关有机生命的生存但有

了它们会使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变得更好。
  地球的倾角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是没有倾角的也就是地球是站着绕太阳旋转的,但事实上地球绕太阳旋转是有一个倾角

的角度大约是为23.44°。那么和站着绕着太阳旋转(零倾角)相比有这样一个倾角到底能有那些好处呢?
  首先和零倾角相比23.44°的倾角会使地球的整体受热相对均衡。如果是零倾角那么赤道地区会一直是热的(会比现在还要热很多),而两

极则一直处于寒冷之中。而有了这样一个倾角则会使地球的南北半球交替的变冷变热,使地球的南北半球接受和可利用的太阳能相对均衡。也

正是因为地球带着倾角的自传,围绕太阳公转造成了四季的演变,而四季的变化事实上拓展了大型高等生物的生存空间,它们在冬季蛰伏春夏

秋季繁盛,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安排。因为若非如此两个半球的较高纬度地区虽然仍可能生存高等生物,但显然和今天相比生物的多样性和繁

盛程度都会差很多。对于生物而言地球的利用率将大大降低。
  其次地球上之所以会有寒流、暖流及与之相关的雨雪风霜的变化是和地球的倾角密不可分,若没有这个倾角地球上南北半球的今天周期性

出现的寒流、暖流及与之相关的雨雪风霜的变化将不再存在。如果是那样那么地球的陆地上可能局部地区仍适合大型高等生命的生存(如沿海地

区、海岛、河流附近)但大部分地区将是一片荒漠。
地球的倾角是23.44°你也许会想如果这个倾角再大一些两半球的受热会更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好,我们可以做个假设设想如果南北回归

线由现在的23°26′变成30°那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是那样的话南北回归线向两极分别靠拢6度34分。这意味着对于南北半球来说夏天将会变得

更热冬天将会变得更冷,同时这意味着热带将会扩大,相应的,寒带也会增大。因为对于寒带地区来说,太阳的高度变小了,那么现在温带的一

部分地区也会成为寒带。同时,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地区面积会增大。这么一来,热带和寒带都增大了,中间的温带却变小了。但对于很多高等生

物来说尤其是人类最适合的居住区恰恰是温带。23.44°是保证南北半球尤其是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最优的角度。这又是巧合?
宇宙最佳的观测点
我们有一颗聪明能独立思考的大脑,我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有探知未知世界的动力和勇气,我们同这个星球上别的生灵有着很大

的不同,我们似乎生来便被赋予了开拓创新的使命。我们不断的探究未知不断的改造周遭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我们变得日益强大,而我们这颗

美丽的星球相较而言似乎显得越来越小了,人口的膨胀和资源的日益枯竭会使我们终有一天会去别的星球开拓新的疆土。当然在此之前充分的

了解宇宙,了解我们身边的星体是必须的。晴朗的夜里我们仅凭肉眼便能看到地外的那些星球,透过天文望远镜我们能了解到更多,千百年来

通过不断的观测宇宙我们对宇宙及周边的星体已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于这些成就我们一直将之归咎于我们的智慧和勤奋。多数

人也许从未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能看到宇宙?这个问题或许会令你哑然失笑,你会说抬眼就能看到呀!但是深问一句:为什么呢?你

会说空气是透明的呀。但是再深问一句:为什么空气会是透明的呢?……。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我们并不清楚,由于它们并不发光所以多数我们都看不见,我们能看见的基本上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在太阳系70

多个行星和卫星中只有7个有大气层,并且只有地球的大气层是透明的。所以“空气”是透明的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恰恰相反它是

宇宙中及其特殊的个例。事实上每一个有大气层的星体其大气层的构成成分都是不尽相同的,地球的大气层是以氧和氮为主加少量的二氧化碳

和极微量的其他碳化合物等元素所构成的,这样的大气成份组合和厚度不但能恰好满足生物生存的必须而且又不影响它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

如果我们大气中碳元素过多,就会产生有机的烟雾,就像大卫星泰恒上的大气一样在那里浓浓的烟雾会使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它太厚我们

眼中的宇宙不但可能总是雾蒙蒙的,而且冲出地球对我们而言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透过透明的大气我们能观察到宇宙,今天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多数并不是实地考察而是通过分析遥远星体所发出的能穿透大气层并为我

们观测的电磁波光谱,自然界电磁波的光谱很长,它包括:伽马线、X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几乎所有的波段人

眼都看不见。对有机的生命没有帮助甚至有致命的伤害,但在整个光谱中却有一小段是动植物和人类所必需的,也就是说电磁波中有很窄的一

段,它对生命的过程如光合作用是有用的,而这一段光谱,又正式带给我们有关周围宇宙各种架构资料最多的一段光谱。这些波段就是让植物

制造食物,让天文学家可以观察宇宙的波段,在自然界全部的电磁波谱中占了不到亿万分之一的亿万分之一。
我们处在一个叫银河系的巨大漩涡状星系中,它由星星,尘埃和气体形成一个扁平的蝶状,包含一个巨大的银心和几条螺旋臂,它的

直径有十万光年那么大。如果我们住在这星云的中央,四周的星将会团团围住我们,所以会很难分辨出那些星在我们星云内,哪些在星云之外

,而且星云中央的尘埃特别多比我们附近的尘多很多,因此想要向宇宙远处观察特别困难阻碍太多。但天文学家如果要从螺旋臂里任何一个行

星作天文观察,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在那里浓浓的星尘和气体会被星光照耀,使辨认银河的形状都有困难,要分辨我们星系中的星与其他的

星更困难。事实上今天我们能很好的观察到宇宙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银河中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我们既不在银河系的中央也不在它的螺旋臂

上(虽然那里聚集了银河系中的大部分星)。我们的位置接近银河系平面的中间,而且又在螺旋臂之间,附近太空尘的密度最低。所以我们在

银河的平面,不受其他星尘的阻碍,能清楚的向外观察太空。
日全食
今天我们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多数信息来自恒星,这不但是因为恒星能发光使我们能看到它们,还因为恒星确是在宇宙中占有着非常重

要的位置。所以要想了解宇宙就必须从了解我们身边的恒星开始,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便是太阳,它是一颗伟大的恒星它提供了我们地球生物圈

中几乎所有的能量来源,但长久以来我们却对它知之甚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的光芒是如此的夺目使我们很难对它进行观测。但有

一种情况下却是例外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观测并分析太阳的色球层,那就是日全食发生的时候,当日全食发生时月球正好遮盖了太阳

挡住了它夺目的光芒,在那一刻太阳大气的最内一层也就是色球层中带粉红色的光弧显露出来。同时一个彩虹的光带也出现片刻。日全食时所

观测到的色谱大概是所有色谱中对一颗恒星所能提供最多信息的一个。
我们为什么能观测到这样的色谱呢?那是因为那一刻从地面上看去月球恰到好处的大小,如果月球稍大一些它会遮住色球层的一部分

。因而减弱了色谱的光。如果月球稍小一些则会让过多的太阳光阻扰对太阳大气的观察并摧毁色谱。因此月球与太阳的大小必须完全配合。而

日全食发生的条件则恰恰满足了这样的一个要求,在日全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天空中排成一条直线,太阳比月球大400倍而那一刻距离

我们正好有400倍之遥,这是一个惊人的巧合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巧合才使那一刻月球在外观上看起来和太阳几乎一般大。
日全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仅仅使我们了解到了太阳的色谱吗?翻开我们的科学史你会惊奇的发现,事实上我们人类科学史上尤其是

宇宙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的验证都和日全食有关!1870年的日全食让我们认识了太阳色球层的架构,并发现了全宇宙第二多的元素氦

。在19世纪的两次历史性的日蚀中天文学家研究出了太阳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而这些洞识日后协助天文学家研究出远处的恒星是如何产生光

谱的,其实这就是星球太空物理的起源。从此我们可以理解其他恒星的操作原理了。科学与日全蚀的关系到1919年的春天又一次显明了。5月29

日由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领导的队伍在日全食的黑暗中拍到了太阳和金牛星座附近星球的照片,分析结果显示太阳的引力弯折了从远处射到地

球的星光。弯折的角度正如爱因斯坦预测的一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日全食的情况下被完全证实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因此革新了。那一

次的实验只有在日全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是科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石油和煤炭
  作为有机生命我们可以进食其他有机生命并将它们转化为维持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但是我们制造的那些机器它们并不能像我

们这样,它们要想正常运作也必须“进食”,百余年来它们主要吃的食物归根溯源只有2种:煤炭和石油。这两种物质对我们的文明如此重要,

以至我们称它们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到现在为止我们并不清楚煤炭和石油的确切起源,但多数人都相信它们源自远古生物的沉积后来由于地

质运动它们被深埋在了地下并在地下经过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终远古的植物沉积变成了煤而远古浮游动物的沉积则形成了石油。需要特别指

出的是虽然多数科学家对这种说法深信无疑,但同进化论类似的是这种说法依然只是一种假说,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事

,并且对这种说法其实长久以来也一直也有反对的声音只不过主流媒体对此极少报道所以多数人并不知情,那么这些质疑者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煤的形成为例(下面的质疑源自网络):
  1.从目前探明煤田来看,有的煤田方圆十几万平方千米,横跨几个省区。煤层总计厚度有的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并且,层层叠叠延续不断

。这么大的储量,那得需要天文数字的木材,无法想象如何沉积……尤其是普遍而广泛存在分层现象。有煤田存在,就必然有多样的分层,十

几层,几十层,难道是植物层层沉积,地壳层层变动,然后层层掩埋,形成层层煤田?大自然没有这么繁琐。若真如此的话,层与层之间的时

间空间绝不是现在的样式。这是没法想象和模拟的。
  2.漫长的地质年代,会生长无数代的植物,固定大量的太阳能,但是这些植物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不会长期存在,否则新的植物不会生

长。即使今天我们到未曾破坏的原始森林或沼泽,也不会发现超出想象的“大量积累”。如果发生地壳变动,把它们埋到地下的话,假设能成

煤,也是薄薄的一层,几乎薄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 3.可按照现有的数据简单换算一下。煤的燃烧值取3.4×107焦/千克,木材燃烧值取1.26×焦107/千克,可见,每千克的煤的热量是木材

的2倍多。煤的密度取1.8t/m3,木材的密度取0.5t/m3,每立方米煤的重量是木材的3倍多。这样,单位体积的煤的能量是木材的6倍多,这还是

比较保守的算法。假如很常见的煤田有30米厚的煤层的话,其能量需有200米的木材来对应,这还不包括由木转化为煤之间的能量损耗。要是再

方圆几万平方千米,并且多煤层并存的话……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 4.有众多资料说,在煤层中可发现植物化石、孢子、花粉等,但质疑者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也可能是巧合。即先形成煤田之后,在地

壳变化的作用下,后形成化石,二者并不相关。植物化石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各种地质环境中如石灰岩、沉积岩,同样不能说明这些岩层也是由

古代植物沉积而成。
???? 5.煤炭除了作为能源外,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称为“工业的粮食”。其产品成千上万种,涵盖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完整

的产业链,又称为“煤化工”。可以作为“石油化工”的替代。 显然,即使今天的木材本身的能也不能形成这样的“木化工”。经过漫长地质

年代的演化,又怎么能呢?
  展示这些质疑并不是想在此深入的讨论石油和煤炭的成因,只是想告诉读者石油和煤炭的真实成因很可能和你现在所熟知的那些结论不一

样它们很可能也是智能设计的产物,它们被设计用来支持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它们是造物主无私的恩赐。
下面我想着重提一下关于煤炭和石油的另外一些细节,你依然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巧合,但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些“巧合”,记住此前你曾读到

的和即将读到的那些巧合,当你读完这本书时把这些巧合串到一起想一想如此多恰到好处的巧合就真的仅仅是巧合吗?话题扯远了。关于煤炭

和石油的第一个“巧合”是这些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地球上的石油大多分布在沙漠和海洋之中极少占用宝贵的耕地,而煤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

业则极少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关于煤炭和石油的第二个“巧合”是它们的可利用时间,从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和煤炭的资源量和新能源的

研发和推广的速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资源恰好可以支持到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尤其是石油相信中间的误差不超过二三十年,而二三

十年相对于数十亿年的地质年代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相当精确了。如果石油和煤炭如目前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源自地球早期生物的沉积,这个数字

还意味着早期生物的沉积数量、沉积的程度、丰度都是恰到好处的。煤炭和石油的第三个“巧合”是它们的开采的难度和可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核能太阳能煤炭石油开采的技术难度要低的多,但它们的利用率却高的惊人,开采出的原油除了是燃料的原料外,还是我们多种工业

产品的原料如: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等。如果没有煤炭石油我们的文明将会滞后很多,换句话说

如果石油、煤炭没有那些属性的话我们的文明将会滞后很多,但我们很幸运石油、煤炭不但拥有那些令我们心动的属性,而且利用它们所要求

的技术门槛也不高。

02------------------------------------------------
有机生命
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种元素,它们能构成天文数字般的组合,而我们的生命却主要是由其中的碳 氢 氧元素为主构成,在元素周期

表中还有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 氢 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建生命,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

会是碳 氢 氧。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轻盈、灵活、高效。也就是说从一开

始我们便是优化的结果。
要论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复杂、最优美、最充满智慧结晶的物体,毫无疑问当属地球上的生物,如果要讨论有机生命在构造上的合理性

这恐怕需要写一图书馆的书,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详述了,下面我仅想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地球生物的复杂性及它们所拥有的科技含量。通常我

们人类中的某一个精英只有经过层层的选拔考试,考上一个知名的医科大学后,再经过7年的苦读,再经过几年的实习,再有十来年的临床经验

,才有可能从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变成一名主任医师,也就是大家还算认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例如眼科、牙科等等),

但即使他成了这样的专家他仍然有许多他这个领域的问题他无法解决,但对于生命来说这位专家所需要做的仅仅是维修其中的某一个器官。

2000年6月26日我们人类集全球精英之力量历时十年花费数十亿美元,终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各国为之雀跃不已。但完成人类基

因组“工作草图”离真正破译人类基因才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纵使有一天我们完全破译了人类基因组的密码,也不代表我们人类就一定

能在外星纯粹利用那里的无机物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类,就像是设计图不能代表机器一样,DNA仅是生命的蓝图并不能用它来等同生命。
一辆汽车能在马路上飞驰是因为后面有许许多多的工厂和技术员在支持它,从源头算起有:矿山、钢铁厂、橡胶厂、设计院、汽车生

产厂、各种配件工厂、维修站、油田、炼油厂、加油站、马路等等。同样生命能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运作也需要有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工厂的

支持,哪怕它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不过生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聪明它将支持它运作的各种各样的工厂都高效的集成在了一起,甚至被挤进

了一个小小的细胞之中。在那个小小的细胞之中集成的工厂有:新生命生产工厂、食物智能识别及捕获工厂、将食物安全纳入细胞内环境的转

换系统、能量生产工厂(消化系统)、能量储备工厂、能量转化工厂、废物清除工厂、系统维修工厂、系统防御系统、运动系统等等。生命被

设计成能在一个没有物质支撑和技术支撑的陌生环境中独立生存、运转的高效机器,只不过它的构成元素是更高效轻便的碳、氢、氧而不是铁


一个集成了诸多工厂、功能强大的生命却只能在地球上生存而不能在月球或火星上生存,细细分析一下原因你会发现,有机生命的生

存和繁盛除了它们自身需要设计的合理外,还需要有诸多外部系统的配合,这些支持有机生命的外部系统有: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循环、碳

循环、生物的食物链、陆地的板块运动等等。它们多是一些可往复循环的系统这样会使系统长久的运行下去。仔细的分析一下这些系统你更会

发现它们的绝妙:植物固定太阳能、食草动物将植物吃掉后将它们转化成更高效的动物蛋白、为了防止食草动物的泛滥、食肉动物会将食草动

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动物们死后食腐动物和细菌会将它们的遗体清扫的干干净净、屎壳郎会运走动物们的粪便、蚯蚓会疏松干硬的泥土

……。大自然所能做到的生态循环是我们今天刻意而为也很难做到的。

第三章 生命的艺术性
  有过很多梦,曾有一个梦便是成为丹青高手:青衫,白袖,立于皓月之下,素萱轻展,笔尖浓墨欲滴。风吹过翠竹小轩,带来一抹淡淡的

芍药花香,品茗一口香茶,喷雾与纸上,旋即运笔如飞:花溪、竹筏、蓑笠、一行白鹭、一轮明月。画罢,手一抖,素萱飘与月下,携友一醉。
  但想法归想法没经过严格美术训练的我,却始终未能如愿。提起手中的画笔心里想的和笔下画的始终有巨大的差异,明明心里的构图是蓝

天、白云、红日、蔚蓝的海洋、洁白的沙滩、挺拔的棕榈树、几只飞翔的海鸥,远处是归来的渔船,近处是沙滩上嬉戏的儿童………..。然而

画笔在纸上画出的却是一些奇怪的线条和一些不和谐的色彩,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搞艺术光有热情

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理论基础,它需要专业的培训和刻苦的训练,它甚至还需要天份。它是灵感和激情的迸发,是智慧的产物。然而细细的

观察后你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艺术家费尽心力所描绘的大多是我们现实的世界的山川河流,花鸟树木…….。美术家们在未成为“家

”之前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画的要像。这既是一个基本的功夫也是他们一生所要追求的至臻目标。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流芳千古一个重要的

原因便是达·芬奇画的太像了,它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有时我猜测美术家们在郊外进行写真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美丽的花草树木,灵

动乖巧的生灵,或壮丽或清秀的山河,它们因何会存在为何又是这样的美丽?美术家们仅仅需描绘一个外在的“形”便需要付出许多的辛苦和

智慧,那如果要创造这一切呢?面对这因为各种生灵的存在而显得纷繁绚丽的世界当今最权威的科学解释是:所有的这一切来自巧合加生存选

择。美术家们会相信吗?描绘一个美丽的生灵需要多年的刻苦的训练,但这个美丽的生物之所以会如此的美丽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而已!实际上

多数美术家是相信这样的解释的,面对着美丽的大自然美术家们更多的是像诗人一样的感慨,对于因何如此他们认为这不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

题。我不是美术家,我只是个曾经的美术爱好者,我充满了好奇心,我想刨根究底的弄清事情的原委。在此我不想仅仅在此细究理论上的字眼

,我想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验证进化论者所说的是否是真理。
  对于生物之所以会如此的美丽进化论者常说的一个理由是躲避天敌的需要,其中最常举的例子之一便是斑马,进化论者辨称斑马之所以身

上会有色彩对比强列的黑白花条纹,“是因为斑马的条纹实际上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即有天敌来袭所有斑马逃跑时,这此明暗相间的条

纹形成了一条绚目的洪流,致使天敌无法对目标做出准确判定,更不可能对斑马群体中的弱小、病老者进行识辨,从而大大降低了天敌对斑马

的捕获量。”这个辩说听起来浅显易懂,逻辑上似乎也说的过去,于是普通的大众对此深信不移。但是我们若是对这个答案细究一下我们就会

很快发现它的破绽。首先我们先从纵向的时间上来探讨一下这种可能性,我们假设斑马的祖先几百万年前是一种纯色的马我们姑且叫它A型马(

斑马的祖先是什么和无数其他生物一样尚无定论)。于是进化的故事开始了:
  进化故事1:一天一只母A型马无意间生下一只带有不规则的黑色色块的A型马,我们预测这只带有不规则的黑色色块的A型马若能成功的繁

衍下去的话总能将身上目前难看的色块逐步进化成色彩规则、美丽的斑马,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要想法让它活下去,一只饥饿的狮子出现在A型马

群旁,这只带有黑色色块的A型马在马群中显得如此的醒目,它立刻成为了狮子的攻击目标。一番猎杀与反猎杀的追逐后这只另类的A型马被吃

掉,进化的脚步暂时停顿。
  进化故事2:若干年后另一只母A型马有生了一只带有不规则的白色色块的A型马,这只带有白色色块的A型马在马群中虽然依然很显眼但它

却幸运的生存下去,并有机会传宗接代,当然在这之前这匹有点另类的A型马还必须在马群中取得一定的领导地位,但A型马马群能接受这个另

类作为领袖吗?假设这个另类成功的生存了下去并繁衍了后代,似乎朝着斑马的进化逐步开始了,但问题依然存在。问题一,这只带有不规则

白色色块的A型马,它的后代应该也是带有不规则白色色块的A型马,这样的A型马在马群中会更容易成为扑食者的猎杀对象,从而不易生存下去

。问题二,要想成为黑白相间的现代斑马,这个已有了白色色块的A型马还得有一天需生下一只有黑色色块的A型马,这又是一个幸运的事件,

然而这个有着不规则黑白色块的A型马依然没有任何竞争上的优势,对于A型马来说这个有着不规则黑白色块的A型马只能是个怪胎,母A型马不

一定会喜欢这个奇怪的家伙,而狮子也会在马群中轻易地锁定这个有点另类的家伙。那么在这样不利的生存状态下,这个我们假设的拥有不规

则黑白色块的A型马是如何“进化”成拥有美丽的黑白规则线条的现代斑马的呢?我实在难以想想。

(斑马身上的条纹规则有序全然不像信手涂鸦的结果,它们是如何随机出来的呢)
  从横向上来说,和斑马同类的其他马或其他有蹄类它们没有斑马那种黑白相间的条纹,但事实上它们不但生存到了今天,并且它们的群落

和斑马同样繁盛。因此说斑马的黑白条纹会增加斑马的生存机会,所以斑马的祖先会从一只纯色马逐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这个说法似乎不是

很能站的住脚。
  基于“躲避天敌的需要”这样的理由,进化论者认为可以解释相当多的生物为什么成了它们现在的样子。如变色龙等可以拟态的生物,但

是变色龙之所以可以改变身上的颜色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科学的生理结构因素和更为复杂精细的生化反应的因素在里面,许多的条件是必须并

存并不可简约的。在没有智力的参与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呢?进化论者没有告诉我们,我相信他们也无法告诉我们,因为到目前为止

连“进化”成变色龙的上一级生物是什么进化论者都没有搞清楚。在退一步即便有一天进化论者宣称他们找到了变色龙的祖先(他们已不止一

次的这样宣称过了,可是他们却从未真正的证实他们的这些推断,甚至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进化论者宣称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猴子,可证据呢?

仅仅是因为我们和猴子长的有点像?那马和驴也长的挺像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马是从驴进化来的呢?即那些跑的快的驴子最后就进化成了

马?)。我相信当我们把这假如的变色龙的祖先需要变成变色龙的生理变化条件和生化变化条件都罗列出来的话,这些进化论者也会为其条件

的复杂、苛刻而瞠目。就像小舟不能凭着自身美好的理想就会自发的成为大军舰,进化论者也不能仅凭着自己的幻想就指望者“变色龙的祖先

”靠几次生育错误就完成甚至科学家们穷其智力都还没有搞清的原理的高科技设计。还有一点可能令进化论者失望的是那些真正的拟态高手,

其实它们的种族并不十分繁盛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倒是那些不太会伪装的普通小鱼小虾苍蝇蚊子等,它们的种族倒是十分繁盛。
  对于生物之所以会如此的美丽进化论者另一个常说的一个理由是异性选择的结果,提出这个观点的进化论者的灵感我猜测是一天上动物园

闲逛时发现孔雀的结果,这个长着硕大的美丽尾巴的鸟,估计深深刺激了这位善于思考的进化论者,硕大的孔雀的尾巴显然不能用“躲避天敌

的需要”这样的理由来解释,因为很显然长着硕大尾巴的孔雀更不利于躲避天敌。

但是这只美丽的鸟儿就分明的站在那里,进化论就必须对其进行解释,估计经过几天的苦思这位坚定的进化论者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孔雀的尾

巴是“异性选择的结果”。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母孔雀比较喜欢有着大而美丽尾巴的雄孔雀,所以孔雀的祖先变一步步地由一种丑陋的小尾巴

的鸟逐步进化成了现代的孔雀。这个略显另类的提法很快便传遍了全球,现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孔雀是爱美的。但是这位进化论者并没

有告诉我们孔雀进化的细节是什么。我和许多好奇的人都想知道孔雀尾巴上的那些绚烂的圆圈是如何一步步“进化”而来的,当初孔雀是如何

选材?如何确定颜色方案?以及画面的整体布局?它又是如何实施的?在生化上实施时它是如何产生那些可以构成色彩和图案的蛋白的?又是

如何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后期又是如何为它提供新陈代谢已确保那些细胞的生存?为了能够开屏孔雀尾部的肌肉也必须要经过重新的组织和

设计,这同时又涉及到了供血系统和神经反射系统,对何时开屏的控制和判断又涉及孔雀的脑部活动和激素调节系统。这所有的过程是如何一

步步随机突变而来,或是如何累计那些小的突变最后由几次大突变实现,进化论者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甚至没有告诉我们大致可能的较粗的进

化方案,他们仅仅告诉了我们一个类似口号的提纲携领的解释“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光凭这些显然不足以解释我们的那

些问题。
  关于这种提法另一个疑问是母孔雀为何有如此怪异的爱好?它的这种奇怪的爱好会严重的威胁到雄孔雀的生存,进而威胁到整个族群,那

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些有着怪异想法的母孔雀为什么没有被选择掉,留下那些没有怪癖的母孔雀?因为显然没有怪癖的孔雀群会更容

易生存。
进化论者也许会说这是孔雀的一种普遍的秉性,那么不是还有“突变”吗?既然进化论者认为连孔雀的尾巴那样复杂的生化过程都可由“突变

”完成,那么在千千万万的孔雀中产生几个没有怪癖的母孔雀和公孔雀应该不是问题吧。如果说 “躲避天敌的需要”和“异性选择的结果”

都会对孔雀的尾巴的产生影响的话,我认为生存的需要会高于怪癖的异性选择,并且还有二点让我疑惑的是,一、母孔雀的审美为什么和人类

如此的接近?即便是就我们人类自身而言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审美观点也是有巨大的差异的,何况是对不同的物种之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孔雀

之美超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了人类的共识,而在人类历史上能做到这点的也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个艺术精英而已,那么母孔雀又

是如何具备了这样的艺术素质的呢?其二、母孔雀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何如此之高,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人类的水平,看看我们的祖先在墙上

绘制的那些粗慥图案你就不难理解我的感叹。即便是放到今天让艺术家们凭空设计出一种像孔雀一样美丽的生物,对他们而言也不是轻易可以

做到的事情,至少我几乎就没见过他们展示过这方面的才华,我见到更多的则是他们创造的类似怪物总动员或是怪物史莱克中的那些丑陋的怪

物,它们大多体型失调,不是独眼便是眼睛在头顶。更令人诧异的是所有影视或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外星人虽然都拥有极高的科技,但毫无

例外的是他们都长的很丑,外星人出场时不是光着身子就是穿一件极不合身的衣服,我实在不明白那些能造出可以穿梭于宇宙间的飞碟的高级

生物,轻工业就如此落后?他们不会进行基因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外观?或是他们那里连基本的美容都不会做?我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

有我们理解上的偏差,但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艺术家们凭空创造出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美丽生物并赋予他们合理的功能确实有点为难他们了,虽

然他们还不需要真正从生理上实现它们。所以当亲爱的读者你能真正理解我上面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时,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会怀着崇敬的心

重新审视创造了我们生命的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这美丽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以及世间的万物。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进化论实际并没能合理的解释孔雀的尾巴是如何“进化”出来的,但不容否定的是美丽的孔雀就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

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要不就是进化论是错了,要不进化论者就必须给我们另外的合理解释,告诉我们孔雀的尾巴是如何进化来的,我们要求他

们告诉我们的并不仅是一个指导性的假说,而是需要他们告诉我们更多的进化细节,包括在上文中我提到的那些问题。
  也许进化论者会辩称我前面举的斑马,孔雀过于特例了,但即便是罗列我们身边经常可以见到的猫、狗、鸡、鸭。进化论者实际也无法解

释它们的外观及皮毛形成的原因,按照目前进化论的观点它们都应该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但究竟是什么爬行动物以及基于什么原因进化成

了它们,进化论对此没有解释。我们从已出土的化石中也没有发现有长的近似于它们的史前爬行动物,实际上我们也难以想像那些长着鳞片,

嘴里淌着黏液,行动迟缓,卵生的爬行动物,会怎样一步步变成猫狗这样的灵活、讨人喜欢的哺乳动物的,它们的皮毛及皮毛上的花纹是什么

原因及怎样形成的,例如:对于原先生活在山林或草地中的猫来说我认为它长一身不带花纹绿色的皮似乎更容易伪装扑食,而豹子身上的漂亮

斑点也同样让人不明原因,尤其是这些斑点看起来和谐而又规则。
  其实利用进化论来解释我们这个星球上这么多美丽的生物是如何产生的,真正的困难并不是前面我们谈到的那些活蹦乱跳的动物,而是在

郊外放眼我们都能看到的美丽的植物,那些绚烂了我们的生活,愉悦了我们心灵,但不能说也不能动的美丽生灵。那么进化论是如何解释它们

美丽的原因的呢?首先让我们看看进化论者是如何向我们解释那些美丽的花儿的。显然在用进化论解释它们的时候,“躲避天敌的需要”和“

异性选择的结果”均不能适用了,但这也没有难倒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进化论者,这回是蜜蜂和蝴蝶为他们提供了灵感。我的中学课本上有一篇

课文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中的进化论作者这样告诉我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了到重要的

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

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究竟是如何变成这样的进化论者没有细说)。花瓣不再是绿色

,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

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作用。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

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

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

,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是的以前我也对此深信不疑,但自从2005年起开始怀疑后,我发现进化论的好多观点其实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例

如上述的这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分析一下。首先,进化论者将花儿的有这么多种颜色和种类的原因主要归结于

由于昆虫的喜好和选择,但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谁对谁的影响更大一些呢?是昆虫还是花儿?我们首先要搞清这一点才好进行我们后面的讨论。

那么我首先要问大家平常我们在那里会看见更多的蜜蜂是野外?还是蜂场?相信你一定会说是蜂场,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一定会嘲笑这个

问题的幼稚,很简单呀,蜂场的老板通常会将蜂箱放到花很多的地方,花多了蜜蜂吃的饱所以可以繁殖并养活更多的蜜蜂,甚至可以提供一部

份供我们人类吃呀。而野外由于花少所以蜜蜂吃不饱所以蜜蜂也不能繁衍更多的后代。这个问题我也觉得很简单,但进化论者为什么就视而不

见呢?是什么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事实上蜜蜂的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假如现实情况是如进化论者所说的那样食物多的可以允许蜜蜂挑肥拣瘦那

么进化论者会发现我们的天空将布满蜜蜂。但现实中蜜蜂却没有这么好运,大多数可怜的蜜蜂每天将不得不飞行数十公里去寻找食物。谁对谁

有更多的选择权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所以昆虫(蜜蜂)有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的特殊的习性,到叫人感到费解了,按照进化的观点蜜

蜂应该进化成一种不挑嘴的昆虫似乎更合理。所以关于这个问题进化论者解释的大前提似乎就有问题。其次进化论者认为花儿越大越鲜艳越有

利于吸引昆虫,从而有更多的繁衍机会,但事实是郊外的野花很少有大而艳的,大多数的野花小而素雅。最后花儿的美丽是对称、和谐、精致

的。花儿和蜜蜂均没有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它们又是如何合作完成了这绝美的艺术品呢?
  如果说花儿的美丽进化论者还可以用昆虫的授粉来牵强解释的话,那么对于那些除花以外的植物它们为什么会那样的精致美丽,进化论者

则再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借口了,所以它们干脆就闭口不谈此事好像我们星球上就根本不存在绿色植物一样,但事实是绿色植物恐怕是我们日常

所能接触到的最多的生物了。无论从书店里还是网上你都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来介绍绿色植物为什么会长成现今的样子,我猜想进化论者能给

出的唯一答案还是那条不变的论调:基因突变加自然选择。在进一步的辩论之前我想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的回顾一下植物的进化历程。
  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地球上最早出现的

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时间大约距今35~33亿年前。以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第一个阶段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菌藻)。即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其中从35~15亿年间为

细菌和蓝藻独霸的时期,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细菌—蓝藻时代。从15前亿年开始才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第二阶段为裸蕨植物时代。从4

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它们虽无真根,也无叶子,但体内已具维管组织,可以生活在陆地上。(裸蕨植物)在3

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展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陆地上已初披绿装

。(假想中的裸蕨植物时代)此外,苔藓植物也是在泥盆纪时出现的,但它们始终没能形成陆生植被的优势类群,只是植物界进化中的1个侧支

。第三个阶段为蕨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在泥盆纪末期已绝灭,代之而起的是由它们演化出来的各种蕨类植物;(顶囊蕨,生长在志留纪晚期

—泥盆纪)至二叠纪约1.6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繁盛,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等(封印木

石炭纪)。第四个阶段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1.4亿年。(假想的裸子植物时代)许多蕨类植物由于不适应当时环

境的变化,大都相继绝灭,陆生植被的主角则由裸子植物所取代(银杏)。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类演化出来的。中生

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第五个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它们是从白垩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植物类群,并取代了

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被子植物)直到现在,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美丽的被子植物时代

)。当然其他各类植物也都在发展变化,种类也不少。
快速的浏览了植物发展的历程,下面我们的辩论将继续。我的第一个关于绿色植物的问题是:1、从植物进化的历程上来看,植物总体上

不但“进化”的功能强了,而且外观也越来越美观了同时“进化”的速度也加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植物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器官变得越

来越繁多,器官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讨论细节,用进化论来粗略的解释一下似乎还说的过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嘛。但绿色植物的外

观也逐渐的进化的美观了这似乎就不太那么符合逻辑了,难道食草动物都有吃掉长的难看的植物的怪癖?不过我想进化论者仍有一个理由来辩

解,他们会说:“我们人类生活在目前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熟悉并且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觉的目前的绿色植物是美的。”我生活在

黄土高原,但当我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时,我不会认为它比黄土高原差。我们人类的审美观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鉴定什么是美的,这牵

涉到非常复杂的生理反应,就目前而言这仍然是个迷。但是对美的认识我们人类在大多数方面是一致的,如果进化论者说的“异性选择是决定

了很多生物美丽的原因。”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人类还和大多数别的生物的审美观点是一致的。如果造物主真的存在的话我们的审

美观点还和他应该是一致的,想到这些我就觉得非常有趣。我无法解释我们人类为什么觉得这样东西是美的,而那样是丑的,但用熟悉来解释

是应该没有道理的。恰恰相反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熟悉的事务反而会审美疲劳,创新却往往会使我们眼前一亮。
  和绿色植物逐步进化的美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产品,在我们周遭可以接触到的人造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大多和那些

绿色植物的进化有着相似的经历,它们不但功能变得越来越强了,而且它们的外观也越来越精致美丽了,看看你手中的书,腕上戴着的手表,

身上穿着的衣服,家里摆放的电视,电脑等。你就不难发现我所说的这一现象,它们的原始产品不但功能粗燥简陋而且产品的外观和今日相比

也相去甚远。但对于这些我们都不会感到意外,我们知道它们都是智力创造的产物,它们艺术性创造的动力则源于我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这些产品不断提升的演化速度则是由于我们人类社会、人类智能的快速进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随机的巧合,相信打死你也不会相信

,你会毫不犹豫犹豫的嘲笑这一愚蠢的想法。但另一个事实是绿色植物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我所提到的那些产品,那些挺拔的大树、婀娜的杨

柳、清新可爱的小草我们既无从知道它们一路演化过来的具体的生化过程是怎样的,甚至难以对它们体貌艺术性产生的动因给出一个起码的猜

想,但对于它们的产生是源于自然突变这一提法,我们大多数人却接受了。

【待续.......】

所有跟帖: 

好文。关于生命的起源,前不久看到一个理论很有意思 -squirrel_6- 给 squirrel_6 发送悄悄话 squirrel_6 的博客首页 (13629 bytes) () 07/30/2012 postreply 21:10:24

谢谢,好观点。本文续集中也有这种观点..待陆续发来。 -二野- 给 二野 发送悄悄话 二野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30/2012 postreply 22:12:11

问好!这文章时100年前的吧?“以太’ 这名早被抛弃了。 -野性- 给 野性 发送悄悄话 野性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31/2012 postreply 07:59:53

说个笑话,不针对任何个人哈 -Yuan- 给 Yuan 发送悄悄话 Yuan 的博客首页 (826 bytes) () 07/31/2012 postreply 03:15: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