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震怒"
万湖小舟
人愤怒的程度有不同。"怒而不言"是轻微的怒; "怒目而视"敢于目光交锋,无声胜有声,怒的程度升级了。"义愤填膺"是愤懑充满胸中,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被愤怒的一方就要小心了,愤怒者可能要修理您。这是高级别的怒。"怒发冲冠"气场很大,人愤怒后,头发都竖起来,把帽子顶掉了。我原以为这是最高级的愤怒了。可是近来看有些媒体报道常用"震怒"一词。想一想"震怒"的情形: 愤怒者浑身颠抖,周围的物品随之颤动,这比"怒发冲冠"的气场还要强。所以我现在觉得"震怒"可能才是愤怒的最高级。
什么情况下人可能产生"震怒"呢? 大概是: 愤怒者对别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极度违反正义的时候。这么说来虽然震怒者面目和形态有些赫人,但震怒者代表正义。"震怒"是褒义词。如果看到媒体说,B人的行为引起了A人的震怒。那么A一定代表正义,B一定非正义。可是一想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B的行为只是极度地伤害了A的利益,没有违反正义,或许还在维护正义,也可能引起A的"震怒"。比如东汉时期宦官专权,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诬告陷害忠臣,天下名士及儒学有行义者。说他们结党营私,危及社稷。“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宋秦观 《朋党上》有这样的叙述:“ 东汉钩党之狱,海内涂炭二十余年......人主不复察其邪正,惟知震怒而已。” 所以震怒者不见得是站在正义一边。
但如果震怒者是皇帝,或是有权势有钱财的大户人家的老爷,那么宦官们,或在大户人家做门客的人,就一定认为皇帝和老爷代表正义。你想天子或老爷都震怒了,被震怒者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因为A震怒了,所以B就倒霉了"。这是宦官和门客的思维,是封建社会的余毒。现代媒体人应该少用或慎用"震怒"。
不管震怒者是不是站在真理一边,有一点是明确的,"震怒"使血压升高,手冰凉,有害健康。还是少一些"震怒",多一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