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学生和李鹏对话时,还拿出赵紫阳打高尔夫的照片,针对高层腐败质问李鹏。
五月中学生却和中共党内的总书记成了一条战线,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赵那样思想清晰、论事客观、诚恳可信的国家领导人,因为在6*事件中对学生不能武力镇压的态度,被邓小平为首的党内大佬未按照法律程序直接撤换,并推出江泽民。晚年赵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思考引人深思。>> ---少点恩来,多点紫阳!
他遇到的环境也没有周恩来遇到的险恶。他和当时事实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矛盾非常简单,那就是如何对付上街的学生。不管其方式是否合适,但赵履行了劝谏的职责。>> --也说恩来和紫阳
转载自<<>> 原文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二十年前的悲剧,有两个人应该对这场悲剧负主要责任。这两个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赵。前者优柔寡断,坐失迅速控制事态的时机。后者个人利益熏心,希望通过体制外的力量来保住自己的权力。前者是一个对事态的判断问题,后者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
但是赵却有意把一场单纯的学生运动和党内斗争搅和在一起,故意把他在党内和其他人的矛盾公开化。结果从五月中旬起,广场上的学生和中共党内的总书记成了一条战线。而赵的一些智囊们也纷纷介入其中。学生们天真地以为有了以赵为代表的党内开明派的支持,广场运动将会改写中国历史,而没有意识到赵已经把学生们绑上了党内斗争的战车。
有人说,赵在1989年是为了保护学生而不惜辞掉总书记的职务,怎么谈得上是要利用学生来保自己的乌纱帽呢?这不是对赵的污蔑吗?当然,如果只看赵本人和他的智囊们的说辞,这种说法似乎是有理。可惜这种说法经不起事实的推敲。
到了1989年5月中旬,怎样才算是保护学生?当时的危险形势连柴玲这么年轻的学生都知道,在广场呆下去的结果一定是流血。赵作为一个在共产党内工作了几 十年的政治家,在广东土改中杀了不少人的革命家,不可能不知道学生在广场继续割据下去的危险后果。如果真正为了保护学生的年轻生命,所能做的就是让学生撤 离广场。
但是,赵五月中旬在公众面前表露出来的信息则完全是在鼓励学生继续割据广场。这个鼓励就是有意地把中共党内的分歧和斗争暴露在公众面前。在一场群 众和政府的对峙中,政府的任何分裂都将起到鼓舞群众斗志的作用。无论是赵在跟戈尔巴乔夫讲话时有意透露中国的大政方针是由邓小平负责,还是他本人在广场上 有意表露出同情学生但又无能为力的样子,在客观上都起着鼓励学生继续留在广场的作用。
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会明白,当年青单纯的学生们看到同情学生运动的总书记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还不会热血沸腾地留在广场斗争吗?从事了几十年政治斗争的赵紫阳难道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在赵心中,北京的街头抗争运动已经成了他保住权力的最后一个力量。赵自己很清楚,无论他辞职还是不辞职,只要学生坚守在广场而政府退让,他都将成为中共党内真正的权力中心。赵把他的政治赌博押到了学生身上。
二十年后当我们再来看中国政府对街头抗争运动的处理方式,邓小平对共产党转型为执政党后,如何运用现代国家机器处理社会冲突和街头抗争缺乏经验。邓小平在 关键的时刻举棋不定,坐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赵把个人权力和党内斗争中的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和学生生命之上更是最大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赵二人对 1989年的流血事件都负有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