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外人没有向韩寒当面请教文史的机会,只能根据公开的资料向韩寒讨教。比如其成名作《三重门》的取名。这本小说是他在18岁那年出的,但是 当时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这位文史之神却说“忘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礼记·中 庸》。因此这就让人怀疑是不是其父给取的书名,甚至有人怀疑整本书都是其父帮着写的。对此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中回应说: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这是啥子意思呢,朱熹批注了以下,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虽然郑玄对 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取的书名。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我反复的思量,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名,而 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诸位觉得*****么,于是我在之后的采访中便不好意思再回答。而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 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
原来他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才说“忘了”,好吧,我们姑且接受这个奇怪的解释,从上面他的这段引经据典的说明中仍然能看出问题。他说《三重门》的名字取 自《礼记》的“王天下有三重焉”,而且“三重”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我们姑且不去管《礼记》和《周礼》谁先出的争议,《周礼》只有一 个地方有“三重”这两个字:“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此处三重的意思是三层,而《礼记》“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重”的意思是三 个重要的东西,这两个地方的“重”不仅意思不一样,连读音也不一样,韩寒怎么能够把它们“追究”在一起呢?
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 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 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
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w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