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朱鎔基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休,温家宝接任总理。
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鎔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时至今日,不见踪影的朱鎔基,一切都好吗? 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正式退休前,朱鎔基在最后一次听取香港特首董建华进京述职时,曾向在场询问其去向的记者透露:退休后,将闭门谢客,在家读书。
果然,告退政治生涯后,他深居简出,低调异常,不再于公众场合露面。
与退休后的朱鎔基接触过的人透露,现在的朱鎔基,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称,他的心态也完全回复到平民百姓之状。以前,他当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的时候,屡次自我感慨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大,日子不好过。现在,他无官一身轻,每天的日子过得自在而松弛。
退休后,朱鎔基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他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已不在职的他,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再和他谈工作。
离开中南海的总理座椅后,朱鎔基并不固定在北京居住。他去过上海,去过湖南,也去了广东。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他都极力避免与地方官员接触时谈及工作。中国的惯例是,即使退下来的国家领导人来到某地休养,当地领导人亦会进行礼节性拜访。每当这些官位在身的人来访时,快人快语的朱鎔基总是开门见山先行表态:不谈工作。
朱鎔基在任时,是个公认的“工作狂”。自一九五一年朱鎔基从清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包括被打入“右派”的监督改造在内,他总共工作了半个世纪又两年。五十多年的工作,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第二生命,然而退休后,他说放下就放下,丝毫不留余地,也足见他的个性。

朱鎔基的祖籍在湖南乡下,家境败落后,他父亲朱希圣迁居长沙市,所以朱鎔基从小成长于长沙市。有说朱鎔基17岁那年,曾回过一次乡下老家。1947年,三伯父朱学方做出决定,让朱鎔基与自己的儿子朱锦民一同赴上海赶考。朱鎔基在上海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果两所大学均考中。最后,朱鎔基选择入读清华,当年清华考生的入选率是4%。自入京读大学后,朱鎔基再未回过老家。
朱鎔基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盼望他回去,他没能成行;退下来后,他老家的干部更盛情力邀,但朱鎔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朱鎔基并非对故乡没有情感,他心中的顾虑仍然存在。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拿他旗号行事;下来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其实,像这样少年离开乡下老家从此未返的不止朱鎔基一个,邓小平从少年时期离开四川广安乡下赴法勤工俭学,即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出任西南局政委常驻重庆时也没有返回家乡,最后仍是终老未归。
朱鎔基主导国务院时,曾经先后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西安碑林上刻录的一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鎔基说他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希望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他曾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退下来后,老百姓只要给他一个清官的评论,他就很满足了。
朱鎔基自十八岁成年之后,不知做过多少热血之举:北平解放时,朱鎔基是清华电机系的班长,他一马当先,动员傅作义部队的家属进城,以瓦解守城军人的军心;开国大典结束,他立即要求加入共产党,当月就如愿以偿;抗美援朝伊始,他是第一个向党支部递交参战书的清华学生,却未能走成;全校学生会主席大选,他积极组团拉票,最终高票当选。
大鸣大放时,他耿直陈情,结果当上右派;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形势极其严峻,他以副总理之身兼任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力挽狂澜;初任总理,他放出豪言壮语,“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无后已。”
入世时,他追求轰轰烈烈,波涛汹涌。
出世后,他却一下子从公众视线中抽身,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谁能想到,曾经那么叱咤的风云人物,说隐就彻底隐了。
当然,朱鎔基并没有进入深山,他仍在人间,与世无争、乐得逍遥地过着平静无波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