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江南之(2)勾股弦疑案

来源: 塞北江南 2012-01-19 14:14:2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33 bytes)

瀑布落差不大,引不来万众齐观;海鸥飞得不高,就摔不开贝蚌蟹蛎。落差,就是力量,就是美。

网上为文,也离不开制造落差。摄人身心的网文作手,都是制造落差的高手。他们制造的是视觉落差,是心理落差,把你高高吊起再摔下去,一下子把你摔晕。晕了头的你,只剩下对作者的膜拜。

制造落差的手法各异,但万变不离其中。试举一例:
小时候学几何,老师用很大篇章给我们介绍“勾股弦”,说“勾三股四弦五”是咱们老祖宗多少年前就发明了的,几何学的鼻祖是咱们中国人。当时那个自豪啊,想想也是,三千年前,还是奴隶社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玩意了,厉害。
不过,后来才知道人家埃及人和希腊人4000年前就有勾股弦的公式了。而中国历史记载的周公年代的“勾三股四弦五”不仅比人家迟,还只是给出了“勾股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看明白了没有?前一段举起来,举得高高的,后一段直接就摔个稀巴烂,直摔到你心碎,直摔到你见人不敢说是中国人,要托称韩国人!

细想一想,不难理出作者的作文技巧。作者以其自身的经历,拿一个小学生的片面理解,与成年时相对全面的理解作对比,直接跳到揭示中国人妄自尊大的心态。作者用示例塞给我们个结论:中国不但近代落后,古代同样落后;可有意思的是,可以接受近代落后,却不能接受古代别人先进。

真的是这样吗?在想之前,应该先看看,先看看作者能不能这样把人摔下来。是人家4000年前就有勾股弦的公式了,中国周公时代只是给出了“勾股弦”定理的一个特例吗?可惜的是,都不是。对于勾股弦的公式,多认为是希腊人2千多年前发现的,而在这之前,现在见到的多是零散论述或特例!特例的发现,多是一般规律发现的先行;而特例的记录和应用,却常常是一般规律的典型示例。所以一定要断言这个古文明只知道特例,而那个古文明则知道特例背后的一般规律,则显得小了。

直到今天,世人对勾股公式或定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仍意见不一。
有人猜测是巴比伦人最先发现了勾股数组。
有人认为是埃及人,因为3千多年前的纸草书记载的一道古算数题的答案是勾股数组(6,8,10),可惜没有提到三角形。
有人认为是印度人,因为2千多年前的文献记载了勾股定理及特例,提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因为3千多年前商高的“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记载于2200年前的《周髀算经》),因为2千年前的《九章算术》,里面给出了一般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勾股术曰: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有人认为是希腊人,因为2千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因为《几何原本》。

古代文明,多是独立发展,交相辉映,交互领先。后人当仰视之,而非用于自贬自虐。

作者为了制造落差,掘沟挖坑,我们可以欣赏其美文,学习其作文技巧,大可不必走下沟,不必跳进坑,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也。自己走进了作者掘的沟,跳进了作者挖的坑,那现在只有一边赞叹着作者的行文技巧,一边羞惭于自己的蠢不可及了。

所有跟帖: 

好文!学习了。赞叹古文明的交相辉映:)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9/2012 postreply 15:33:48

好文章。那类文章有哗众取宠之嫌,不过已经比小考察写的要好很多。 -乱弹- 给 乱弹 发送悄悄话 乱弹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9/2012 postreply 21:25:1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