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次性筷子需求旺盛
来自财政部的相关信息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平均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亿双,国内消耗500亿双左右。事实上,是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20世纪80年代,日本筷子生产商为节省成本,把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东北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才在中国普及开来。自那之后,随着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筷子生产国。
在中国的筷子加工企业中,一次性筷子的加工制造往往占据很大比重,因为一次性筷子对材料要求低,一般采用速生杨,工艺相对简单,且成本低廉。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封装的非一次性筷子每次清洗需要花2至5角钱,购买一次性筷子成本则低得多。记者调查发现,常见的21厘米或24厘米长的普通一次性筷子,一包3000双,售价从一百元到一百七八十元不等,平均每双成本仅为三五分钱。相比之下,送消毒公司清洗要比使用一次性筷子贵出六七倍。巨大的差价导致不少以低成本运作的小餐馆无法放弃一次性筷子。
而有关号召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倡议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是一次性木筷使用和出口大国,有数据表明,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个足球场。”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副司长张蜀东说。 但是一次性筷子在国内的回收,几近停滞不前。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钱小瑜告诉记者,“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产量为100多万标准箱,其中木头的一次性筷子接近50%。这些筷子几乎全部未能回收。”
巨大的环境和经济压力将一次性筷子不止一次地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国内需求始终不减,甚至越来越多的厂家将眼光投向海外。记者走访了一些筷子加工企业了解到,以往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或多或少会从俄罗斯和其他国家进口加工木材。但是面对俄罗斯限制原木运输的新法规和日益上涨的运费,厂家却不得不另辟蹊径。
“这是个共赢的过程,只要中国人对一次性筷子的需求不减,我们就不会面临订单减少的尴尬。”李表示,“佐治亚的工厂负责将木材加工成筷子的雏形,之后大部分半成品都运往中国大连的一家日资工厂进行打磨和包装。部分筷子会销往日本和韩国。这种模式已经为许多厂家接受,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 该公司现有雇员25名,李计划再雇佣至少125人,以使日产量达到1000万支。
对此,美国媒体也同样表示担心。《赫芬顿邮报》报道指出,在未来的阿梅里克斯镇,人们或许再也看不到同野草一样的杨树和枫香树。在网络版的《时代》周刊上,也有网友留言说:“出于对环境和生态的考虑,中国早已禁止砍伐森林,同时还禁止了制造、出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
美国经济分析家指出,中国对日出口一次性筷子是最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为了发展经济进行资源出口型的生产开发,资源过度开发最终导致环境遭到破坏。当年曾对日出口一次性筷子的许多国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许多国家都是因为森林资源枯竭才不得不退出这一市场竞争的。然而美国却在重演着这一模式,这不失为一种传统加工业的正常流转,同时也预示着经济格局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