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何处寻?箫声已远“玉人”杳……
黛绿年华
中国文化历史名城扬州,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建城,历春秋,秦,汉,至唐代“富甲天下”。盛唐时的扬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
直到北宋,扬州仍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与都城开封不相上下。
其后胡马窥江。公元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公元1275年-1276年,蒙元军队南侵,扬州人民奋起抗击,惨遭屠城,扬州只剩数千人。公元1645年4月,满清军队南侵,扬州军民在督师史可法率领下坚守孤城,浴血奋战。城破之后,扬州军民与清兵巷战,大部分壮烈牺牲。清军屠城十日,数十万扬州军民惨遭杀害,扬州成为废墟!
至清代“康乾盛世”,扬州再度繁荣,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百年积弱,扬州再遭摧残。中共执政后,扬州由于不通铁路,交通闭塞,物流不畅,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滞。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扬州的基础建设和城市风貌都已呈衰颓景象。
多少烽火硝烟,几度战祸兵燹。历史上曾经遍地绮罗,夜夜笙歌的繁华扬州,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化为烟尘。特别是梧桐秋雨时节,或夕阳晚照之下,不见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只有颓垣残墙,衰草枯杨。使人不禁怀疑曾经的辉煌是否真地存在过?
所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扬州很快建成了规模宏伟,视野开阔的新中心商业区,十里瘦西湖风景区。跨越长江的润扬公路大桥以及由南京经扬州至启东的铁路皆于2005年建成通车。数百年来约束扬州经济发展的交通闭塞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扬州从城市风貌到经济建设都再次腾飞。
历史上的扬州,在她繁华风流的年代,称得上鱼米乡,佳丽地。她是销金窟,她有温柔梦。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吟诵扬州的诗词佳作,其中有些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比较著名的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忆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南宋 殷芸,《小说》)
而最著名又最特殊的是唐朝诗人杜牧(803~852)的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意境极美,而且是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提到“二十四桥”的唐诗,后来的诗人写到“二十四桥”的也极少。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但从此以后成为吟诵扬州的最著名的诗句,而且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而无法解开的一个谜!
“二十四桥”究竟是指二十四座桥,还是指一座名为“二十四”的桥?亦或只是泛泛地指许多桥?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到了南宋时期,人们渐渐倾向于认为“二十四桥”是指一座名为“二十四”的桥,而不是指二十四座桥,或者泛泛地指许多桥。
这种观点的一个佐证是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姜夔于公元1176年重临扬州,此时距离金兵第二次南犯只有十五年。诗人回顾历史上扬州的繁华,目睹战争后扬州的萧条,写下这首震古烁今的名篇,其中说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从姜夔的这首词看来,“二十四桥”显然是指一座桥,其名为“二十四”。
宋代还有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这倒反而使“二十四桥”继续蒙上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漫漫1100年,几多盛衰兴废,当年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早已不知所终。箫声已远,玉人杳然。
为了让人们对“二十四桥”的遥思和遐想有一个实物作寄托,扬州市园林局于20世纪80年末,在痩西湖西北角兴建了一座“二十四桥”,这是一座白色单孔石拱桥,全长24米,宽2.4米,桥上栏杆24根,上下桥台阶各24级,桥两侧白栏杆墙上还刻有共24幅玉女吹箫的浮雕。
这座“二十四桥”各种参数都暗合“二十四”,设计者真是煞费苦心。
我曾经想过,杜牧写“二十四桥”是在公元852年之前,而“米(Meter or Metre)”被正式确立为“国际标准(SI)”的长度单位是在公元1875年,比杜牧晚了1000多年。所以原来的“二十四桥”几乎不可能是这样长24米,宽2.4米的。因此,设计者是否“弄巧反拙”了呢?
但我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设计者之目的呢?因为这座石拱桥,也许会矗立千年而不塌,这样到公元3011年,人们来考古,研究这是否就是杜牧所写的“二十四桥”时,测出桥长24米,宽2.4米,就可以断定这桥是公元1875年以后建造的!
也许,这正是设计者构思缜密,匠心独运之处啊!
图.1 扬州痩西湖二十四桥风景区。
图.2 扬州痩西湖二十四桥。
References: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43765.html
(2)http://www.hudong.com/wiki/%E5%BC%A0%E8%8B%A5%E8%99%9A)
(3)http://www.js.xinhuanet.com/fqjs/2006-03/14/content_6462381.htm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113087
(5)http://baike.baidu.com/view/255664.htm
(6)http://hi.baidu.com/%C0%CF%CD%B7%D0%A1%CE%DD/blog/item/ea4f27f14d5fc1bca40f52aa.html
(黛绿年华)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