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根本上“抑制孩子的创造性”?

只是在童年吗?过了“应试”期就不受到抑制了?中国有鼓励创造性的社会文化吗?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和你称赞的“科举”有没有什么因果联系,和民众的社会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应试教育的根源何在?

再推荐一篇:

 

从科举制度看应试教育的历史文化根源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中国教育有着重大和长远的影响。现

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于两个历史范畴,但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两者产生的背景、考试形式和两者的意义与弊端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和简要的分析,并从科举制的衰落得出了几点现今应试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相似性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经过唐代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趋完备化

、定型化,至清朝则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直至 1905 年寿终正寝,

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 1300 多年

,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教育仍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 素质教育”的理念被不断提起,

但应试教育的观念着实是根深蒂固的,不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无不透露着应试教育的影子。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与应试教育产生发展的根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 试教育与科举制度都是为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隋朝建立后,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充实它。隋朝之前采用的“察举” 、任子” 、纳资”及“九品中正”等一系列选士制度此时也充分暴露了它们的弊端,例如隋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将选人的大权掌握在地方中正官的手中, 仕途完全为豪门所垄断,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也加深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广大下层知识分子渴望打破此种局面,跻身上层,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因此,科举制的产生正是为了选拔大量人才,将选才的权利收归中央,解决官吏缺乏,同时缓解阶级矛盾而产生的。

 

当代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历十年文革浩劫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批人才去建设国家。而文革期间的推荐选拔制,早已成了少数人搞不正之风的手段,所推荐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人,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大多素质不高,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大量被文革耽搁的青年迫切渴望知识,渴求成才,因此 1977 年的高考制度的恢复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

才,为广大求知青年开辟了一条成才之路。

 

第二,当代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在价值取向和考试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是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 都是当时较为客观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两者都将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判人才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了古代十年寒窗苦读只为考取功名,现今读书只为高考的现象。这两种制度在考试形式和手段上也大体相仿。科举制度考试主要采用贴经、墨义、杂文、策论、诗赋等考试的形式,其中的墨义题、贴括题、

截搭题等题型与应试教育中的填空题、默写题等题型,在形式的呈现、内容的冷僻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三, 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对社会和教育的意义上和两者存在的弊端也有着许多相似

之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

 

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公正的一面。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

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 另外由于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不少人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

卖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这些都背离了科举和应试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和

社会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二.科举制衰落的必然性与应试教育存在的缺陷

 

1905 年,科举制正式结束,它的衰落有其必然性。

第一,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科举制在其初设时,隋唐时期注重文词诗赋,对文化的促进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唐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宋朝时,也有较发达的理学、文学和史学,但明清以后,由于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依据,从而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致使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大多数成为范进式的庸才腐儒,流弊无穷, 影响到了社会的各阶层的发展。

 

第二,科举制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从而导致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四书”在观念上成为学问的全部, 自然科学技术则被视为无足轻重乃至与传统利益相悖逆的东西。科学的落后使清朝的国门在洋枪洋炮的攻击下打开了,开始了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都完全与当时的世界脱节,造成了落后的社会局面。

而当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也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

 

(摘自:《中国教育史》)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