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玄野兄的精彩回复,继续予人深思。

回答: 博客中的回复,也回复在这边玄野2011-03-29 04:18:00

一 完全赞同玄野兄关于儒教与基督教并不互斥的观点。正因儒教没有解决人从哪儿来、又向哪儿去的问题而停留在哲学层面,所以历史上一直与道教佛教紧密结合而互补、共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及道德规范。基于这种特色,儒教为什么不能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而互补呢?(佛教同样也是外来宗教哦。)事实上,在下观察到的韩国基督徒们就是很好的例证,而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鹤兄在我看来也颇具这样的色彩。

二 也赞同玄野兄所分析:晚清筹备的君主立宪制在中国纵然逻辑可行、但已遭历史之否定。关于这段历史,虽然比较通用而简略的描述是“立宪制与革命步伐之间的时间性冲突”,而实际包含的内容却正如玄野兄所说:就算晚清开放报禁、派遣留洋、一再收缩立宪预备期等等,终因罪恶满盈而大势已去。当时诞生的中华民国其实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体制,虽然它因实际经验的缺乏以及旧式思维形态对社会制度的阻挠等等而走过曲折的弯路,但我认为这段历史应该得到后人深入考察、并联系中华民国在台湾进行纵向思考分析,方能更好地借鉴历史。

三 其实也觉得玄野兄所推崇的“君主制”更应归入到现代民主体制的范畴,应看作是一种具备中华特色思维的民主体制。关于这种比较不拘泥的民主模式其实不乏先例,比如德国从战后至今,不乏长期任职的掌握大权的总理,比如第一届阿登纳14年、横跨两德统一的科尔总理16年。这也正如前段时间温总理提出政改之后要求继任的呼声一样,是出于信任的避免政策断续性的考虑。但是这种纯粹精神上的“信任”似乎也比较具备风险、亦或有导致独裁倾向的可能,所以可能最终还是离不开社会机构的监督与大众的民主素质?

最后比较赞同玄野兄关于德国气质的解读。德国没有所谓“夫子之道”或“君子之道”,但在考察个人以及文化之美德时常用的两个类似词也是“忠诚” (treu)与“宽容”(tolerant)。另外,细读卷首,也赞同玄野兄关于男性气质对人类价值的见解(出于生命的公义、与人类的公义和爱同源),类似的观点新新MM似乎也曾在博文中表达过。至于尼采的比喻,三思后实觉不妥,是为肤浅的文字玩笑,容我表示歉意并理清思路后另行探讨澄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