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话:“杜撰”的人和故事

   


     “杜撰”,顾名思义,就是姓杜的人写的东西。而“杜撰” 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无中生有的意思。那么,姓杜的人写的东西怎么就成了臆造的代名词呢?这个姓杜的人又是谁呢?这里头有个故事。


 


      话说唐朝第二代中央领导人唐太宗为了创建大唐和谐社会,大力提倡“宗教发展观”,弘扬佛教和道教。而且,把道教定为国教,并拉出了老子李耳为道教教主,尊为太上老君。因此,唐朝时除了佛教盛行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大诗人李白(道)、杜甫(儒)、王维(佛)的作品风格,就很好地体现了唐代儒、释、道的“三足鼎立”和对文化的影响。


 


      对唐朝道教发展有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中,有两个国家级的顶尖领军人物。一个是晚唐的吕纯阳吕大师,另一个是唐末的杜光庭杜大师。吕大师大家都不陌生,他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在山洞栖歇,故号“洞宾”(吕洞宾)。他吸收了佛家(禅宗)和儒家的修养长处,创建了以丹道修炼的中心体系,并使道家学术思想流传到民间社会,乃至亚洲各地。By the way, 吕大师不光道学深厚,诗词功底也不浅,《全唐诗》还收录他的不少诗作呢(共四卷,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到第十二函第六册去读一读)。


 


      杜大师是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少年习儒,高考九次,都名落孙山,于是就到天台山修道。唐僖宗时,屡次被召至京,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黄巢之乱时,随唐僖宗入蜀避战乱,后留成都,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卒后葬青城山。


 


杜大师对道教教义、经典、教史、史实、道教法术等多有研究,有规总道教科范仪轨,对金箓、黄箓、玉箓大斋醮法,对设坛立仪等规则,颇有建树。有文这才,诗文尤佳,有集流传于世。终身注释、整理道教经文,是唐末五代时期道教学术集大成者。


 


杜光庭在西蜀时,力排佛学,弘扬道教。他除了收集道术的遗书外,还伪造了很多的道书,尤喜编撰神话故事阐扬道教,如《灵异记》、《神仙感遇记》、《墉城集仙记》等,所以被后人称为“杜撰”。


关于“杜撰” 来历的另一个说法是北宋“三豪”(诗豪石曼卿、词豪欧阳修、歌豪杜默)中的杜默。据说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被称为“杜撰”。对这个说法,渔樵子以为有待推敲。首先,诗词不合律,最多是不及格,与“凭空臆造”的意义相去甚远;其次,“撰”字通常指写作文章等长篇的文字,很少有用“撰”字来形容诗词写作的。当然,这是我的一孔之见。祝诸君春日愉快!


     (西元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草于马里兰州日耳曼镇公寓)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