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史话:(3)只有香如故

本帖于 2011-03-13 08:20:5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野性 编辑

l_8257f2a69a34252c127ae48ab65f4f7d


 
 

 

审美现象,以我的理解,不外乎四类:

质料美:  
质感,色泽,气味。乃一维感觉。这是比较低级的感性美感
结构美
:二维形状,三维构建。包括所有的图形,塑形,建筑艺术
韵律美
:动态轨迹,四维。自然界的运动体(如飞禽走兽风中柳),音乐和舞蹈。以上三类合称“形式美”
意蕴美
:有意味的形式。有别于纯“形式美”。 

 

中国古人的审美理论不够发达,但审美(艺术)实践却应有尽有。自宋以降,从形式美角度的咏梅之作众多,但新颖奇绝者少,反到是 “暗香”“疏影 挥之不去

 

譬如“暗香”类:


·王安石 

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遥知不是雪 有暗香来。 

 

·万里 

明窗半掩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特地吹香破梦魂。 

 

·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梅一段香。 

(红楼梦林黛玉 咏白海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脱胎于此)

 

 

譬如“疏影”类: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沸火初常一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瓶梅 

·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小溪横斜竹底无人莫与微云淡月知。

 

鸳鸯梅 

·子振 

并蒂朵朵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画角吹散片影分最可 

 

寄迹武塘赋之 

·夏完淳 

逢花却雪掩寒山径不明月愁心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当庭玉人浴出新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地。金尊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 腻字形象玉人浴出” 很性感啊!)

 


这类描写性的诗词已难出新意,正如
李清照所言,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形式美写尽了,意蕴美便呼之欲出,如果这个审美形式恰好可以艺术地承载某种意蕴(思想)。

 

梅花之所以成为文人风骨的象征,仰仗于品格高逸之人从意蕴美的角度发掘喻义和寄托情怀。具有此等境界者唐代当推杜甫,但他的咏梅诗没有出彩。或许是因为他关心民间疾苦胜于孤芳自赏吧。只有对个人价值相对注重但环境却不佳时,才会有人寻找其象征物。南宋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辛弃疾咏梅,对暗香疏影不感兴趣,而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寄託个人情致。重要的是陆游,这位宋代的杜甫,是唯一能和靖先生比肩的另一酷爱梅者,但他不是把梅当美人来爱,而是当作“气节最高坚”的同类,换言之,他爱的不是梅的风姿,而是梅的风骨,咏的也不是梅的自然意象,而是梅的拟人化格调。和靖先生恨不得娶梅为妻,而陆放翁却是恨不得自己化身为梅。有诗为证:

 

梅花绝句 

 

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 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号愈凛然 花中气最高过时自会零去 耻向君更乞怜。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零落成泥碾作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咏梅詩詞可謂是顛峰之作。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道出了中国儒家文化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流芳千古。这句诗也是对意蕴美的一个极佳的形象性注释。

所谓意蕴美主要是情志美。“情志美是精神对肉体的超越, 即理性对本能“说不”。在这种超越中,精神获得无尚的骄傲和自豪感 (自我控制的理智感)。当这种超越对他人或群体有益时,精神获得高尚的道德感(牺牲个体利益) 和令人起敬的崇高感 (牺牲个体的巨大利益甚至个体本身)。这些在人格中被审美地称为情操、情致的东西,体现了人在认知基础上情感(博爱) 和意志力(对理想的追求) 的独立精神的价值。超越感是意志快感,堪称情志美。无疑,情志美的核心是“求善”,即追求理想人格、理想社会。如果说人体美、智慧美是自然界最美的花朵,情志美就是不惜揉碎花瓣而放出的清香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当只有牺牲肉体才能达到精神完美时,精神宁愿脱离自己的生命载体,而投入文化载体中永存---- 流芳千古。”(《爱与美》)

 

康德将形式美称为“纯粹美”,认为世上只有花朵具有“纯粹美”的特性,其它审美对象是一种“依存美”,因为都或多或少地涂上了人的观念和情感色彩,也就是被内容美染指了。所以康德最终不得不说,就一般情景而言,“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

 

事实上,花朵也不仅仅是“纯粹美”, 她也必然在文化艺术中被“依存美” 化,成为“道德观念的象征”。 中国古人的咏梅诗就是例证。

 

陆游咏梅咏到这份上,实乃完成了梅花在儒家文化中的观念化,在境界上很难超越了。后人间有出色之作,大抵亦未有观念翻新者。 同时代的大儒朱熹有一首还算别出心裁,以墨梅讽世:

 

墨梅 

·朱熹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且作人间时

 

梅被誉为清高的人格象征后,触发了画梅热,以及民间以梅字为女性取名热。王冕是元代著名画家,以善画梅著称。他的题梅诗之境界与放翁一脉相承。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忽然一夜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朵朵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只留清气乾坤。

 

 

明清咏梅画梅之风未歇,但佳作不多。连郑板桥也没咏出佳句(转而画竹咏竹出新意)。明初一代才子高启,咏梅诗一口写九首,第一首最为人称道。据说老毛给予极高评价。

 

咏梅九首一)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把梅得风姿与风骨一网打尽。 高启也是个拒受高官的隐居者,但他没有和靖先生幸运,朱元璋小肚鸡肠,嫉恨其不合作,找岔儿把他给杀了。



清代吴淇题一首“枯梅”,取象不同,但意境仍不能说超越前人。 


枯梅
 

· 

奇香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尽把精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咏梅咏到枯梅,怕再没得可咏了。 所以,意蕴美,美到最后就是审丑。从咏梅史及古人后来对怪石丑石的欣赏到西方现代派的审丑艺术,都说明这一点。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咏梅史话:(2)暗香疏影
  • 咏梅史话:(1)聊赠一枝春
  • 瓶梅一束
  • 从多元智能理论看铊杀事件
  • 春 (图)
  • 所有跟帖: 

    呆老师把梅咏到这份上,只有学习了. ;)) -简丹儿- 给 简丹儿 发送悄悄话 简丹儿 的博客首页 (143 bytes) () 03/08/2011 postreply 09:18:37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野性- 给 野性 发送悄悄话 野性 的博客首页 (21 bytes) () 03/08/2011 postreply 09:54:21

    审美现象分四类的观点很受启发,好!度过中年危机后,一定向野兄学习,玩味一些纯美东东:) -大度读人- 给 大度读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8/2011 postreply 18:29:22

    知音啊,谢谢 -野性- 给 野性 发送悄悄话 野性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9/2011 postreply 10:49:27

    果然高瞻远瞩了,哈哈!谢谢如此充满哲思的美文。^^ -xingfu^- 给 xingfu^ 发送悄悄话 xingf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0/2011 postreply 00:11:5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