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上午11点24分,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前经济部长、现国防部长 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迫于各界沸沸扬扬的学术造假谴责运动而正式宣布退出政界,在将近两个星期的质疑与诘难之中,这位39岁的政界新星坦诚这是“人生痛苦的一步”、自己已经“达到力量的底限”,并郑重声明“不敢借辞职来赢取人们的尊敬”,并且也“不会期望人们的同情。”
消息传来,正在为难是否在全德博士生致默克尔总理的联合声讨信上签字的我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仿佛忽然被一门难缠的考试所赦免。从上星期五开始,学校里博士生及学者团体的讨论已经达到高潮,我没有去参加星期六同学们举行的示威活动,但却在新闻里看到,示威者们把无数鞋只挂在国防部的围墙上,以此来象征这件因论文脚注而引发的抄袭丑闻。
出生于1971年11月的Guttenberg拥有祖传的贵族头衔,他的妻子是德意志历史上备受爱戴的俾斯麦首相的第四代嫡孙女,两人婚后鲜有绯闻,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无论是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以及国防改革方面,还是个人私生活层面,Guttenberg给与一般国民的印象几乎可以用一个深受德意志民族推崇的形容词来描述:可靠(zuverlässig)。
然而没有想到,其博士论文中部分脚注的缺失却在短短两个星期内把这位联邦部长推向学术造假的深渊并迫使其沉痛地中止政治生命。回首从2月16号直至今天的事情进程,真是令人惋惜,也带给人心灵的冲击。
二
今年2月16日,比Guttenberg还要年轻一岁的莱比锡大学法学教授Fischer-Lescanos 在南德日报披露,现任国防部长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因有多页本该说明出处的内容没有标明脚注。国防部立即将论文提交授予Guttenberg博士头衔的母校进行审核,并回称该论文是本着“最完美的知识以及最崇高的学术良心”而完成。
2月17日,针对此篇博士论文的维基打假网站成立,Guttenberg论文中共计475页内容、1200多个脚注遭到公开检索并记录,Guttenberg提议暂时取消自己的博士头衔。
2 月21日,总理默克尔夫人声称支持Guttenberg继续担任国防部长、即使其博士头衔遭到取消:因为她“任命的不是一位科学助手或者博士头衔持有者,而是一位称职的国防部长”。此番言论遭到媒体猛烈抨击,维基网站随即宣布其21.6%的论文内容涉嫌造假,当晚Guttenberg请求母校正式取消其博士头衔并致歉,声明自己迫于政界、家庭、学业的面面俱到而“高度疲劳”,“不自觉”地在长达六七年的论文撰写拉锯战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但是Guttenberg的自我辩护并不被学术界、反对党、甚至同仁们所轻易接受。2月23日,Guttenberg在联邦议会中拒绝为自己的说辞起誓,2 月25日,他在联邦议会中被属于同一政党的议会长严厉指责为“有损民主的诚信度”。
同在2月25日,其母校Universität Bayreuth 以“大范围损害学术责任”为由正式取消Guttenberg的博士头衔,但仅仅认定其脚注缺失之处为抄袭、不详究整篇论文的性质。其裁定遭到德国学术界强烈反弹,被认为忽略了是否蓄意造假的调查过程以及有可能面对的刑事惩罚。教授、博士生、科学工作者、法律界人士使声讨运动达到高潮,慕尼黑大学七十多名教授发表联合声明、全国范围内的博士生向默克尔总理发出联合声明、签名者从昨晚的二万五千人迅速上升到今日上午的五万一千五百人。Guttenberg的博士导师今早终于发表讲话并与之划清界限,上午11点,Guttenberg辞去国防部长职位、随后退还议席位置,以此完全退出德国政界。
三
Guttenberg 辞职的消息传来,早餐桌旁还在与我进行讨论的先生趁午休时刻打来电话,感叹道:
“德国最危险的事业是什么?”
-“撰写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呢?”
-“脚注!”
笑声飞扬在空气中,我打算从此把自己最艳丽的红色高跟鞋摆放在门厅以示警醒。只是,事件给人心带来的真正冲击却远远不是几个玩笑那样轻松。
不少人认为,新闻媒体的做法有失公允。正如Guttenberg今天在辞职发布会上所言,所有的谴责都针对他本人,但对于他的工作却没人去评价去关心。所以他也只能辞职,以期人们能转移视线,重新关注那些死在阿富汗的德国军人。
但是另一方面,教授、博士生、科学工作者团体也有权利要求维护学术尊严、捍卫学者名誉。
诚如Guttenberg的博士导师Peter Häberle 今晨所承认:德国学术界存在危险。所以这位曾经以”荒唐“怒斥论文质疑者的老教授今晨也直接表示:Guttenberg应该辞职。
而这来自于指导教授的公开决裂显然成了压倒Guttenberg政界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指导教授的公开决裂是否就真的算得上大义灭亲之壮举呢?迟迟没在博士生公开信上签名,正是因为我一定要听听这位博导的态度。在我看来,Guttenberg亦是某种程度的牺牲品,他的博导、博士论文评审团(总共四位教授)以致母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国罕用亲子关系比喻人际关系,却偏偏使用“博士之父” (Promotionsvater) 来称呼博士生导师,其决定性地位可见一斑。而大部分博士之父们确实也称职到一眼能量出标点符号之间的间隔是否准确,并会把毫无创造力的弟子毫不留情地动手淘汰掉。而Guttenberg仅凭平平的硕士成绩就获取到博士生入读资格并以21.6%的抄袭篇幅蒙混过关、甚至最终取得需要四位教授共同裁定的最高分数summa cum laude ,这简直就是学术界的天方夜谭。
所谓维护学术尊严,其导师除了最终迫于声誉而大义灭亲之外作了些什么呢?难道这位现年77岁的老教授不需要忏悔自己的晚节不保而取消教授称谓?四位给出最高评价的评审教授情何以堪?其母校难道不需要因为监察制度的纰漏或者是面对政客的有意奉承而全面检讨?
另外,正如德国世界报刊于2月20日所质疑,我们这个世界是否本身也是病态?政客们本来并不一定需要博士头衔,但是由于社会对精英文凭的虚荣追求,导致不少并非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士也要用博士头衔装饰自己,结果无非是造成学术水平的整体下滑以及博士文凭的贬值,而其中又产生了多少在事业、学业、家庭之间苦苦难为自己的超负荷人士,以致剽窃、造假等欺骗手段应运而生。可怜的Guttenberg,如果三年前他能预测到自己今天的狼狈结局,我想他一定宁愿放弃这个闪亮的博士头衔。
不管怎样,Guttenberg论文造假事件今天终于在德国社会达到高潮,因特网上以及广播新闻的追踪报道持续到深夜仍然热情未减。一方面我庆幸自己作为一名学人终于不再需要表明立场(这可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哦),另一方面却又对Guttenberg有着深深的惋惜与怜悯。同时我敬重这两位和我一样出生于70年代的同辈人:Guttenberg与揭发他的法学教授Fischer-Lescanos 。他们一位以实际行动果断作出忏悔、另一位以无尽的勇气捍卫学术尊严,这样的社会,就算有着漫长的严冬,终究也还是令人觉得美好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