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逸事20:贫穷与道德 – 试析中西不同的道德观

来源: 云易 2011-02-22 09:27: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590 bytes)

作者前言:此文是我以前的一篇“贫穷是一回事,不诚实是另一回事”,基本没做任何修改。因其明显的文化对比主体现将其列入“美国逸事”系列。


道德,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存在,都是一个民族凝聚的中心。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观在起作用,而在中国是以儒家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起作用。虽然体系不一样,但有些基本的道德观是具有国际性的,比如说诚实,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标准。然而,我们中国人近来似乎对诚实的要求很低。欺骗,几乎成了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求生手段。

我有一次钱被一个美国人骗走,这个美国人很穷,带着三个孩子。我给中国人提到这事儿,都几乎是一致的回答:咳!太穷了!语气中有不肖,也有那么一些理解。而当我给几个美国人说道这事,提到这个美国人的动机可能是因为穷,他们几乎都一致斩钉截铁地回应道: 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 (贫穷是一回事,不诚实是另一回事!)

这句话在西方似乎就像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是他们从小就听习惯了也说习惯了的话。而在我们中国人中流行的却是一句刚好与之相反的千古名言,人穷志短! *

我们很多中国人似乎认为贫穷是万恶之源。只要是因为穷,作了什么坏事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 “ 穷 ” ,我们可以去偷去抢;因为 “ 穷 ” ,我们可以去欺骗,可以去出卖自己的人格。总之,一个 “ 穷 ” 字可以成为做任何坏事的借口。中国人之所以产生这个结论,我认为是一种物质主义 * 的人生观在起作用。物质主义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是被人的物质需要所左右,道德修养的高低,与财富的高低成正比。一个物质主义者,有多余的财富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给以(也可能不给予),没有多余的财富的时候,就绝对不会给以(当然也无可厚非),而在自己不够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的去获取。物质主义不只是在中国才有,在西方社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力,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以后。但总的说来,西方人的道德观,即使是现在,还是更多地被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所左右:人的灵魂是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需要高出与肉体的需要。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会有这么不同的道德观念?照理说,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物质文明领先于所有其它国家或民族,他们应该比中国人更懂得物质享受。但现在却出现一个令人疑惑不解的事实,中国人正陶醉在从西方人那里“拿来”的物质文明之中,道德的需要,成了中国人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

这,可能要从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史上去寻找原因。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结合体。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从动物到人,的确是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物质需要主要是满足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当人的作为动物的属性得到满足后,人便开始了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精神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所以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的越充分,人性就越充分,在进化上就越先进。反之,精神的成分越少,人性的成分就越少,在进化上就处在很低的水平。任何一种文化,在满足了物质需要,物质文明基本达成后,都会经历一个对精神需要的狂热追求时期。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期应该是体现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

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基督教出现了一个极端发达的时期:从罗马帝国末期到文艺复兴初期( 5-15 世纪)。这个时期也正是西方在物质文明上大大落后于中国,而精神的追求却不同寻常地“泛滥”的时期。那时由于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基督教徒。教徒们过的是非常清贫的生活,极其简陋的物质条件,生活的中心全部在于对“神”的追求,对“灵魂”的追求。那个时候也是人对自己的物质需要与极端排斥的时期。因为越多地体现热的物质需要,人似乎就觉得自己更像动物,离“神”越远。人只有在对自己肉体需要和欲望的排斥中,才能显示人的精神性。于是很多教徒甚至放弃唾手可得得优厚物质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物质需要。这样的例子,现在在很多西欧和美国人当中仍然可以见到。

我们中国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是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魏晋时期到南北朝前后,大概 3 , 4 百年。这个时期修行的教徒们也崇尚苦行,苦修,极端排斥物质享受。从在中国敦煌出现的佛教壁画上看,早期佛教的风格都是比较粗狂,人的形象简略,注重表现经书的内容,让人想起中世纪的基督教绘画。但很快,到了隋唐时期,风格为之一变,色彩明快起来,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画面的气氛开始有了世俗的味道,更为舒适宜人。这个转变,被称为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内容,也从苦修苦练以达到觉悟的目的宗教哲学,变成了一种和道教一样的烧香拜佛以保佑生活平安的迷信。也就是说,佛教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充分具备追求精神性的印度本土风格,但经过短暂的几百年时间,便被改变了其本来面目,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 一种更世俗的,为现实生活(物质生活)服务的宗教。

如果我们把这个宗教的狂热时称为宗教的严肃时期,那么,中国的佛教的严肃时期是很短暂的,只有几百年,并且影响范围窄,仅限于佛教徒中,占的人口比例是少数。而西方的基督教笼罩了西方的整个中世纪时期(近一千年),并且范围很大,教徒占了人口比例的大部分,宗教成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的几乎全部意义。

也许,正是因为西方人经历了这样一个对精神属性的无条件的追求时期,才使他们产生了一个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截然分开的道德观念,才使他们懂得,人的精神追求,很多时候不需要物质基础,或者至少不需要奢侈的物质基础。人是“灵”与“肉”的综合体,两者不是不可以分开的。而我们中国,正因为没有一个长期的垄断大部分人的生活的宗教的严肃时期,才会有今天的物质主义的泛滥,才会有在充满激情地“拥抱”西方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西方的精神文明(不光是基督教)视而不见。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不得不问自己,如果说一个文明的先进是以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充分发展为尺度的话,我们中华文明中是否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虽然我们中华文明是最早成熟的文明之一,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并在今天有一度物质繁荣,但在精神年龄上,我们这个文明是不是还年轻,很幼稚?






* 当然我们中国也又有另一句古话:人穷志不穷。但“人穷志短”似乎更为普遍地为人接受,更能代表大部分人的人生观。

* 物质主义 非同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解释。而物质主义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Passion - reading Van Gogh
  • Abstract - reading Paul Klee III (1. Time)
  • Abstract - reading Paul Klee III (2. History)
  • “愚公移山”“铁棒磨成针” - 智慧乎,愚蠢乎?
  • 科学的含义
  • 所有跟帖: 

    建议学习孔子周游列国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给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发送悄悄话 (215 bytes) () 02/22/2011 postreply 10:34:39

    “人穷志短”中的“穷”在古代是社会地位低下的意思, -深山兰- 给 深山兰 发送悄悄话 深山兰 的博客首页 (232 bytes) () 02/22/2011 postreply 12:02:54

    您说得对。不过古人有说“人穷志短”(庄季裕)也有说“人贫志短”(惟白) -润涛阎- 给 润涛阎 发送悄悄话 润涛阎 的博客首页 (253 bytes) () 02/22/2011 postreply 16:56:52

    我有同感. -人在天涯- 给 人在天涯 发送悄悄话 人在天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2/2011 postreply 12:49:52

    中国人还说:“穷则偷,富则淫”,不只对不对。 -加州花坊- 给 加州花坊 发送悄悄话 加州花坊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2/2011 postreply 19:39:16

    哇,想不到花姐也会这一味的?!改变我心中慈姐姐的印象。 -茅斌骚客- 给 茅斌骚客 发送悄悄话 茅斌骚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3/2011 postreply 02:54:00

    你或从美国监狱里关的都是穷人这个角度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3/2011 postreply 08:24:4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