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书寓
上海娼妓中等级最高的是“书寓”。书寓出现于清代咸丰初年(1851年),创始人名曰朱素兰。朱善说书,并会填词吟诗,她创设书场,挂上书寓的牌子,组织一些略有说唱技艺的女子从业。但这时期真正能与朱素兰相比的书寓女子寥若晨星,因此声势并不大。到了同治初年(1862年),周瑞仙、严丽英在书寓中出了名,才使书寓名声大噪,在娼妓业中占居优势地位。
早期书寓有严格的规则,进书场的娼妓须得有名师指点过方可挂牌,至少也须能唱上几本传奇的方可。书寓的娼妓号称只卖艺而不卖身,除了说书弹唱,便是陪酒。陪酒时可与客人亲近些,但喝完酒便须与客人保持一尺以上的距离,以示尊严。书寓的收入除书场的包酬外,一场书得大洋一元。书寓有时也出门陪酒,名曰出堂拆或出堂差。早期的书寓不卖淫则已,一旦卖淫,其身价高昂,远非一般商人可以承担得了的。这只要从她们的穿戴和饮食起居上看便可见一斑。有些名妓手中一支鸦片枪,就价值千把元大洋。由于以上原因,当时书寓中的娼妓人数是很少的,主要是苏、常、吴、扬籍,前去问津的也只是一些达官显贵和他们的子弟而已。
光绪初年(1875年),书寓从城内向公共租界迁移,人数从100发展到300之多,大多分布在公共租界的东西画锦里、百花底、桂馨里、兆荣里、兆华里、兆富里、兆贵里、尚仁里、久安里、同庆里、日新里等弄堂中。她们为了保持书寓的地位,成立了书寓公所,规定入场唱说的须由公所批准承认资格。发展到后来,只需向公所纳三十元大洋即可挂上一块书寓的招牌了。书寓中的娼妓多为苏州、常熟、吴江、扬州籍女子,随着人数的增多,她们往往互相倾轧。扬州帮最先被排斥,紧接着吴江帮也败下阵来,最后在苏常两帮对峙的局面下,终因苏帮人多势众而独霸一方。苏帮独霸书寓后,已无需竞争,书寓便渐渐放弃原先只卖艺不卖身的传统而公开卖淫,这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时的事情。书寓身价既落,必定招徕更多的下层人物光顾。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从事该行业的已达400人。虽然如此,由于传统习惯的根深蒂固,进书寓的妓女仍需找介绍人推荐,并得学会几句词书装装门面。这仍让人感觉手续繁,于是,一种身分与书寓相当,而无须履行这种繁杂手续的娼妓“长三”,便应运而生了。长三的出现,终于导致书寓在光绪末叶几告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