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日清晨六点五十分
CL 热车准备上班的时候,看到春光明媚,一时诗性大发,
向我拿了相机。
四月四日,邻家的山茱萸盛开了! CL 发现勤劳的 Varkis 先生正在
后院晾床单。风和日丽对一个勤劳的人家来说,或许意味着更多
及时的劳动?
四月六日,我们家这棵从不需浇水施肥的老树结了 N 个漂亮的花苞。
她的风姿于焉展开。树虽老,风韵犹存。
四月八日, N 个花苞逐一绽放。一花一天国。
这是一年当中老树最美的几天。但愿这张照片能让你领略一二。
这些花朵有着我最喜爱的红,红花绿叶使我想起来要读一读
久违了的朱自清的《春》。
又到了莺飞草长,春树萌芽的时节了。每逢乍暖还寒,鬱金香率先从地里
探出头来,迎春花忙着结下千万个花苞的时候,欣喜之馀,总会想起那句: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是朱自清着名的抒情散文之一。 如同他在《匆匆》,《背影》与《荷塘月色》中的笔调一样,《春》的行文朴实隽永,细腻生动。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与思维来读他的《春》的时候,你会欢喜地看到一幅写实的春日图。你听到了鸟儿清唱,蜜蜂嗡嗡与牧笛流水的应和。你嗅到了青草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裡酝酿。” 它那层次井然、如诗似歌的节奏感染着你,令你对万物蓬勃的生命力由衷地感同身受。 而它运用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得春暖花开的景象更加地活泼亲切,生机盎然,彷佛是美国迪斯奈经典动画片里绚丽的春景的前身。多年之后,再读朱自清这篇结构严谨的春之颂讚,顿然发觉短短的一篇文章竟是如此的精緻,如此的秀雅,满溢着诗意。
从小生长在四季不那麽分明的北台湾,初读《春》里描写的生命的灵气与绽放的活力,当时并没有切身的体认。是一直到定居新泽西的这些年来,才慢慢地观察到四季更迭中自然界的循环与递变,也逐渐地体验到生活其间的点滴乐趣。若没有经历过漫漫严冬的风雪,恐怕至今也体会不出作者面对春光明媚的热烈情怀了。
春天是大地赐予的一个礼物,然而春花,春草,春风和春雨都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的。朱自清的这篇《春》正是作者心灵与人格的倒影。他笔下的春天并不是缈无人烟的,而是生活着老老少少极其普通平实的人家 -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静默着。”或许是因为它的细腻深刻和激励人心,在作者身后六十年来的国语课本里,都少不了这样精简的一篇对春回大地的感恩与讴歌。
只要天地在,春天就是永恒的。反覆诵读,朱自清当年的春与今日的春并没有两样。昔人虽已远去,这篇平易近人的好文却永远伴随着人们去欣赏春天,领略春天和享受春天。
附: 朱自清的《春》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裡鑽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裡,田野裡,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彷彿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裡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裡带着些新翻的
泥土的气息,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裡
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
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
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
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
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裡还有
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
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
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