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为何用英语写作《苏东坡传》
突然发现,近几个月有偏向用英语交流和写作的倾向。比如,即使与国外的中国人联系,都是自然而然地首选用英语联系,即使对方的邮件是汉语。
于是,疑窦丛生林语堂为何用英语且不用汉语写作《苏东坡传》?
觉得现代中国国学能称为大师的只有林语堂和胡适,原因说来就多了。刚去世的季羡林和任继愈等只能说是被沽名钓誉罢了,他们自己都自知无法承受这帽子的沉重。(汉语最新发展:被如何如何,如被潜规则,被强奸未遂等,虽说是调侃笑话,但很准确,在汉语里比英语的被动式传神多了)
林语堂,1895年出生,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作为中国国学大师,却在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语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73年还编写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当代汉英辞典) 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上面几本书可以说成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但为何用英语且不用汉语写作《苏东坡传》?
是否用英语写作能更好地表达意思还是其它的原因?
如果是英语能更好地表达意思,则英语在描述客观世界方面比汉语更胜一筹。这在科学界有所公认,有说法:汉语是诗词的语言,英语是科学的语言。
比较东西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有两本书好读,一本是《苏东坡传》,一本是《史迪威在中国》。是什么原因使得林语堂这个从未受到两岸华人官方认可的国学大师不顺手自己誊抄中文版的《苏东坡传》?
究根问底,希望这个感情太容易受伤民族的感情不继续受伤。
林语堂为何用英语写作《苏东坡传》
所有跟帖:
•
用英语写作可以更好的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吧?
-金色的麦田-
♀
(0 bytes)
()
12/13/2009 postreply
10:23:32
•
回复:林语堂为何用英语写作《苏东坡传》
-吮露鶴-
♀
(192 bytes)
()
12/13/2009 postreply
17: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