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之死 挑开无数海归内心的苍凉
东北网 2009-10-22 21:32:28
9月17日,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3楼走到11层纵身跃下的。这位今年6月才从美国回到国内的32岁海归,拿到了浙江大学的教职资格,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前程似锦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浙大的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束。人们扼腕叹息,更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肇因。触摸涂序新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更能看清无数海归人的心理路径——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后,是家庭的骄傲与期待。如此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块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人陷入现实困顿。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这或正是无数海归们内心的苍凉,也或可归结为涂序新之死的海归群体心理因素。当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SCI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现实困境完全可以视为短暂问题,真正压垮他的,或正是他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学术。尽管网络盛传其申请职称失利、学校口头承诺未能实现等问题,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其留下的的遗书中,谈及“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却似乎已经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无论从个体因素还是从学术因素解读海归涂序新之死,都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应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但却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至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也谈海龟 :浙大博士之死 挑开无数海归内心的苍凉
所有跟帖:
•
竞争是残酷的~
-网上小学生-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14:17:52
•
要说竞争,美国学术竞争更为激烈,因为面对的是全世界高手
-声色工场-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14:57:33
•
不怕竞争残酷,就怕竞争不公平
-开国际玩笑-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17:10:55
•
提一点:新中国六十年来,女性家庭传统美德的缺损,很可能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因素!
-油盐-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18:55:56
•
同意
-嘟,刚才最后一响-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21:18:08
•
埃:)
-油盐-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23:13:20
•
请教:您从哪里看到新中国六十年来女性家庭传统美德缺损了?是缺了三从四德还是三妻四妾?
-sea_n-
♀
(96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21:34:58
•
是缺了三从四德还是三妻四妾?
-sea_n-
♀
(0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21:36:39
•
都缺了啊,善也非善:)
-油盐-
♂
(166 bytes)
()
10/23/2009 postreply
23:23:03
•
还是自身的素质问题,当年的海龟周恩来万水千山,九死一生还不是谈笑风生。
-依依汉南-
♂
(0 bytes)
()
10/24/2009 postreply
00:25:24
•
做领袖,爬雪山啃树叶,未曾不可。做学问,平常心,亦之亦然。
-依依汉南-
♂
(0 bytes)
()
10/24/2009 postreply
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