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奖为何如此廉价?华表奖"优秀影片"提名20部,获奖10部!!!!!!!!

中国的奖为何如此廉价?华表奖"优秀影片"提名20部,获奖10部!!!!!!!!


设想一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20部,获奖10部是什么效果?

与往届一样,本届华表奖的"优秀故事片"提名达到20部,获奖10部:《突发事件》、《铁人》、《沂蒙六姐妹》、《集结号》、《梅兰芳》、《大河》、《袁隆平》、《我的左手》、《八月一日》、《高考1977》;先不论数量,单说这批获奖电影有多少是走进影院让观众激赏不已的?大概只有《集结号》和《梅兰芳》两部年度大片,其余影片有的只是"小规模"公映,有的至今还没和观众打过照面。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日前尘埃落定,各单项奖不停炮制的"双黄蛋"已经不稀奇了,比起优秀故事片奖的冗长榜单又算得了什么呢?问题在于,象征中国最高电影奖项的华表奖,真需要那么多的"优秀故事片"吗?
众所周之,华表奖是政府奖,堪称中国电影最高奖,但不少"优秀故事片"还是难逃被扔进仓库发霉的宿命,丰厚的奖金比起动辄数百万的拍摄成本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既然是表彰上一年度国内最优秀的电影作品,还是应该向艺术质量与市场口碑的双重标准努力看齐,否则中国电影很难走出只" 为获奖不为观众"的怪圈。去年国产电影产量超过400部,中国俨然是电影生产大国了,但又有多少国产电影进入影院?又有多少电影收回了成本?可以说,大量国产电影的"难见天日"与华表奖的如此"扶掖"不无关系,它让很多电影人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出发点――只为获奖,只为一个主旋律的命题作文,恰恰忽略了艺术质量与观众检阅才是电影这门大众艺术的首要关口。

接下来的问题是,华表奖需评出如此众多的"优秀故事片"吗?类似《集结号》、《梅兰芳》这样思想性、艺术性及市场口碑上佳的大片获奖是情理之中,可胡椒面要是撒得太多,奖项的权威何在?无论奥斯卡还是戛纳,或是柏林、东京,最佳总是唯一的,因此奖项本身也才显得如此贵重华美;如果华表奖非要送给不少还过得去的主旋律,这样的主旋律只会变成自我降格的口实;从这样的角度说,获奖的主旋律大都没有好市场这一怪现象已足以警示中国电影。其实观众不是不喜欢主旋律,类似《张思德》、《集结号》这样的主旋律大片就让人心悦诚服、激动不已,为什么这类主旋律不能再多一些?

不妨设想一下,华表奖只颁给两三部异常精美的主旋律行不行?"瘦身"的华表奖无需担心与金鸡、百花雷同,主旋律也能设置骄人的标杆,促使电影人为观众捧出动人心魄的优秀电影,进而推动中国类型片的长足进步、弥补电影发行和推广的种种缺憾与不足。

联想第十二届华表奖的10部"优秀",如今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东京审判》、《千里走单骑》、《香巴拉信使》等有限的几部了。这一届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