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当初出国热的我那一代人,现在可能在开始着手准备让她们的后代来实现自己曾经为圆的梦。看英语在中华大地的热,可以看出纵然从央视里“看到”中国的实力已渐渐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也正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但还是有不少中国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难圆的出国梦。也许因为人实在太多,也许因为生存的巨大压力,也许因为环境恶化。。。太多太多,在海外华人犹疑是否海归的同时,也有不少国人还把海外视为乐土。也许真的就是金鱼缸效应。
中国人在海外是有着不同经历层次年代背景和发展阶段的,是早已被说烂了的。
在中国城开餐馆杂货铺洗衣店的那一部分,属于较早期移民种类,多数没有机会受过高等教育,以中国城小本生意低技能低知识劳动密集型手段谋生,以此为发射带。眼光地位可能也相对低一些。但很注重教育的子女都还不错。
在80-90年代末出来的多数已经受了高等教育或是业内精英,多在国外继续读书或在科研技术领域发展,但是纵然这些人群有了较高的知识结构技能,多数人在几年的奋斗后也混入了当地中产阶层(以家庭收入十万美金左右为度),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或做了教授,除了票子少点,别的几‘子’都慢慢齐全了,但由于语言文化等局限,相对来说只是过一些老百姓的平静平淡日子,享受家庭乐趣以及田园一些的生活,在政治文化很多方面上还是无法融入主流所以才有浓烈海归情结。当然这是多数此类海外华人的大的部分的缩影。
也有不少商业金融业精英在知名金融界混其年终奖就能拿几十万美金的那种。也有更小一部分很能说会道会“来事“很能混的,被委以重任,成为大集团大的跨国公司洋买办,管理中国乃至太平洋地区事务,或是自己经营出不错的生意或事业天地的,这样的人就已经算是在海外华人里混得比较成功的了。
再后来就是2000以后不少小留学生人群,这些人没有学科优势,但若用功,具有语言优势。
初期的远渡重洋的生活相对国内同期水平都是比较艰苦的,毕竟一切从零开始。但综观身边人结合道听途说,利弊总结如下:
好处:工作科研环境好;人际关系简单;相对比较自由自在;平时与周末分明;周末可以四处游玩;孩子较为没那么累;人少清静;环境好,空气好;身心相对清静自在;不需应酬;社会保障相对好。生活简单(甚至单一),当然可以体味多元文化;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政策变动相对小。生活得实在些(相对国内的浮躁)
坏处:透明天花板;边缘化;发展空间受限;平常日子;凡是自己动手(家务);孩子成香蕉;人少孤单;娱乐活动少;有很多第一代移民的烦恼困扰;巨大文化语言冲击;老了会很孤独。忙碌,人与人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国内关系紧密。
总而言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哪里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事物从来无绝对,选择点应该是基于自己倾向于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而且都是金鱼缸效应,彼此羡慕而各自都有不同层面的烦恼。看自己认为哪个层面更重要,结合目前的成就处境与个性未来蓝图做出判断吧。
另外就是不能忽略了西方没落及东方渐强的世界大趋势,盲目出国不见得是有利于下一代。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