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王乃田网友的诗歌,才发现我们是校友。当读到“丽娃河的水、丽娃河的风”又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可以说,这儿虽然一定有不少从那所校园里走出来的朋友,可不会有人向我那样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有着如此的记忆和情感,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青年的爱恋,成年的困惑……
我走遍了每一座教学楼,每一间阶梯教室——不是读书,而是“寻宝”、捉迷藏。我也几乎翻遍了地上的每一块砖石,不是劳动,而是抓蟋蟀。我还脚踏过丽娃河边的每一寸泥土,不是漫步,是钓鱼。(在丽娃河钓鱼,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叫‘划鱼’,用一个自制的铁锚型鱼钩,绑在超长的尼龙线上,用力甩到河中央,然后边走边用力划甩‘鱼棒’——不是细杆,而是粗棍。这样锚钩在水里快速移动,碰巧就会撞上大鱼。这比姜太公的方法刺激多啦!)
记得那时在丽娃河里钓鱼是‘违法’的,我们半大的孩子那管这些,抓到鱼之后,不是翻墙逃脱,就是把鱼藏起来从后门蒙混过关。记得有一次我把两条鲫鱼藏在汗衫里面,下摆掖进裤子里,让同伴走在一旁打掩护,成功从门卫眼皮底下胜利大逃亡!
还有一次我们放学后在校园里抓了两只野猫玩耍,竟心血来潮把小猫偷渡出来带回家。玩疯了居然忘了做作业,第二天课代表收不到作业就去老师那儿告密。那可爱的山东小老头儿上课时第一个要我起立背课文,我愣愣地站着。“老山东”不慌不忙在我身边来回踱着,猛然问道:“悟空,你家的小猫身体可好啊?”我当即昏倒!
丽娃河上的名胜是夏雨岛,儿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因为那是恋人的圣地,而那时好象也没什么人谈公开谈恋爱。倒是那岛边的游泳池是我向往的地方,那是利用丽娃河的末端河床修建的半天然游泳池,70年代末就拆除了,此后入学的学生就根本不知道夏雨岛边还有过一个游泳池吧?我毕竟在那儿学会了游泳。以后在第九宿舍后新建的游泳池虽然气派,但那种感觉远不如在丽娃河边的“半天然”里煞根。
当年还有一件事如今想起来叫人惋惜。某日和伙伴们抓蟋蟀的时候,翻开一块花岗岩,发现是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可见“大夏大学”几个字,还有些当时不太明白的小楷,当时觉得那还不如一只“油葫芦”值钱,随便扔了。现在才明白,这一定是文物了,至少今天拿回去和校领导套套近乎说不定比红包还管用那!
30多年弹指一挥间。去年再次回到那熟悉的校园,变了,一切都变了……
贴几张照片,和王乃田网友及所有曾经去过那儿的朋友们分享。
近年新建的大门,又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代表,坏了我童年的梦。还是过去的大门好。/>
文史楼,童年时在里面捉过迷藏,大学时上过大课 />
电影院。这是我文革後中外经典电影的启蒙地啊! />
大学时代的教室就在这儿。 />
楼下的小河边,树林里,早上曾经是一片读书声,现在听不到了。 />
办公楼,文革时期的风口浪尖,多少往事,不堪回首! />
老图书馆 遥想当年……
/>
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新图书馆 />
丽娃河里钓过鱼、夏雨岛上……恕不与外人道也!


塑像后面是地理系和生物系,当时一群孩子们传说生物系的某件房间是停尸房,走过有些毛骨悚然……
/>
数学系大楼,昔日同学的父母都在数学系工作,我在这里见证了中国电子计算机的沿革:
先是办公桌上如同打字机般的手摇计算器,然后是大立柜似的电脑,然后才是第一代的苹果机……
/>
第九宿舍,俺住这儿……
/>
第八宿舍,“她”住那儿……
/>
夏雨岛上一幽僻之处,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
老的学生食堂就在这儿,怀念一毛钱的排骨,油豆腐细粉汤……
/>
第四宿舍。后面有一大片荒地。我曾在这儿逮过知了,捉过 螊绩,采过桑叶……
/>
田径场,俺当年在煤屑跑道上破了系400米记录,好像是58秒多吧,离世界记录
只10来秒之差啊!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学弟们一定破了俺的记录了。
/>
如今的后门。当年是一条小河,杨柳弯弯,钓鱼摸虾拷浜……走到底,就是长风公园了
/>
先是办公桌上如同打字机般的手摇计算器,然后是大立柜似的电脑,然后才是第一代的苹果机……

第九宿舍,俺住这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