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34&topic=2&start=0&show=0&man=
胡海牙先生谈科学养生之道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每个星期天的早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您或许会看见一位须发花白,体态微胖,步履稳健的老者,或潇洒自如地打太极拳,或循循善诱地教导着一班年轻小辈。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养生研究者、道家仙学养生术的传人——胡海牙先生。.,
由于多年从事道家养生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实践,今年九十岁的胡海牙先生,依然保持着健康年轻的体魄,红润有光泽的面色,使人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样子。
在随先生学习的六、七年中,时时可以看见老师将传统养生、中医针药、内家拳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用于生活与医疗之中。这也是先生健康长寿,被誉为“活神仙”、“神医”的原因所在。.
谈到自己养生的方法,先生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饮食起居
先生一直认为,饮食起居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张,特别是城里人、年轻人,往往由于饮食起居的安排不合理,而产生诸多的身体不适或产生疾患,即现代人所谓的富贵病、亚健康状态等。
胡先生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非常注意,也常给养生爱好者及患者讲一些日常饮食起居养生的方法。如其常讲“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诀窍。”所谓口中言少,即少说话。中医认为,开口神气散。一个人如果长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将会耗散身中的精气神,以致于伤神成疾。并且,少说话,可专心于某一件事,还可以免事非,无事非者无烦恼,少烦恼即可少费神、伤神。人与人之间,每天所说的话,大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我们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要使人受益,所以口中言应少。所谓心中事少,即不要思虑过度。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想,而是不要未得患得,未失患失,胡思乱想。中医学认为,思伤神。故心中不可多事。腹中食少,即饮食不能过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讲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因为过量的饮食,会引起人的胃肠超负荷运转,必将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而引发胃肠方面的疾患。现在很多病人口中都有异味,也是由于饮食无度所致。所以饮食无度,也是今天人们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自然睡少者,如果能做到前面“三少”,人的精神不会过多的消耗,精力自然充沛,精神自然旺盛,也就不会用更多的睡眠时间来补充精力体力。有了以上四少,自然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即是仙,故曰:神仙诀窍。
胡先生认为,毛泽东主席当年总结一套十二字饮食起居养生方法,也是比较科学可行的。此即“动为纲,素为常,免烦恼,酒适量。”动即运动。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渐趋智能化,脑力劳动也渐大于体力劳动,一味的看书学习,坐办公室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对的运动也越来越少,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诸如“办公室病”(长期坐办公室所致)、“电脑病”(长期使用电脑所致)等现代文明病。到胡先生处求医问药的人中,这类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运动所致,故要将有益的运动做为日常生活中必修科目。素即素食。素食中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用科学,还可预防、治疗某些疾病,清理人体内沉淀的垃圾。(另:素亦指清淡。)免烦恼,即免除烦恼,不要想不开心的事,多想一些开心的事,保持一份好的心情。酒适量,即不要饮过量之酒,特别是高度酒。过量饮酒,会胃、肝、心脏以及脑子都会产生很大的损害。而适当的饮酒则有活血通脉的功效。特别是现代出现的果酒、啤酒,适当的饮用,可防治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按:毛泽东曾根据徐特立先生的养生方法总结过十六个字:经常走路,基本吃素,心情疏畅,劳逸适度。与这十二字相仿。)
胡先生在其《仙学与养生》一文中曾经介绍了一个饮食养生的方法,即每星期选择一天不进五谷及肉类食品,只吃水果,以此清理肠胃。并常教自己的学生及求医的患者,早起用手指肚干梳头,待头部气血通畅以后,再起床,以免脑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晕倒等现象;经常做一做拔耳运动(即用两手掌心捂住双耳,将掌心往里一按,随之猛的向外一拔。开始做时,做十次,以后每天加一次,直至五十次。早晚各做一回),耳朵终生受益、不聋;晚上睡觉前搓搓脚心,可以防治感冒;等等。先生认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要专心去做某项运动项目,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在生活细节上注意,并做一些简单有效的小运动,即方便,又能防病治病,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
二 静功修养
胡先生认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缺少是思想上的安静。虽然肢体每天都有休息的时候,但思想很少能够安静。即使睡着了以后,也不能完全安静,要做梦。梦中所感受的疲劳程度,不亚于清醒时,有时更胜于清醒时所感受的疲劳程度。如此长年累月,精神的消耗逐渐积累,身体的各个器官亦会因不停运转而慢慢衰弱,从而会引发诸多疾患。这些由于器官衰弱严重而引发疾患,单靠药物的治疗,很难凑效,必须让身体处于一种完全安静的休息状态,利用机体自身的自我修复功能,逐渐修复损耗,补充虚弱。因为人类身体上原有的天然抗病能力,因某些器官不停的运转,发挥不出来。而静功的修养,可以帮助机体消除障碍,恢复人体本能,把原有的抗病、修复能力发挥出来,与身体所患疾病作斗争,而达到身体的康复。健康人做静功,可以防患于未然,起到养生、健身、自我保健的作用。
现代的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而高度有序化的物质运动结构,而维系这个结构的,则是大脑与中枢神经。脑与神经具有高度的协调和适应工功能。脑和中枢神经的功能一旦失调,人体将会失去平衡,疾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就会随之而来。而静功的修炼,则能有效地保持和发挥大脑和神经中枢的作用。因为人在做静功的过程中,心里的念头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也逐渐的减少,因而血液的运行也相应的缓慢,心脏的负担则随之减轻。同时,因为身体安静、舒适,没有运动消耗体,身体内部相对平衡,气血的运行便会因静功工夫的日益进步,而逐渐回复到婴儿初生时健康自然的运行方式,循环运行,人体会产生舒适的感觉。并且,体内的抗毒体及身体耗损的修复系统,也因为没有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思虑等紧张状态的抑制,便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排除人体内的毒素,修复耗损。故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亦成为了必然。这就象一杯混浊的水,如杯子静不来,水呈混浊之状;相反,水杯静下来,水中杂质自然就会下去,而水则呈清澈之状。
现代科学实践证明,静功的修习,不仅对一般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有显著疗效,而且也适用于各种身心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人在静功放松的状态下,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全身肌肉张力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和全身舒适的感觉。有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在深度的松静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交感神经系统及其有关的功能活动升高,此时机体耗能减少,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血氧饱含度增加,血白蛋白含量及其携带氧的能力提高,指端血管容积增大,皮肤温度升高,肌电水平下降,皮肤电阻增大,血及尿中儿茶酚胺降低,血糖下降。这些现象足以说明,静功进入静态以后,可以通过身体内部的调节,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进而直到防治疾病,健康身体的作用。并且长期从事于静功的人,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涵养,也有利人体健康。国外也有学者曾对修习静功的人做过对照实验,证明练功者比不练功者,其神经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智力显著提高,学习速度、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显著地改善。
科学的研究,证明了静功的修炼,对身体的康健是非常有益的。
胡先生自己每天都要进行静功的修养,并且对人们对静功认识上的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胡先生认为,一般人每谈及静功,便会想到曲膝盘腿而坐,并认为这是静功之必须。其实这是对静功的一种误解。盘坐是古人在生活材料缺乏,椅凳等可供休息的生活用品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便的法门。今人多不明就里,唯以盘坐为静功之正宗,并且在坐姿上复有种种之花样,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静功,应该不拘坐卧,身心放松,心无杂念,主要是完全安静。如此久久,自然会健康长寿。
三 医药补养
中国的中医针药与传统的养生学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自古大医学家,莫有不精于养生者,如晋之葛洪,南朝之陶弘景,唐之孙思邈,宋之马丹阳、石杏林等。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深知医学与养生学之间的关系,常与臣子们谈论、探讨这方面的内容。他们的谈话记录,即中医学的圣典《黄帝内经》,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胡海牙先生十三岁就开始从事于医学方面的工作,从中药材的辨别、中药的炮制、中药的药性,中医四诊八纲,针灸学的原理、手法的运用,无不认真研究。经过七十多年的研究实践,胡先生感觉,今天如果要谈及养生,中医则不可不谈。
胡先生认为,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疗的学问,同时也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他是依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种集哲学与医疗为一体的科学门类。他融汇了中国传统的宗教、道德、社会、伦理、习俗等多个方面,以道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主体,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难经》尝云:“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亦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故中医要求人类,不仅要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要积极地改造自然,和自然做斗争,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健康的水平,减少疾病,延长寿命。(这与道家养生学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论是一样的。)所以,中医在对治疾病时,首先从培本固元入手,待根本稳固后,疾患自然不治而愈。并且,中医也提倡,人在健康状态下,就应重视形体与精神的调养,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产生。没有了疾病的困挠,寿命也将自然的延长。因为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了防御、适应等功能,平时虽有病菌入侵,但不一定马上会生病;一旦防御、适应等功能低下、衰退,人生病以后虽大多可治愈或自愈,但病变本身给机体带来的损害,往往不易完全康复。故中医与其说是治病的学问,莫如说是治命的学问。
再者,胡先生对现代一些年轻人生病后不服药,也很不赞同。先生认为,人的机体在不停的运转中,自然会有不同的损耗,有的损耗经过休息、修养,可以恢复。但有的损耗,由于工作、生活等不同因素的限制,不能及时恢复,或很难恢复,这时就需要用药物来补充、修复。这就象一台机器,长期使用自然会产生磨损,虽然让它停止工作,但它的磨损部分不会自然恢复,只有及时的保养、修理、修复,才能延长它的使用期,否则很容易报废。人体也是这样。胡先生建议,人生病以后,要及时的服药。并且在平时,也需要常服一些补益的药物。作为道家养生学大家,胡先生也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时常服用一些药物。胡先生说,道教中有部早晚诵读的经典中,曾有一句“药功相助”,就是讲这个道理的,修养功夫虽对身体的健康长寿有作用,但药物的辅助是必不可少。道教将这个放在每日必诵的经典中,可知中药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胡先生还认为,西药在治病方面有一定的长处,但它只能治病,而不能治命,所以要补益身体,中药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中药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上也很大优势,只不过这一点,好多现代人不太重视罢了。
在多年的行医中,胡先生认为,针灸在养生保健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针灸可以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的产生。通过临床实践,胡先生发现,针灸能调整物质代谢,恢复机体机能的紊乱,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御外来病邪的侵扰,平衡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成份,对人体的生理平衡,机体的防病抗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俗语中“针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环跳一刺,通经活气”,“针背脊,不求医”等,在中医临床中,是有根据的。实践证明,针灸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对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加强的作用。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改善消化系统的吸收、代谢功能,促进血清蛋白合成,刺激造血器官,促进造血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脏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侵袭,延缓衰老。所以胡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针灸保健之术,服务于自己及患者的健康。
四 太极常运
胡先生常对我们这些学生讲,太极不离手,延年更益寿。先生早年在杭州跟随一代内家拳大师黄元秀学太极拳,深得其要。后到北京工作以后,又得京东派太极拳之真传。并将太极拳养生、中医针药养生,与陈撄宁先生创导的仙学学术内外丹法相结合,补充完善了陈撄宁先生的仙学学术,得到了陈撄宁先生的认可与赞许。
先生通过几十年太极拳运动的实践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高级的气功,在医疗保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人多奢谈气功,然皆达不到锻炼太极拳而产生的作用。
从养生角度而言,先生讲,太极拳所产生的效果,可以涉及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就总体而言,道家传统养生,是为了促进机体的健康,且以长生久视为目的。而人体健康长寿的标志,是机体内诸多方面关系的协调统一,共同维护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体的正常生命过程,是机体生化能力的具体表现。机体的生化能力,是以气化过程为其表现形式的,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理论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并反映了机体代谢过程的实质。而太极拳的气化,包含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的生命过程。
有人通过现代的科学方法,对太极拳锻炼者,进行过一番科学测试。结果得出,太极拳的修炼,对人体的各大系统,均产生有益的因素。如太极拳运动对于增强和保持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可跟踪并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有害因子,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激发各抗体活力,使免疫力增强。又近年来的医学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发生生化变化,激活免疫细胞的活力。太极拳则一种具有心理营养剂作用的运动,它能有效的消除烦恼、紧张、沮丧、不安等消极心理,减轻精神压力,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从而可使机体能有效地获得和保持更高的免疫能力。
还有,太极拳对现代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也很好的防治作用。研究表明,太极拳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输氧能力和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可使机体各器官组织系统得到充足氧和养料的供给,加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微循环。从而有益于防止和消除血流量减少,血液粘稠等使机体易于衰老的各种因素。并能提高血栓溶解酶活力,减小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促进心脏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以预防由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梗死、脑血栓或脑出血等心血管疾病。太极拳的修炼,还有益于防治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促进消化,提高消化吸收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使肌纤维增粗,使肌力增强,使肌肉弹性增加,体型健美,消除体内多余脂肪;等等作用。
跟胡先生见过面的人,或许会记得,先生即使在闲谈之时,两手亦不停的或划太极圈或搓手或敲臂或做其他的运动。先生说,太极拳学好一式即能达到养生之功效,现在外边传播的太极拳架式太多,对工作忙碌、无有太多时间专门做太极拳运动的现代人来说,不是很适合。其实,能将其中的一个动作做好,就能达到整套太极拳所产生的效果,而且也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不用占用太多时间。故而先生常会教学生或患者一两式太极拳,供大家养生健身之用。并且在内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两套健身操,也改进了古传八段锦的运动方法(胡海牙先生改编的《内家八段锦》载于2002年第4 期《武魂》杂志),方便喜爱养生健身的人们运动。
http://qgren.com/bbs/viewthread.php?tid=11584
听息与修心
睡前,可以用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呼吸 ,不是听呼吸的声音,而是听呼吸的出入, 这是个很好的休养方法,对睡眠是很有效的 。要是醒的早了呢,千万不要动,当然,可以稍微舒服的蠕动一下身体,继续躺着 ,一醒来,马上继续听呼吸的出入, 也不要睁开眼睛,不要想着起来 就继续躺,舒服放松、懒洋洋的,慢慢听呼吸出入,中间也是这样,一醒呢,就接着听气息出入。
如果嘴总爱张着,那以后呢,睡觉时,除了听气息出入外,还记得,把舌尖轻轻舔在上齿龈处,张开不要紧,发现了呢,就再合上就可以。早上呢,一直到觉得真的醒了,有精神了,再起来。 醒的早了,就继续听气息,不要找感觉,就是继续听出入。
以后会出现很多感觉的,不要理睬它就可以, 感觉不见了呢,是因为去注意它了,不要注意它 ,感觉来了又走了,没什么,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精气神得到了培养、补充、修复、壮大。慢慢的,呼吸的频率会慢下来的,呼吸变的均匀、细微、深长、柔和 ,这就是身体开始全面调理了, 这都不要追求,会自然达到的。 这个,也不光是治疗失眠,其实这是华山睡丹的基础功夫,很有价值的。
心不静,当然是不行,要专心去听气息的出入,不要想别的,以后会越来越记忆力好的,甚至会想起很多早已经忘记的陈年旧事。但是呢,不要随着它想,专心听、感觉那里的气息出入。因为是在听气息,不是单纯的普通睡觉, 只是逐渐宁静了,所以感觉到了自己心的变化而已,记住一点,不管有没有感觉,只要是发现跑神了,就马上回来,继续听气息,不要管这些感觉 。
由呼吸入手,才是道家的正宗,其实这个听气息的法子,实际上,是丹法的“小和合四相”的功夫,只是还有一些东西没点开明说而已。应该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随时都在听气息,就是上班工作,无意中的习惯。注意的是,当时呢不要注意这些感觉,只有从功中出来后,才可以回味一下。否则,当时就神气分散了。
要记住,好好认真做功夫,不要受其他事情的影响,做功夫讲究炼心的,就是这个心要不受喜怒哀乐的影响才可以,无论遇到什么事,心要轻松面对,这样才能静下来的,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了,就是无论心情怎么样,都不受影响,做功夫时,什么都忘。尤其注意,要心平气和,天大的事都淡然处之,这样才能做功夫的。 要学会慢慢澹泊的看待生活,用宽容与忍耐、善心、宁静,宽容和平和了,是一种成熟。
修炼是什么啊,不是说弄点身心的感觉,是一种逐渐升华的人生境界,你看尽人间的喜怒哀乐,花落花开,得失成败,那就会明白,就会升华,现在这个仅仅是养生的功夫,这个当然也很重要,是基础,对身心也很有好处。
道就在每个人自身,只是你还没发现它而已。
至于突然受到打扰的情况,没什么,不要害怕或者不适应,如果有事需要做就做事,做完了以后呢,可以再静一会,听听气息,使气机恢复,这样就没事了。要逐渐学会超然 。
要是觉得精力不集中,可以把眼光向鼻头一瞬,顺势望上一收,到两目之间的空处,好象双眼在瞬间“逗”了一下,要是思想乱、情绪乱,就这样用眼的神光照一下眼前双目之间的空处,象“逗鸡眼”一下,觉得有种吸力向大脑中回,这就可以了,不过,不要老这样,就是一瞬间,做完了就回到继续听息,不要硬去看啊,是眼光有种两边互相吸引的感觉。可以配合鼻子轻轻吸气,整个鼻梁一直到双眼之间都有气息的感觉,会找到眼中间的空处。一开始就是有感觉就可以,听气息是始终的,也叫心息相依。 睡觉呢,一开始当然是不行,以后功夫深了,睡觉中也可以的,这一瞬间就可以把乱纷纷的梦给照空了,但是不要老是这样照。
元气逐渐充实后,会有生机的发动,往往会出现浑身轻飘飘的,但是也有的人因为肾、命门、胞宫等有些问题,会出现这些地方的反应。另外呢,修炼中,还会出现心性上的一些试探,就是会出现色欲的考验,这些情况呢,是内修中必然遇到的,心性上纯净、心正是最根本的,有这样的心,就会很快升华上去。
不要迷恋感觉,感觉就是这样,有了,没了,又有了,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将来会不断有新的感觉出现,要是老喜欢旧的感觉,就会停滞不前了,但是一定要记住,修心是本。 以后如果动了念,马上就把它仍掉,专心用功,时间呢,没有固定的,有时间可以多做,没时间可以少做,等功夫进入正轨后,时间会自然控制的,需要用功了,就用,过去了,就可以休息。
修心啊,呵呵,内容太广了,比如,道家讲究修真的,这个心一定要真,再比如,修道的人,讲究慈悯万物,修炼不仅仅是做功夫,需要修心性、以及开智慧的,比如:杀,这个事情千万不要做,除非你修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古人说春天踏青要爱惜青草,不可随便践踏。
不要强迫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一切都是在修炼中逐渐升华起来的,自然会有那个境界。
道啊,道就是规律、真理、力量、源头……
了道,就是悟透彻了、把握在手了,注意心性的修为,这是修炼之本,思想不静,是不行的, 以后要澹泊。打基础的工作,要越扎实越好。
心性,简单说,就是精神品质的升华,包括了道德、意志、智慧、人格等个方面的完善。
卧功的要点
最好是右侧卧 ,曲肱枕于脑下,或者枕于枕上,右手拖腮,把小指尖放在印堂,大指放在耳前 ,左手轻放在臀上 ,双腿轻曲如S,双脚并拢,或者一前一后脚跟与脚腕相接 ,仍然凝神听息 ,呼吸缓慢、柔和、均匀、细长,不急不躁,一下一下的进行,一开始三口气,最好深透,吸饱满、呼干净 ,以后就不管呼吸了,把感知集中到听气息出入的微妙感触上 ,以空灵为要,须知气之出入,到处是空灵,并无障碍。
空灵如何解释? 空是通透,灵是有感知,慢慢要逐渐开阔,气息与精神融合,以后就进入随息,感知道气息的出入后,随气息出入,出外是空灵,入内也是空灵,不要受形体概念所障碍, 气息遍布全身与身外,全身的感觉,以及对身外的虚触,都是气息所触及的。这样慢慢体会 ,逐渐不要局限于鼻端 ,离形而随气,吐气时,是微微开一缝,缓缓呼出, 同时注意小腹的感觉 ,吐出浊气,吸入清气,先吐,一定要吐干净,然后慢慢吸气,要吸到小腹,然后就不管呼吸了,开始随。 要点是,随气息浑觉周身,周身内外浑然一体,呼吸逐渐会向全身转化 ,不要局限在身内,身外也应该有感觉才是, 就是一种整体弥漫的效果, 自然呼吸 ,只是精神始终与它联系在一起 。是注意气息的空灵,不要注意气息带来的感觉 , 还要再提醒一下啊,不要、追随感觉 ,不要加强感觉到的任何东西 ,当然也不要否定它,感觉到了就静静地让它自己出现、变化、过去,一味只管随气息的空灵 ,均匀照顾全身内外。不要注意一点 ,把身体化空守窍,是一种道家的内修方法,就是把神凝聚到某一窍穴。为什么用窍字? 窍,一个是穴位,一个是窍眼、关键的意思,医学的穴位,所含的是后天营卫之气, 丹道的窍,所藏皆先天。练功不要顺着心情来,要好好练功,不管发生什么,这是修炼的首要心性,就是不要让心情影响到丹火,这其实就是丹功,最怕七情六欲 情绪一乱,火候就不对了,五脏藏五神,分属五行,如果喜怒忧思太过,就造成五行不平衡。
至于姿势时间长了不舒服,是可以随机调整一下的,不要呆板,可以不要固定什么姿势了, 但是呢,最好是侧卧,把身体稍微弯曲一点,要是觉得腿脚已经不疼了,就可以开始打坐了。有感觉也好,没也好,只要你每天都在练,练的比较入境,那就好,入境是关键, 要是一瞬间就进入了境界,那就好;要是练了一个小时也没入境,那效果就差点。 但是,能否入境,也不要追求,就按照要点,静静修就是了。入境,就是从普通的状态,进入了练功的功境中,不要贪多,嚼不烂,修为越简单越好,功夫越扎实越好。随时要注意心性的清净,思虑多则心乱,离道远矣,缓慢的吸足,别太刻意,想归想,但是不要动心,感动是可以,流泪也可以,但是你那时的心还是要清净的,想过了,就马上过去了,象没有这件事一样,不留痕迹,这样才好,想呢,是要处理,处理完了就不再想了,否则就是妄想。要记住,修炼的人,不要乱动凡心。
凡心都是什么呢? 凡人的情、爱、欲、气、名利、争斗,等等,一切都不要有,要一颗纯净的心,才好修炼。但是,这不是说对丈夫、孩子、父母、朋友啊不好了,是要对他们更纯净的好,这就是修炼,不要看重得失。当然也不是说不去认真努力.我说的就是梦里不用怕了,你心纯正了,那些东西就都被消掉了,记得不要管感觉,要把注意力都放在专心听气息的出入上,感觉忘记了最好,千万千万。 同时,把感觉扔到一边,别去想它,做完了以后,可以稍微回忆一下,切记,功中不可注意感觉,把这些感觉统统瞬间就让它滑过,这是很重要的,注意的,是从迷糊中忽然清醒过来的时候,要马上收心听息,不要想任何事情。 总体上,要注意心性的修为,心性需要大的升华,才有功的大升华。得失、成败、荣辱、进退,都要不动心,心胸要宽广、开阔。
出现能够触动心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提高自己心性的机会,这样才是修炼,出现问题,以后要向内看,找找自己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
口水多,是好事,说明阴阳开始平衡,至于突然一震而醒,是元气开始恢复的现象,不要害怕, 一旦遇到,立即用收心诀,把这个清醒立即与气机相合,不要起念动思想?, (以后进你在修静功的时候,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静,所以,任何的干扰静的东西都尽量要排除,包括了思想念头的动 .其实真的走神倒不要紧,收回来就可以。关键是胡思乱想,或者游思杂念.) 好好琢磨。境可能会加快。 就是因为阴阳是互相滋长的,别管外面的声音,只管自己的神与气相合神,浅显就是知觉,去听知觉气息的出入、散布、开合、升降、凝聚的、旋转,等等,但是不要干预,也不要专注一点,要全身以及内外平衡均匀的照顾,只要能坚持修炼的心,就会有真正的进步, 修炼不是儿戏。要自己悟到,才是修炼的功德。
关于修炼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一个,关于震动,要坦然处之,不要执著,这是气脉发动的自然表现。
一个,关于小腹的反应,很正常。这是元气开始活动的表现,是好事。但是要注意,不要随便动情。
一个,是关于面前的空旷反应,属于心性开始明朗的表现,也是良性的情况。不要执着。
再一个,就是忽然进入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之后出现的突然清醒,其实是丹道中一个重要的功候,名词先不说了,免得起心追求,反成障碍。 对这个情况,以后再出现,要及时把握。突然清醒后,要及时把精神都收回来,放到全身均匀的体察,一定
不要动思想,一旦动了念,这个好东西就跑了。 切记。
静为道根,静为道本。
鼻子有些干呢,就接一个呼吸,用小手指把耳朵堵起来,慢慢呼气到脚底,注意只有三个呼气,不用管吸气,发现脚底有发热,发麻等现象时,就把感觉放到脚底,自然呼吸,身体有轻松,松散的感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