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个陈旧的话题,在茶坛吵了稀里哗啦,又跑到坛外去了,俺懒得参与,倒是看到不少新鲜的观点,颇有收益。转贴一篇:
——————
望子成龙、削足适履和当代孟母:也谈子女教育
送交者: 直言 2009年06月22日09:39:06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看了老阎评论中国人教育,及无墨、悟空孙的辩论,总体感觉,无墨同学从现实角度看得较多,悟空同学是从什么才是幸福,及应该如何竞争,老阎则是从政治,或阶级斗争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
本人赞成悟空同学大部分看法,同情理解无墨的观点,不同意老阎同学的阶级斗争的扯淡分析。两位同学和其他跟贴的同学都说得很好。但悟空同学的论述方法,容易被老中家长曲解为不切实际,对子女放纵。事实上,无墨同学也正是这样理解的。
无可否认,无论孩子将来在国内或海外生存,都必须有竞争力。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竞争力要靠孩子、家长的辛勤付出,才能获得。
中国人注重现实,再加上残酷的客观环境:在国内有庞大的人口争食并不大的蛋糕;在海外,我们是移民,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没有任何人脉、社会网络。政治上是弱势,比如像在美国,平权法为了照顾黑人、西裔,要进好一点的学校,给亚裔学生订的标准比白人还高。在这种情况下,老中家长注重学习成绩,课外“送孩子学这学那”,又要上班,又要陪孩子读书,没什么不对。不光是老中或亚裔,犹太人、白人家长都是这样做的。只不过程度略有区别而已。美国专门有个 soccer mom 的词,指的就是这种“送孩子学这学那”的妈妈。
“送孩子学这学那”没有错,但学什么、怎么学还是有讲究的。这一点,中国人确实有一窝蜂的跟风精神。比如说学钢琴,老中家里有条件的几乎家家一架钢琴(至少在美国),不管孩子连听半音的耳朵都没有,或是坐在琴凳上像受水刑似的,也要每天苦练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这就不智了,是削足适履的教育方法。
不光在培养孩子课外技能上,在选择专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文化有专制的传统,再加上好走捷径,在教育上,不容易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每个孩子有不同特长,中国孩子与不例外。但中国家长一般是不尊重这种特长的,我们不喜欢因材施教,容易把孩子的喜好厌恶看成借口,不能容忍孩子不随大流的爱好或特长。这里面,除了家长自身知识的限制,缺乏想象力,和我们传统文化中遵从主流、正统,爱攀比、爱面子是有关系的。反正我们凡事不习惯征求孩子意见,喜欢靠压服,板着面孔讲大道理,或者是忆苦思甜。
无墨同学说的“在孩子成年以前,我觉得教会他们懂得生存的道理,比懂得所谓开心生活的道理要有意义的多!”绝对是说出了大部分中国妈妈的心声的。
这些,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人能吃苦耐劳的拼命精神,再加上中国的女性个个都是天生的孟母,一个专业,职业,或生存之道,一旦被中国人看中,想不变成万人争过的独木桥或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都难!古有范举人,今有巍为壮观、俨然已成世界一景的高考为例。
且不说一刀切,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率,孩子即使学成,在孩子性格上也会有后遗症,譬如缺乏个性,不自信,内向、不阳光,与人处事时不懂得协商、谈判,缺乏个性,不习惯或怕做选择。到自己做了家长时也容易对孩子专制。
由于过度靠压服,孩子容易觉得这些事情是为家长做的,再加上被剥夺了童趣,缺乏游戏,长大后可能会有多种缺点,比如不容易有感恩心或同情心。许多在美国长大的亚裔孩子,特别是男孩,往往过于内向,不够自信,和这种教育方法是有关系的。
不光是对孩子身心本身,我们老中这种一窝蜂和不尊重孩子兴趣爱好,至少在海外,也造成了学生专业分布的狭窄。这在孩子就业上和对华人作为一个族裔总体竞争力也不利。
中国人现实,教育偏重技能。但在社会上,一个人的竞争力不完全取决于 hard skills 如学校的成绩或具体技能,soft skills 也很重要,包括为人处世,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裔在美国,政治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与我们的人口和教育程度不成比例,除了历史原因,至少部分和我们对孩子培养教育的方法有关系。除了选择专业不可太随大流,我们还需要培养提高孩子的soft skills。我们的教育是很不全面的。
从宏观来讲,按照bell curve的原理,一个社会不应该将太多的资源投入培养精英,如国内的文理工科大学,应注重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应该多样化。国内据说技术工人奇缺,供不应求。但是专业技术学校并没有见多起来。大家还是要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拼杀。这方面好像德国做得不错。
美国的竞争烈度没中国可怕,但常春藤名校的学费已经贵得离谱,而且就业、钱景大为缩水。所以老中家长也不必一味追求精英道路。
另外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究竟什么叫幸福或成功呢?
无墨同学“懂得生存的道理,比懂得所谓开心生活的道理要有意义的多”的讲法完全将生存和开心割裂开,是有问题的。这里的生存,我想无墨同学指的是物质条件,而悟空同学的开心,指的是幸福。
首先,我不觉得要生存,就必须要成天满脸痛苦不能开心。无论是今天的中国或美国。
我觉得开心是生存道理的一部分。一个不懂得如何开心生活的孩子,不是成功教育的产物。光有物质上的富有,却不幸福,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悟空同学说“每个人都适合做CEO吗?比如我女儿,她的理想是做个小学或幼儿园老师,我注意观察了她的性格和能力,我认为她很合适。所以我就鼓励她,”我觉得悟空同学在我们老中中间,算得上是难得的清醒和智慧,懂得子女教育的真谛。
试想一个酷爱教育的孩子,因为你觉得不如做医生银子赚得多,不仅仅要去苦熬医学院的漫长学业,将来还要用一辈子去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成了大房子、好车的奴隶。你倒是很幸福,但他(她)并不幸福。他到底是为你活着呢,还是为自己呢?
无墨同学说“西方教育观念只要“开心”就好”也是不对的。西方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启发式的教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是咱们孔夫子的方法。在孔夫子的教育观念中,他老人家的弟子,都是靠着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的职业人生,而不随大流,都是很开心的。
传说孔子有3000多名弟子,三好学生才72名,专长、从事的职业不一,成就各异。但孔子因材施教,并不板着面孔苛求。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经商,善做生意,银子赚得哗啦啦地数不过来,据说猜测市场行情奇准。子贡如果生在今天的话,一定是个华尔街炒股高手。颜回则有安贫乐道精神。连孔子都自叹不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世的韩愈也赞叹道:“誓耕十亩田,不取万乘相。”
即使圣者如孔夫子也不能免俗,认为清贫是种痛苦。所以孔子曾劝颜回:“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答:“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圣人毕竟是圣人。孔夫子好像再没劝过颜回去当官。
当然这里的开心或幸福并不是不负责任,凡事只图爽一把。这个道理呢,应该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里讲清楚的。教孩子生存的道理只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一个部分。我觉得这部分是无墨同学完全没有理解悟空同学的地方。
中国几千年传统对人的期望,男人当成就功名,女子则是当一个孟母。而包括孟母,古今中外,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才是对子女教育的目的。在这点上,过于注重物质、现实的当代的中国孟母们,是做得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