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华人父母一生含辛茹苦,自己受尽千难万苦,却为子女创造各种条件上学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代相传。很少有人反思:这样做值得吗?
也许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把这种做法看成是文化中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父母为孩子牺牲,将来孩子报答父母,天经地义。于是,我们也就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伟大的父母亲的感人事迹。
若干年前,有一部历时10年拍摄的记录片《含泪活着》,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叫丁尚彪的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故事。
1989年,35岁的丁尚彪冻借西凑了42万日元学费挥泪告别妻子女儿赴日留学。为了打工还债,丁尚彪不久就离开位于阿寒町的偏僻学校,只身前往东京打工。但是日本入国管理局认为他擅自离开,没有批准其延长居留的申请,丁尚彪成了非法居留者,打黑工的生活从此开始了。
这样,丁尚彪一天打三份工,一年364天,天天如此,天不亮出门,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回家之后的固定程序是做饭(包括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吃饭、洗澡,睡觉都是在后半夜。15年中,老丁只有每年春节那天自己给自己放假,去邮局给家人汇款……
丁尚彪住在东京丰岛区一个破旧木板楼的二层。做饭、吃饭、睡觉、洗澡、如厕,都在这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内。洗澡设施是丁尚彪特制的:一个澡盆大小的塑料袋,洗澡时,人必须站在塑料袋里,水才不会流到地上。洗完澡,再把塑料袋拎起来,从洗碗的下水口把水倒出去。
丁尚彪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送女儿去国外一流大学留学,为她留学挣学费,成为丁尚彪的人生目标。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以后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书”。
1997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书的女儿丁晽,终于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年8月,女儿赴美途中在东京转机,父女二人短暂相聚。丁尚彪偷偷摸摸地接来女儿(怕被警察发现其非法身份),直接去了打工的餐馆,告诫女儿:爸爸都是为了你,你要努力学习,对得起爸爸……
记录片没有说明最后女儿有没有“对得起爸爸”,我希望女儿不会让父亲失望。但是我想问的是:丁晽,你对得起自己吗?老丁,你对得起女儿和你的太太吗?
15年,在任何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念如此坚定的丁尚彪忍受过来了,可是他有没有想到这15年中,年幼的女儿和相依为命的妈妈是怎么过来的?夫妻15年天各一方,难怪丁太太都开始怀疑丈夫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强调读书学习,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情感上的需要。老丁主观上牺牲了自己,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在女儿身上造成的创伤?孩子在一个没有父爱的家庭中生活15年,失去的又是什么?女儿为了不辜负父亲而读书,出国镀金,这是不是她自己想要的?如果老丁不在日本打黑工,而是和家人在一起,女儿从复旦附中毕业难道就不能一样上大学?或许她不会出国镀金,但是她至少会有更多的父爱而更快乐、健康。(丁晽曾因过度紧张和压力患肥胖症)
也许,丁尚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是从民众对这一做法的认可程度和目前较为普遍的小留学生出国现象上看,父母为孩子牺牲是华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内不少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富裕,可家长省吃俭用,东借西凑筹得巨款让未成年孩子出国‘留学’,有点母亲还随孩子‘陪读’;或是有的海归家庭把年幼孩子留在国外,拖朋友照看,或是移民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孩子……。殊不知这些半大的孩子哪能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很少有孩子脱离父母后能自我控制专心读书的,不少人一下子如脱笼的小鸟,什么快活做什么:浪费挥霍,游手好闲,挥金如土,甚至吸烟、同居、赌博……;而那些为了孩子夫妻分居的家庭,不少为了孩子牺牲了整个家庭的幸福。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是未成年孩子的第一老师和榜样,指望名校或出国镀金就能‘成才’是真正的放任和不负责任。我曾经参与一个中外教育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希望中学生互换,双方对等数量的学生去对方国家学习一、两个学期,这在中国家长和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一件事,可是加拿大校方觉得不可思议:一个15、6岁的孩子怎么能离开家庭去异国他乡学习那么久呢?
父母要为孩子负责,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为孩子牺牲。父母的义务不是‘牺牲’,而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将来能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做父母就算成功了。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都是应该靠孩子自己去努力了。
所以,为孩子牺牲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搭进去,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那是一场还没开局就全盘皆输的赌博。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醒醒吧!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