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中国五千年不变的精神价值
作者:谢盛友
清明节来了,你看,满地的野菊花开了,忧郁的草儿也冒出了青芽。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清明之夜,独坐灯下,毫无困意,难以入眠,因为那远在天边浓浓的思念!思念渐渐远行,直达遥远的天际,浩淼的太空。思念的日子绵绵无止境!
清明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8231;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清明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凝聚了民族精神。清明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中国人,不论你身处何方,在清明这一天都会赶回家乡扫墓;不管高速公路堵塞多少公里,中国人五千年约定一个时刻:清明扫墓。
不只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其他中国人社会,包括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几乎所有中国人大概都无需思考为什么必须要回家扫墓的理由。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人们还是要不辞辛苦地回家扫墓。五千年来,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遭遇内乱、饥荒和外敌入侵,清明扫墓这个中国传统生生不息,沉淀成亘古的精神价值。
中国人,不仅支撑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同样默默地承载着千年古老文明。无论路途多遥远,无论路途多艰辛,人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为了五千年来那个时刻:清明扫墓。原来,整体中国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真正坚守者和履行者。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精神价值?文化蕴藏在急迫回家扫墓的平凡人群中,这已经是中国五千年一种不变的精神价值,它的名字就叫“清明扫墓”。
写于 2009年4月3日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