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咖啡馆设在貌似当年十里洋场时的西式小洋楼,有着众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兴的摩登摆设,配上几十个循环上演的经典老电影,这就是多伦路上的“老上海咖啡馆”。
老资当年是在这里追求小资的母亲的;坐包厢是必须的,当然还有舒适的灯光。据说小资的母亲当年也很小资,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穿的照样是能显示她身材的羊毛衫,说话很嗲。老资当年才二十来岁,但可能是由于基因的缘故,腹部已经略显凸显之势。听说是穿了“紧身马甲”把肚子绑住的,小资的母亲上了当。婚后才发现夫君是肥胖体型,吃东西还发出响声。
几十年后,这家以旧电影为特色的主题咖啡吧成为怀旧族的喜爱,在这里,小资品尝到浓香的咖啡,口味好过星巴克的,最高兴的,是自点喜欢的老电影,重温经典对白,尽情地欣赏偶像们的风采。如果座位临窗,还能随意见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风情,有个美术馆就在附近。附近还有一些左翼文学作家的故居。不过老资说,最有意思的是一个毛泽东像章纪念馆。小资皱皱眉头,那个有人要看吗?“当然有,也是历史吗。”老资说。
咖啡馆里坐久了,忍不住想起老资和小资分手时的情形,也在这个咖啡馆,同在的有小资的母亲还有一个加拿大商人,西蒙叔叔。西蒙同意当小资的经济担保人,同时对老资说,“你怎么把孩子往北美送呢?几十年后,中国和印度才是世界的亮点啊。”
老资笑笑说,“让孩子出去长长见识也好。反正是可以回来的。其实这也是我夫人的意思。”
“时光飞逝啊。西蒙当年的话犹在耳边。”老资有点伤感。
小资笑了一下说,“其实哪边都一样。心里能有一小片宁静就好。我现在不是每年都来看你吗?”
“可是如果不出国,你就每周看我一次了。”老资说。“不过,我已经知足了。”
他们不再继续那个话题,老资顺手把咖啡店提供的《申报》和老《良友》的影印本给小资翻阅,又随口说了一堆小资听不懂的名字。他又指着专柜内的影星赵丹
的山水墨宝,还有袖珍形小生顾也鲁回忆和周璇搭档拍戏的手记,说,“那时候的演员素质很高啊。”
后来他们真的去了像章馆,在一间很不起眼的民房里。门匾上写着“毛泽东像章馆“。馆里很冷清,馆主是个四十出头的上海女人。老资和她谈的很投机,从《长征》谈到了《延安颂》,双方情绪热烈。小资发现展馆不大,馆藏十分有趣:有铜质、铁质、陶瓷、甚至有机玻璃的像章。老资不免对小资一番感慨,“当年这也是一种时髦,知道吗?好多人还很起劲地交换像章。多看看,什么都应该知道一点。”
小资觉得多伦路还是很有意思的。很短,但很弯曲。洋房弄巷相间,周围植物繁茂。
她是没有资格怀旧的,老上海对她来说依然是个抽象的称呼。不过她能感受到一点文化气息。不过,她并没有明白文化的定义。还是多看看吧,再想想吧:)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