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浮现游说集团向人大诉求权益
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还在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仍在行使自己的权力,代表人民发言。
但“人民”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具体的立法、决策过程中,真正具有权利诉求、具有利益主张、能够表达意见的,只能是具体的人和他们组成的团体。因而,民意作为个体意见的聚合,就必须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代表人民,并通过两会这样的公开政治参与,表达、沟通、公开博弈自己的主张,最后上升为法律层面的国家意志,以及具体的政府决策行为。可以说,向人大、政协及其常委会游说,乃是民众的权利。
任何时代的任何政府和民意机关都会遭遇游说活动。民主政治的游说特征是公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主张,如何在两会这种政治参与方式上公开博弈,使公共决策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有利于全体国民的整体利益,正是中国正在起步的人大政治之目的
民间教育机构游说“教改”
“想表达想法,就得不停呐喊。”2月底,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通过向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供议案的方式,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呐喊”。
信力建的建议之一是,义务教育经费应由中央统一转移支付,覆盖所有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其中民办中小学也应享受相应的学杂费补贴。在过去的10年,信力建在广东开办的30多所学校,已经陆续倒闭了三分之一。眼下,信力建们正试图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中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以改变当前政府垄断教育资源分配的单一格局。
2008年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计划,由教育部牵头负责。这份勾勒了中国未来12年教改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涵盖11个重大专题、36个子课题。
2008年底,在得知教育部要制定《纲要》的消息后,信力建就开始行动了。他草拟了义务教育由中央财政投资、放宽民间资本办学门槛等10个建议。
信力建的这些建议,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民办教育企业家群体的利益诉求,即要求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享有同等待遇。
与信力建一样,对《纲要》内容同样感兴趣的,还有一批学者和公益人士。尽管民办教育企业家和学者的关注点稍有不同,但是,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民间教育企业家和学者存在共识。他们均认为政府应当下放部分教育权力,不能既当管理者,又做监督员。
2009年1月,教育部就《纲要》起草征集社会意见。不到一个月时间,教育部收到了100多万条意见。有别于这些分散的声音,民办教育企业家、学者和公益人士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开始以游说集团的面目,浮出水面。
其实,民办教育企业家和公益组织在近年早已联系密切。在信力建起草建议书的同时,他的朋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受一些中央部委委托,正在就《纲要》制定征求民间意见。
对信力建来说,这个消息无疑等于多了一种利益表达的渠道。身为教授的杨东平,同时还兼任其他身份——杨不仅是中组部、教育部的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是国内最早的公益组织自然之友、 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公益组织的倡导者之一。
“两会”召开前一周,信力建就将有关民办教育的建议传给杨东平,最后由杨东平汇总其他方面的意见,交给前述中央部委的领导。
截至2009年3月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仍然是一长串等待答案的提纲。2009年1月7日,教育部就研究制定《纲要》进程情况举行2009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其新闻发言人续梅预计,完整的草案要到年中才能出台。
此间,正是游说集团院外活动的黄金时期。
教育公益组织与教育部之间缺乏制度性联系渠道,是游说活动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制于这一体制现实,民办教育企业家、学者和公益人士抱团取暖,也在情理之中。与公开投书等方式相比,游说集团更愿意另辟蹊径,对决策者施加更为直接的影响。
信力建、杨东平等人游说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直接找相关部委的领导;二是组织论坛、会议,邀请包括政府智囊在内的人士参加;三是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议案和提案;四是通过新闻媒体制造舆论。
“直接找领导是最有效的办法。”杨东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这一方法,“不宜频繁使用”。
另一个重要的游说手段,是直接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自己的建议变为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
早在几年前,信力建开始参与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200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信力建成为研究院理事之一。“每次开研讨会都自己买飞机票参加。”信力建也因此结识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关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一份建议,就直接递送给了一位民主党派负责人,该负责人的身份,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不过,无论是杨东平,还是信力建,都尽量回避提及那些接受他们议案和提案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果公布这些代表和委员的名字,我们的工作就不好做了。”信力建只肯透露,这些代表和委员,大部分来自教育界。
但在现实中,与直接与相关部委沟通和游说人大委员等直接渠道相比,间接的渠道显然更为普遍和可行。游说集团为外界所能直接观察到的游说方式,往往是举办各种论坛和专题性会议。
2009年元旦,信力建与一位媒体界的朋友一起开始着手筹备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的“第三届信孚公益论坛”。这已是两人的第三次合作:由信力建倡导主题、提供资金支持;朋友依靠平时的人脉关系邀请各方面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操作。
2009年1月20日,建言献策讨论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这一天,特地从广州乘飞机赶来北京的信力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会场。会议中作为主办方的信力建发表了对于民办教育的看法,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杨东平说,“制定《纲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部门及教育研究的内部人员‘一言堂’,而事后公众只能毫无发言权地被牵着走。”事实上,信力建等人邀请政府、学界和民办教育界等多方人士参与座谈,也意在彼此交流,打破官方过去一言九鼎的格局。
除了论坛和会议,媒体公开报道被杨东平、信力建和梁晓燕们视为影响面最广、也最阳光的游说方式。